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秋之韵”征文】南雄李应(散文)
我认识李应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那一年我考上师专,开学一周之后,班里来了两位新面孔,他们是最后补录的新生,一名男生叫李应,一名女生叫张香。班主任把李应和张香安排在课室最后一排就座,他俩成为了同桌。
李应身材不高,浑身黝黑,穿着土布衣服。从他的衣着来判断,他肯定是从农村来的。
我跟李应同住一间宿舍,因为我们都姓李,便按祖先留下的规矩排起族中的字辈。令我惊喜的是,我跟李应字辈相同,我年长,李应便亲昵地喊我为大哥。
随着友谊进一步加深,我渐渐得知了李应的家庭情况。李应家在南雄农村,父母务农。他是长子,有弟弟和妹妹,他们还在学校念书。
李应告诉我说,关于他是否要前来学校读书,家里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他录取到的是自费代培生,每年要缴交3600元学费。对于他家来说,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他说,面对高昂的学费,他原本打算再回到母校复读一年,争取考个公费生,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可他的舅舅说,还是先走一步为好,考试这种东西很难说,万一失手,进退两难。就这样,他来师专办理了读书手续。
李应家在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无钱缴交学费,只好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总算报名入学了。可是,除了学费外,伙食费、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捉襟见捉,平日里总是愁眉苦脸。我见他生活艰难,便时不时接济他,或送他一些饭票,或送他一些衣服。李应见我如此关心他,心下感动,对我言听计从。
某夜晚自修后,李应跟同桌张香去校园散步,他央求我也一块去。我天真地认为,他跟张香也许是正常的同学交往,并无它意。我犹豫一会便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他喜不自禁在我面前说漏了嘴,他邀我一起去散步的目的,主要是想掩人耳目。我恍然大悟起来,原来我竟然做了一回电灯泡。我发誓,我再也不跟他们瞎扯在一起了。
李应跟张香好了一段时间,却意外地闹了矛盾,最后分手了。
有一段日子,李应痛苦万分,不能自拔,他甚至扬言说:“我恨不得一刀把她宰了!”
我担心他由爱生恨闹出什么事故来,就百般劝他:“天涯何处无芳草?既然你们分手了,就应该淡然面对一切!如果入戏越深,受伤越重!”
那个周末,我陪着他到市区逛街。在我的百般劝解下,他一颗愤怒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
读完师专后我们各奔前程,但跟他书信来往密切,得知他被分配在南雄油山中学任教。
李应在信中热情邀请我前往油山游玩,我爽快答应了。国庆前夕我搭了一辆班车匆匆赶往油山中学。
班车沿着盘山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不知颠簸了多长时间,才到了油山中学大门口,下车后,我头晕眼花的。
李应见我风尘仆仆赶到喜出望外,他连忙到学校附近的村庄买了一只老母鸡,熬了一煲鸡汤,煮了南雄特色菜款待我。
吃完饭后,李应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他现在虽然教书了,可家里依旧贫穷,父母仍在田地上摸爬滚打,弟弟妹妹还在学校念书,他教书的那点微薄收入还要还债,入不敷出。末了,他苦笑一声,叹息道:“生活太艰难了,过日子可真不容易啊!”
我安慰他:“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总有一天老师的待遇会有大幅度提高的!”
那次见面后,仅过了一年,李应前来访我,在我面前他犹豫再三,呑呑吐吐开口向我借钱:“这个月我决定结婚了……如今她有了身孕,不能再拖下去了。”
那时教师工资不高,每月收入不过一两百元。我知道他的实际困难,就动了恻隐之心,便把我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所有存款都借给了他。
李应伸手接过我递过去的钞票,千恩万谢地回南雄去了。
后来他便有了个宝贝女儿,挣钱,还债,生活的重负压在他的身上。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进入了不惑之年。工作十数年后,李应被调离了油山中学,到了一所平原学校任教,并担任了学校科研组长。一次,他打电话给我说,他打算带领学校科组成员前来我县进行交流。我立即给他联系了一所学校,陪他进行了一天的学科教研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完后,在餐桌上他喝得红光满面,握着我的手再三感谢我对他的帮助。
“我们是自家兄弟,我所能做的都是举手之劳,你又何必那么客气呢?”我淡淡地回答。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师大幅度增加了工资,教师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观。李应一家好事不断传来,他在县城购买了新房,女儿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他还攒钱买了一部崭新的小车。
再一次与李应相聚,李应感激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幸结识了你这位兄弟!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你拉了我一把,帮我度过了难关。你的大恩大德,我永世难忘!”
我紧紧地握着他手说:“不用谢的,咱们以前是最亲的兄弟,以后也永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