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红色郝家桥(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红色郝家桥(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11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931发表时间:2018-08-24 17:56:59


   在我工作生活过的陕北绥德,不用导游,不用计划,只要你随处地走走,就有很多的红色旧址便可参观。
   在距绥德县城西十公里的山沟小村郝家桥,便是众多红色旧址的其中一个。
   我在绥德工作的六年里,不止一次地去过郝家桥。每每回想起来,都有一种被感染,被激励、被鼓舞的感觉,不由得让我走进那个年代的郝家桥。
   1943年,正值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加之各地连年遭受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日益艰难。为了保障供给,战胜敌人,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大生产运动。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三十岁的陕北汉子从延安毛泽东的窑洞出来,就北去绥德上任,并很快带一个调查组,来到沙滩坪区第一乡政府所在地的郝家桥村进行蹲点调查。
   他,就是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习仲勋来到郝家桥村的时候,刚过清明节,村民们正在为春耕做准备。他在村里实行了“三三制”、“减租减息”、“耕三余一(种三年地,余一年的粮食)”等政策,并带领村民通过精耕细作、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等办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在短短一个月的农村调查中,他广泛接触群众,广交农民朋友,不仅初步取得了领导大生产运动的经验,也使他与郝家桥村的群众建立了广泛联系,培养了很多先进典型和优秀干部。
   该村的普通党员刘玉厚,没进过一天学堂,斗大字不识一个,是郝家桥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受苦汉,勤劳、厚道、善良、热心公事且大公无私。这种品格恰恰被习仲勋所看中,并对他寄予着深深的同情。在郝家桥时,习仲勋曾不止一次地把刘玉厚召唤至调查组自办的大灶上,让刘玉厚吃大灶上的伙食。刘玉厚每次进城办事,总是把自已亲手生产的土产品先让习仲勋品尝。他自己因舍不得吃而饿得饥肠辘辘。天黑了来不及返回,习仲勋就留在地委过夜。通过刘玉厚,郝家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刘玉厚家里的生活变化,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农村中党的政策的贯彻执行,这位年轻的地委书记了解得清清楚楚。刘玉厚,成为他及时掌握村情民意的一个窗口。
   后来,村民在推选劳动英雄时,刘玉厚全票通过。成了全专区范围内人人学习的“模范党员、劳动英雄”。他的事迹迅速传遍了整个边区,尤其在绥德几乎是家喻户晓。
   1943年底,刘玉厚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地委书记习仲勋、副专员杨和亭与分区十五名劳动模范一同出席了大会。刘玉厚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获特等奖。
   郝进德、郝进礼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中为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大革命时期积极投身农民运动,曾负责组织并带领前后村饥民先后参加了著名的绥德城抬“龙王”斗县长、灾民打蛋厂及饥民吃大户等群众斗争。在该村党组织被破坏前,是郝家桥地下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的家是陕北红军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是过往各级党政干部的可靠据点。他所领导的该村党组织,曾安全护送过陕北革命领袖刘志丹和谢子长,数次安全处置或护送过陕北革命根据地领导人。
   国共二次合作后,拥护抗战事业,在自身家庭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次超额缴纳救国公粮,动员村中青年有人出力,有粮出粮,有钱出钱,在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新政权建立前后,拥护民主政权并积极参与村中政权建设事务,为把郝家桥党组织建成一个坚强堡垒付出过艰辛和汗水。郝家桥调查期间,他们积极配合地委调查组,反映民情民意,积极进言献策,与习仲勋及调查组其他成员建立了淳朴的革命友谊。曾多次向正在村调查的习仲勋和宋养初等领导推荐有实际斗争经验的可靠党团员青年充任村、乡干部,主动向调查组反映经民主选举出来的各行业劳动英雄的真实情况,为地委调查组选出各位劳动英雄及树立郝家桥模范村发挥了参谋作用。
   郝进礼是与郝进德同期入党的老共产党员,大革命风暴中积极宣传并参与农会活动,为该村农会的大发展发挥了骨干作用,也是郝家桥党组织的主要成员之一。新政权建立前,他家地少人多,生活困难,郝进礼不得不长年给地主揽工,一家人还是缺食少衣,食不果腹。新政权建立后,郝进礼积极参与村中民主政权建设事务,被选为行政村和乡上的减租委员会委员。地委调查组进村后,减租减息工作得到真正贯彻实施,以揽工为生的贫雇农们的生活大为改善。郝进礼逢人便说:“自从习书记和宋书记进了村,我的生活才一天比一天好起来,郝家桥穷人真正翻了身!”怀着对共产党和习书记的感激之情,郝进礼关心公事,努力生产,踊跃缴纳救国公粮。
   郝思敏,时任郝家桥乡长,因工作关系,与习仲勋交往密切,不仅全面参与了习书记在村中的调查活动,并对其在村中的安全保卫工作倾注了不少心血。习仲勋郝家桥之行,距离绥德新政权建立不足三个年头,盘踞三边及北边的土匪时有出没,不时在绥境内掠夺财物。郝思敏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村中自卫军力量,日夜守卫在村中要道或制高点处,对于形迹可疑之人,时刻保持高度警觉,确保了调查组成员及习书记的人身安全,并圆满完成了为期月余的农村调查任务。
   郝思益,郝进德六弟郝进杰的儿子。时已十五、六岁,却从未踏进一天学堂,小小年纪,整天为生计奔劳。在征得本人及家人同意后,习仲勋将郝思益带在自己身边,在地委当勤务员,成为习书记左右不离的小跑跑。在工作间歇和日常生活中,习仲勋从零开始,教郝思益识字读书,给他讲革命故事,讲待人接物常识,讲机关单位工作规矩。在习仲勋的教诲和影响下,短短两年时间,郝思益从一个从未走出家门的农村文盲转变为能简单读书看报且有一定觉悟的进步青年。1945年夏习仲勋调离绥德前,郝思益被地委保送至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正式参加八路军。抗战胜利后随独一旅挺进华北接管日伪军。内战爆发后被编入警二旅任司号兵,转战大西北,身经百战,数次立功受奖。
   在习仲勋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郝家桥调查是短暂的一瞬,而习仲勋对郝家桥群众生产、生活的真诚关怀,开启了他与郝家桥群众长达近七十年的个人友谊。这种朴素而平凡的往来,反映了共产党人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博大胸怀,反映了老区人民对长期关心郝家桥村民的生活疾苦、关注支持老区建设的老一代革命家的挚爱和敬仰之情。
   也是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从延大中学部抽调一批骨干力量派赴绥德师范、以学生身份做学生工作的齐心。并在绥师蹲点的地委宣传部长李华生和校党总支书记宋养初的介绍下,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于1944年4月28日,在九贞观绥德地委后院的一个窑洞里,举行了婚礼。第二年夏天,与习仲勋结婚刚一年的齐心,也到郝家桥担任乡政府文书兼文化教员,就寄住郝家桥郝进礼的二嫂刘应贞家。与刘应贞同住一院落的郝进礼一家人,大力协助齐心在村中开展群众工作,对她的日常生活照顾有加。郝进礼等热心群众的无私关怀,给青年齐心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使她对郝家桥产生浓浓的乡土情。
   时光飞速,岁月如梭,红色郝家桥的往事已经成为过去。但红色郝家桥的记忆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郝家桥纪念馆”,“习仲勋故居”,已经成为人们参观学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头并排树立的“习仲勋同志纪念碑”和“刘玉厚同志纪念碑”,更让这个对中国革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村庄显得更加庄严和可敬。
   红色郝家桥,我记忆深处的一座塔。
  
   二0一八年八月三日

共 29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陕北绥德郝家桥村,是陕北革命时期习仲勋曾经考察调研的地方,虽然他在那里只待了一个多月,但他却实行了很多好的政策,深得群众爱戴,同时,他还培养推荐了很多优秀农民干部,是郝家桥成了有名的红色基地,习仲勋也成了郝家桥的一段佳话—— 在习仲勋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郝家桥调查是短暂的一瞬,而习仲勋对郝家桥群众生产、生活的真诚关怀,开启了他与郝家桥群众长达近七十年的个人友谊。全篇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故事新鲜生动,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扎实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8-24 17:58:10
  全篇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故事新鲜生动,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扎实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08-24 21:17:0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老一代革命家的辛劳付出,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忘过去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