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马丢,湖光山色一水涧(散文)
马丢村是合峪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凉爽的地方,这里夏天没有蚊子,人们住在这里不用怕蚊虫叮咬,也无需空调取凉,更有青山绿水陪伴,是一个纳凉避暑的好地方。
马丢村一线联三沟,名曰:上马丢,下马丢,槽沟。
上马丢一条沟,槽沟一条沟,下马丢在主沟的当中,而这三个地名都和刘秀有关,传说刘秀被王莽追到上马丢,想暂时休息片刻,但不一时王莽部队追到,他慌忙上马逃走,狼狈地丢下了一只鞋子,以此得名:上马丢。
槽沟是刘秀部队放马之处,因为槽沟水草丰美,刘秀的马被喂得膘肥体壮,所以称为“槽沟”。
而下马丢得名和上马丢更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刘秀被追的疲惫不堪,到了下马丢,解鞍休息在一棵大柳树下,等到醒来,鞋子又丢了一只,只好光着双脚走了,以此取名“下马丢”。
岁月如梭,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想要找一下刘秀的痕迹,会有些臆想的成分,但下马丢的确有一棵古柳树存在,可一看树龄只有一百多年,那么只有凭空臆想了。
上马丢的水塘依然水草丰盛,不时有钓鱼爱好者在此垂钓,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人们在这里修了水库,蓄水浇地。
水塘虽是一洼浅水,但在初夏的浓绿下,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靠山的一边有一个小村庄,几户人家临水而居,金黄色的阳光撒向水面,山色湖光加一水涧,水中一丛丛的水柳,几只鸭鹅嬉戏水间,正是:水在树中,树在水中。
远望水涧的那一边有一个小村庄,村庄背后有悠悠的青山和蓝蓝的天,天空中飘过几朵白云,几个村民正在村旁的田地里薅草,今年春末交夏时分雨水稠密,春玉米、花生、土豆长势很好,但春草也随着疯长起来,如果不及时除草,那么庄稼苗会被荒掉的。
一条蜿蜒在青山中的水泥路,把马丢和山外的世界连接在一起,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在路两边,不时有野蔷薇一丛丛的怒放在路旁,点锦叠翠地伸向山垭。
水泥路通向各个小村庄,延伸到各家的门前,翠竹掩映的庭庭小院,恍如世外桃园,叩门虽久但无人应答,仔细一看锈迹斑斑的铁锁已经长时间没有开启了。
有的人家的门前已是蒿草萋萋无人迹了,他们已经搬到人烟凑集的市镇去了。
在我看来,这却是向往避居喧嚣的好去处,邀三几位谈得来的酒友在乡间僻居对酒当歌,岂不是一件乐事?
沿着山路走过去,路边的野蔷薇正在怒放,虽然单薄瘦小,但点缀在浓绿中,煞是扎眼。野蔷薇一丛丛的伸向远处,诱惑着我想一探究竟,果然在深山中又有一家人家出现了。这所处在青山脚下的人家,老式的青瓦白墙土木结构的房子,厨房冒起袅袅青烟,这是最后的乡村农家,他们在此坚守着蓝天、青山、白云,他们用原始的耕作方式收获着微薄的成果,在场院里翻晒着油菜杆,用古老的工具链秸收取着油菜籽,用簸萁去除杂物,显得那么恬淡自得。
在农家院旁的石墙上和屋檐下摆放着几个蜂箱,几个原始的圆桶木箱,用原始的办法收拢着一窝窝土蜂,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天成。这些土蜂是很善于和人类和平共处的,我可以随便观察它们的劳动场面和忙碌的景象。让我惊奇的是,他们利用大自然的那种智慧。在一个石壁下,仅仅能遮住蜂箱不受风雨的侵蚀,下面放上一个蜂箱,蜂箱下面是一个粗糙的梯子,便于人的上下。这种利用自然的神奇,令我惊叹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野蜂蜜,取自于大自然的蜂蜜,没有任何人工成分,这才是大自然给人的馈赠佳品。
农家院旁是竹林、田地,十几只小鸡就散养在这里,在鸡妈妈的带领下悠哉地寻觅着食物。
其实,幸福就是这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
大山的守望者,这坚守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外面世界的诱惑,与世无争,日出劳作,日落而息。他们与大山为伴,与小溪做邻,默默地静守着大山,守候着大山的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