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学会一个字才能解构无谓的痛苦(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学会一个字才能解构无谓的痛苦(随笔)


作者:任宋丹 布衣,49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4发表时间:2018-08-25 06:45:37

当一个人生活在这大千世界上,或多或少都会因为生活上的某些原因,觉得自己活得无比痛苦,开始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甚至有人会借此把气撒在并无现实存在的“老天爷”身上,最终导致自我混乱。曾经有一位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观点,说人的痛苦大部分都来自于过去和未来,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和还未发生的事情。其实古代人和现代人虽相隔千年,但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社会依旧由人构成,人还是有七情六欲,面对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而古人的经验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也让我们更加坚强。想要真正解构无谓的痛苦,便只有学会一个字,即“舍”。
   在古代,有一位智者,据说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极为推崇,他是吴越纷战时期的谋士范蠡。综合古代正统学术领域的评价,他只能算得上是二线谋士,甚至在正史里都没有他的个人列传,这对他而言其实并不公平。从仅有的历史碎片中,约莫能尽可能齐全地还原这位人才。
   范蠡虽然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乡里人对他表面上笑脸相迎,但等他走远了,都一个个对他指指点点,觉得他是个疯子,还转头跟孩子说:“看见没有,你要再不好好学习,就变成他这样了。”不过说实在话,范蠡真的很有能耐,连装疯卖傻居然都能装出知名度。没过多久,当时在楚国宛县当县令的文种就知道了范蠡这个人。文种何许人也?在之后越王勾践的复兴越国过程中,他也是中坚力量,所以也是位眼光不错的人。他听说了范蠡之后,就认定范蠡肯定不是一般人,想请他出山,于是就派了一个手下去请他,没几天手下回来了。文种问他:“见到范蠡了吗?”
   “回大人,见着了。”
   “他怎么样啊?”
   “经过小的一番观察,发现的确是个疯子。”(笑)
   本以为文种听到这儿肯定会感到无限惋惜,可是文种没有,反而还哈哈大笑,说了一句名言,这句话就记录在《越绝书》当中:“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说的是许多轻狂之人,当中都会有贤士,哪怕是出身卑贱的人里面也会有君子。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文种带着手下,亲自去找范蠡。
   “大人,您果真要去请那个疯子出山啊?”
   “你有所不知,像这样的狂士必定有非凡的特长。”
   两人一边走一边说着话,眼瞅着对面站着一个人就是范蠡。
   “唉?大人,您看,范蠡!”
   文种略显不满:“这就是你跟我说的疯子?吃了药来的啊?”
   话音未落,就听范蠡指着他俩唱上了:“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大街上走来了人两个,一个老汉,一个青年。”
   文种带着手下就往回走,还嘱咐呐:“装不认识,听见没有?”
   “大人,您不是说这样的狂士都有非凡的特长吗?”
   “对啊,还没听出来吗?他特长是京东大鼓。”
   以上第一次见面的情形是编的,但据历史记载,文种第一次去请范蠡,确实不太顺利,让范蠡恶作剧了一番。不过好在文种又亲自去请他,表示诚意。结果,两位当世的大才子很快就成了知己好友。
   当时大概俩人岁数都不是很大,二十多岁的样子,一身的抱负,又有满腔才学,自然要找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文种和范蠡首先选择的目标就是吴国。不过他俩一到吴国,发现人家那儿总经理、副总经理都有人了。也就是当时吴国的两位得力干将,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位都是很牛的人,可恰恰范蠡和文种也是很牛的两个人。不难想见,这么多牛聚在一起也就别种地了,整天斗牛吧。范蠡和文种商量,觉得吴国是不能待了,于是又把目光锁定到了越国。当时越国的领导人就是勾践,特长是卧薪尝胆。勾践遇见他俩之后,十分高兴,马上便委以重任。
   说起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特别有意思,而且矛盾还不小。在公元前496年,当时的吴王阖闾听说,越国的大王也就是勾践的父亲去世,于是想趁虚而入,率领大军攻打越国。结果不但吃了败仗,而且吴王本人的性命也交待了。临死之前,他只好嘱咐自己的儿子夫差为自己报仇,让他千万不要忘了越国。于是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牟着劲一心只想报仇。勾践听说吴国正操练兵马,于是坐不住了,想要先发制人,杀一杀吴国的气势。无论范蠡怎么极力劝阻,勾践还是出兵了,结果这次越国战败了。
   打了败仗之后,越国已经没有了和吴国谈判的筹码。这时候范蠡劝勾践,为了保住性命,吴国提的任何条件都要答应。因为要想迎来自己的新生,就要舍弃自己原来的一切。勾践听完了若有所思:“那我首先要做到的是什么呢?”
   “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够贱。”
   “恩,您说吧,我听着呢。”
   “我说完啦。”
   “您没说啊,您光叫我名字啦。噢,您是说够贱!”
   为了守住复兴越国的最后希望,在范蠡的精心策划下,从此之后,越王勾践就过上了够贱的生活。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之后勾践就开始越来越无敌了。大家都知道,勾践首先训练的就是自己的舌头,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卧薪尝胆。睡柴草、尝苦胆,日子简直过得惨目忍睹。但其实,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睡柴草的事情,尝胆倒是有的。勾践每天都会在身边挂着一个苦胆,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要仰视一下这颗苦胆,表示自己的崇敬,勉励自己勿忘国耻。吃饭的时候,也要尝一尝这个苦胆,以此来激励自己。不过,每天尝苦胆,弄得勾践的舌头都有点麻木了,再这样下去,复国没成功,自己就先苦死了。范蠡、文种都劝他,这事不能着急,得慢慢来。不过,其实在这之前,范蠡和文种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主要目的就是让吴国放松对越国的警惕。不光是整日里卑躬屈膝,还向吴国进献了大量的财宝,勾践本人更是携带着一家老小,直接当了吴王的仆人。但即便是这样,范蠡觉得还不够,为了让勾践能够更快的取得吴王的信任,范蠡还想到了一个更加“不要命”的招数。
   这件事情记录在《吴越春秋》里面,“吴王病,勾践用范蠡计,入宫问疾,尝吴王粪以诊病情,吴王喜,勾践遂得赦归越。”有一天吴王夫差生病了,范蠡很高兴,对勾践说:“机会来了!”勾践很纳闷地问:“此话从何说起呢?”原来范蠡是想让勾践去给吴王看病。
   可勾践并未学过医,怎么能给人看病呢?
   范蠡说:“这好办,我教你啊。”
   勾践点点头:“先生真是雄才大略,连医术都会。快教教我怎么给吴王看病啊?”
   “您尝尝他的粪便,然后告诉他没什么大事,过两天就好了。简单吧?”
   “简单吗?要不你去?”
   “这个只有您能做到。您不是天天都在尝苦胆吗?”
   “你是说,我尝了那么长时间苦胆,就是为了这次尝粑粑做准备的?”
   “哎呀,您就快去吧,按我说的做,保证有好事。”
   对话虽然是编的,但这件重口味的事件的确记录在史书里面。总之,勾践最后是听了范蠡的计策,按照他交代的,给吴王看了一回病,鉴于平时每天都在尝苦胆,这次看病对勾践的影响并不大。但是经过这件事之后,吴王夫差的确更加信任勾践了,连自己的粪便都不嫌弃,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怀疑的?于是吴王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吴国放松了警惕之后,越国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此消彼长之间,越国反攻吴国的条件成熟了,勾践也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
   而此时,范蠡却萌生了退隐之心,他知道该舍的时候又到了。想当初,勾践正是因为听了范蠡的建议,做到了某些“舍”才保存了社稷。如今的范蠡也必须舍弃高官,而这一次是为了保命。范蠡清楚,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的人,所以他必须走。可勾践并不愿意,说要跟范蠡分享整个国家,否则就杀了他。可范蠡却说了一句很洒脱的话,“君行令,臣行意。”意思是说,君主可以颁布命令,但我还是要按照自己意愿来做。最后勾践也没办法,眼看范蠡执意要走,只能放人。
   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了齐国。但他不忘给自己的老战友文种写信,他劝文种也能够趁早隐退。他的理由是“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些统治者在达到他的政治目的之后,一般都会把没有用的工具先处理掉。但道理虽明白,真要让我们处在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放弃眼前的荣华,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因为在一些人心里面还有点侥幸的想法。文种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但实际发生的却没有那么乐观。最后勾践赐了文种一把剑让他自裁,并且还留了一句话,“想当初,您教我讨伐吴国的七种办法,我只用了三个就达到目的了,还剩下四个,您帮我教给先王试试吧。”作为治国能臣的文种,舍不得荣华的文种,可曾想过自己是这样的结局?
   而舍弃了那些所谓“胜利果实”之后的范蠡,一身轻装来到了齐国,更名换姓,自称鸱夷子。日子过得格外滋润,他带着一家人在海边定居,开垦荒地,兼职经商,没多久家里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范蠡很苦恼,钱太多了,于是就经常帮助周围的人,由此贤明远播,得到了齐国大王的赏识,稀里糊涂就当上了齐国的相国。范蠡不禁感叹:“我现在已经是尊贵至极了,老是这样的话,恐怕不太好。”于是范蠡再次选择急流勇退,不仅归还了相印,还散尽家财,离开了齐国。这一次,范蠡把家搬到了一个叫做陶的地方,这个地方选的很讲究,正好是春秋各国的正中间,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范蠡觉得这是个经商的好地方,就定居了。没多久又发财了,自称陶朱公,当地人更是把他当作财神一般的存在。
   每一次范蠡都是在看似最风光的时候,选择了“舍”,可每一次“舍”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范蠡的另一种“得”。抛开范蠡卓越的个人才能不提,有的时候舍得之间,考验的更是人的心智。
  

共 37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任老师的杂文一向以幽默见长,这篇也不例外。吴越争霸和文种范蠡的故事想必都听说过。但历史故事的演绎,不是重复和人云亦云。而是幽默和悟道。幽默者,让人百读不厌也;悟道者,则让读者读出味道和智慧,有所领悟和有所借鉴,这就足够了。范蠡激流勇退的智慧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比如文种,也是大人物,但他不懂“舍得”的辩证关系,结果死得很惨。而范蠡呢,则周游四海,成为大富翁。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古代有很多,比如,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肯做官,这就是“舍”,连命都敢舍的人,收获会更大。“每一次范蠡都是在看似最风光的时候,选择了舍,可每一次舍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范蠡的另一种得。抛开范蠡卓越的个人才能不提,有的时候舍得之间,考验的更是人的心智。”这段话,可以看出范蠡的不凡,以退为进,保全自己,乃大智大勇之人。作品文字幽默,生动、形象。特别是把“京韵大鼓”的唱词引入文中,让人捧腹。给文章增加了乐趣。推荐共赏!【编辑:寻找姚黄】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8-08-25 06:46:28
  很喜欢读任老师的杂文,幽默、智慧,一样都不少。
寻找姚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