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重新审定真诚做人的价值体系(赏析) ——言农小说《狗福》赏析
首先小说立意很好。有位作家说过,一篇文章的好坏基本决定于文章立意上。老师这篇小说素材很普通,来自大家的身边事,就像两个人在谈家常,所以非常接地气。肇事逃逸,碰瓷讹人,可能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即便没有亲见,也肯定听闻这类事件。尤其在今天这个时刻,人们的物质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人的思想道德滑坡了,人心太过物质化,把做人的底线,做人的良心丢掉了。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通过小说向社会传递一种诚实做人的道德观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特别是2006年江苏南京的“彭宇案”发生以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道德的滑坡真的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社会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畸形行业-碰瓷业,于是乎,全国各地层出不穷地上演着一幕幕触碰道德底线的恶劣事件,以求自保,冷漠自私正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言农老师的小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可见老师的用心良苦,用意高远。小说的名字也很耐人寻味。“狗福”,一语双关,因狗得福。狗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本身就是一种诚实守信的象征。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叫狗福,是有深意的,巧妙的是小说矛盾的编织也正是围绕一只肇事的狗来进行的,而且作为包袱隐藏在小说深处,这样处理的效果就是深深地吸引了读者,非要一探究竟不可。读完全文,不禁掩卷惊叹作者的智慧,小说的立意也就不言而喻,跃然纸上。通篇来看,作者的思路清晰,立意明确,又水到渠成,没有一点刻意而为的痕迹。
小说的情节非常合理。起承转合,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起笔是欢快的,开门见山让主人公狗福直接亮相,骑摩托车载着花枝招展的女朋友贝菊(作者在这里的人名上又颇有用心,用一个谐音双关,悲剧的意思)去集市上置办结婚用品,行文叙述中穿插了两个人走到一起的不容易,虽说情投意合,亲亲我我,腻腻歪歪,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常言道:好事多磨,乐极生悲。悲剧马上来了,摩托车相撞,发生了车祸,按照惯例,一死一伤,阴阳两隔。但偏偏让人想不到的是,戏剧性的一幕的出现了,狗福两人都是轻伤,却把对方一个老头撞的不省人事。在这一刻,作者匠心独运,他巧妙地让两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这就带回到整篇小说的根本立意上,做人究竟是要实诚,还是要精明?或者这样说,是实诚第一还是精明第一?
且看剧情发展:实诚的狗福第一反应就是救人,马上救人,马上报案不计后果地救人!精明的贝菊反应却恰恰相反,是逃逸,是见死不救,是避重就轻躲避责任地以求自保!贝菊的举动,在这里就是受“彭宇案”影响,这样适时地印证了道德缺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义的一方是背负着良心谴责的狗福;罪恶的一方是违背道德选择躲避的贝菊。刚刚还是亲亲我我的情侣,怎么可能一下子成为反目成仇呢?作者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心理推进方法,让狗福在爱情和正义两者之间艰难地做着选择,因为狗福面对的不是凶残的敌人,而相反却是自己最爱的女朋友,所以狗福的犹豫,甚至是矛盾,甚至一度也被裹挟着去逃避,都显得真实可信了。作者这样的处理的确把握的很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设身处地试想,如果换做自己会怎么处理?前文已铺垫过狗福是实诚人,从不会花言巧语,甚至为了两个妹妹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这样一个木嘴葫芦,狗福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贝菊向善的,结果可想而知了,在贝菊一再逼迫下,狗福只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做人底线,选择了放弃爱情,去维护正义。
情节的反转水到渠成。如果小说到这里结束了,也是可以的,不过,我想所有的读者都会扼腕叹息,感慨良多:为什么好人就没有好报呢?作家的使命感体现哪里呢?小说自所以是小说,它就必须高于生活,要达到重塑人物,纯洁灵魂的目的。于是,作者就安排了第三个主要人物娟娟的出场。实诚的狗福主动去投案自首,承认了自己是肇事者,并带着真诚的愧疚到医院去看望了受伤的老人。老人昏迷不醒,老人的家属将所有的悲愤发泄在狗福身上,当然作为老人的女儿娟娟也对狗福心生怨恨,这一切都显得顺其自然。随着狗福对老人精心的照顾和真诚的举动,逐渐融化了家属的成见。尤其老人清醒以后,道出了车祸事故的缘由,娟娟开始认识到狗福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并且有感动向内疚发展,为后面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情节再次反转,虽说有很大戏剧性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却让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尤其是狗福在工地上受伤以后,他第一个想到却是老人今后的生活怎么办?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升华了狗福的人格,为小说的圆满结局奠定了基础。当娟娟了解真相以后,被狗福的举动感动的热泪盈眶,就提出要照顾狗福一辈子的要求。小说到此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娟娟得到了一个心底善良的好人,并拥有了爱情;贝菊不光失去了爱情,而且还失去了人心,可能成为人生真正的贝菊(悲剧)。
最后,语言干净凝练也是这篇小说打动人心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感情饱满,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样用情感渲染故事的发展,另外,整篇小说语言朴实,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别是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都非常到位,没有丝毫造作。
总而言之,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小说,有非常强的教育意义,堪称当今的《醒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