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黄鹤楼》啊!黄鹤楼(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黄鹤楼》啊!黄鹤楼(随笔)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99发表时间:2018-09-04 12:41:59


   秋日登临了武昌的《黄鹤楼》,既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深深折服,也为黄鹤楼的磅礴大气、气势恢弘所震撼!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一、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崔颢的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二、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态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古人就有“文以气为主”的说法,《黄鹤楼》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崔颢曾写过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秋日里登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的黄鹤楼。这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黄鹤楼就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而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搁笔留下“一拳打倒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打油诗一,使它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在黄鹤楼正面面对长江的最好位置是一个收费的观测点,这里的栏杆处架着一架高倍的望远镜,供游人观测用。这里生意甚是红火,我们交了钱依次在边上等待着。
   扶栏而望,近观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远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倚栏极目远眺,虽已不见当年历历汉阳树和凄凄鹦鹉州的踪迹,惊艳的却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连接着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如一条长虹横跨过江面。遥对着龟山,不禁使人想起毛泽东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名句。江水如一条长练,蜿蜒着伸向远方。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往来穿梭其中,荡起的水花,在夕阳下闪烁着粼粼波光。虽不闻渔歌唱晚的号子,却有不时响起的汽笛声,前者呼,后者应,唱响着江城的锦绣繁华。此时太阳西沉,长河落日,在缭绕的烟尘雾气中,轻轻地摇漾在水波之上,慢慢地消失在水天之际,那该是九天仙女们每天放逐的盛满心愿的河灯吧。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失意者,有去国怀乡之愁,忧谗畏讥之心;得意者,有心旷神怡之喜,把酒临风之态。但是此时我却不能,因为无酒无诗,更无人和我意气相投,唱和同声,只有站在秋日里的黄鹤黄鹤楼上感叹的份儿:何为古迹?古,有历史的沉淀,有文化的底蕴,有研究的价值;迹,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将来,有探寻的结点,有回味的情结,有展望的远景。如果只有古形而无古魂,只有经济的头脑和浅薄的才思终究承担不起千年积淀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啊,秋日时节的黄鹤楼,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她象一方纸镇,压住史书的扉页,任我们自己在空白处书写属于我们的历史;又像一枚金印,盖在史书的封底,让我们自己对已往的历史自由评说。

共 24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作品赏析,也叠加了作者的一些见解。虽为杂文随笔,但却是对崔颢的七律《黄鹤楼》的全面解读!好作品!推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新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18-09-04 12:42:55
  好作品!推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梁卫山        2018-09-04 13:04:56
  谢编辑老师点评!
梁卫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