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和乐时光”铸就大师的文化背影(读后感)

编辑推荐 【绿野】“和乐时光”铸就大师的文化背影(读后感)


作者:心远 榜眼,25574.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68发表时间:2018-09-03 13:51:49

《少年林语堂》是漳州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荣才写林语堂的第五本著作。荣才是漳州市林语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理事,平和县林语堂研究会会长,同时又是林语堂的乡人。故而,对大师了解有其独到之处,从他的自序《少年林语堂的“和乐时光”》就可以看出,荣才先生对这位文学大师不说“知之甚详”,至少也是众人所不及的。
   林语堂故居地在福建漳州有两处:一是林语堂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平和县坂仔镇;一是林语堂的祖籍地——芗城区天宝镇的五里沙。
   《少年林语堂》是一部独具闽南特色的儿童小说,以少年林语堂儿童时代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的题材。
   首先,这部小说有着独具创新的文学特色。在描写少年林语堂儿童“和乐时光”的二十篇力作中,可以看出少年林语堂十岁之前的成长历程。作者在创作和编排上独创一新,“世界上有些看起来无关的事情,最后却会以不可知的方式产生交集,影响人生的走向。”黄荣才先生在首篇《失踪的祖父》的题记中,就提到林语堂从闽南平和坂仔一处穷乡僻壤走出,尔后就学,不断奋斗,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再细阅全篇内容,让人一下子就能了解到林语堂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一名文学巨匠,与他的出生地,家世和身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这二十篇作品中,每篇都附有作者自编的一两句小序言为题记,篇末再加上节选的林语堂名言名句,这也是这部小说创作与编排的独特之处。
   其次,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闽南特色。只要稍微细懂闽南语的人,就能发现荣才先生在创作时采用了大量的闽南语表达方式。在描述“力婆”生活十分艰苦时是采用了“可是这太难了,他们有一顿没一顿”,力婆就想着送一个孩子出去,可又舍不得,荣才先生用了一句“手心手背都是肉”,诸如此类的很多,如“十个指头都没法是整齐的”、“头顶三尺有神明”等等,这些言语十分贴切,非常接近闽南人的语言特点,只要细细品味,是不难理解的。至于书中提到的“畚箕”“簸箕”“笸箩”“风柜斗”等,那是要上了一定年纪,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才比较容易理解的。对于小城镇或大都市的孩子来说,那可是岁月时空里的“星星”。不过,这倒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不仅增加了书的份量,也让内容神秘了许多……
   再次,是这部小说尊重事实,以史为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小说整体是建立在“以史为基”层面上,尊重历史,重在研究。而不是随意的胡思乱想,虚假构思。当然,体裁上是以小说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免不了有作者的大胆构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此,才能生动地描绘出活泼而可爱,聪明又机智的少年林语堂。
   “少居漳州和坂仔之乡,高山峻岭,令人梦寐不忘。凡人幼年所闻歌调,所见景色,所食之味,所嗅花香,类皆沁入心脾,在血脉中循环,每每触景生情,不能自己。”——林语堂(《说乡情》)。看来,“和乐时光”铸就大师的文化背影,我们不难从黄荣才先生这部小说里发现;从平和坂仔,天宝五里沙林语堂的故居地找到……
  

共 11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以人文、地域为立足点,剥茧抽丝,并结合文化大师文章的节选,阐明作者独到的见解和观点。由此,看出了《少年林语堂》的文脉结构,与阅读者达成共识:“和乐时光”铸就大师的文化背影,我们不难从黄荣才先生这部小说里发现;从平和坂仔,天宝五里沙林语堂的故居地找到。推荐阅读,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社团,祝福创作愉快,佳作连连。【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8-09-03 18:31:33
  欣赏好文章,拜读,问好心远老师。
秋心如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