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散文)
杨家沟,是我在陕北工作时去的最多的一处红色革命旧址。我对它的了解,不亚于一位知心的朋友。这个赋予传奇色彩的村庄,这个走向全国胜利的起点,这个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让我敬仰,令我沉思,给我力量。
只要我一提及它,或是关于陕北十三年辉煌历程的话题,杨家沟的点点滴滴便如电影般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只要一走进杨家沟,就能真正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体味博大精深的地主庄园文化,领略厚实豪放的黄土风情,观赏独树一帜的窑洞建筑艺术。
它坐落在陕北黄土高原群山之中,距离县城20余公里,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杨家沟马氏地主家族的百年窑洞庄园。
这里曾经是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的“中南海”。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前委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随行官兵共计600多人,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并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军事会议”、“东渡黄河动员会议”,以及开展了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
当时的杨家沟已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
走进十二月会议旧址,你会被一处清朝时期的窑洞四合院所吸引。东西对称的日、月门,象征着该院与日月同辉;明五、暗四、六厢窑和倒座待客厅,表明了这是陕北窑洞建筑的典型代表院落;四周一孔孔革命家当年住过的窑洞,默默的见证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战斗足迹。在十二月会议旧址内,会场摆设的桌椅仍然依旧,正面墙上悬挂着著名画家原中国美院院长靳尚宜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十二月会议》,清晰地再现了当年十二月会议的情景。画上的毛主席神采奕奕,巨手一挥,整个会场好像还在回响着主席那坚定而有力的声音: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那一阵阵掌声,像春天般的雷声,响遍了祖国大地,响遍了世界各国,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最后发出了伟大的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新院”是毛主席、周恩来居住的地方,地处杨家沟扶风寨的半山腰,这是一个城堡式的大门,大门顶上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毛主席当年来到门前称:这是一个既懂军事又懂建筑的设计家。“新院”二字是主人马筑平亲自题写的,从内心深处表达出主人的美好愿望:新的院落,新的风貌,新的起点……一切从新的开始。
进入院内,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建筑,它就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当年在杨家沟居住过的地方,也是马氏家族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院落。他把西方建筑文化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既体现西方建筑之典雅,又体现了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堪称是中西建筑结合的典范,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周熙瑞,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多次造访杨家沟,并著有《重回杨家沟》一书,称“新院”的建筑为:世界窑洞建筑首屈一指。
整体院落后靠高山,前为130多米的高崖,状似腾龙的九个黄土山峁,承载着这处雄伟不俗的殿堂。马筑平出生于杨家沟马氏地主之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曾留学日本,专攻土木建筑,后因病回归故里,担任家族学堂校长。1929年陕北大旱,马筑平以工代赈,开始修建新院,自己精心设计,亲自监造,一改陕北窑洞一线齐的陈旧呆板建筑样式,建为三关两套,就是三面突出,两面缩进,若俯视观之,为一平睡的“山”字,意味着他的住宅、家业,就象泰山一样稳固;再看窑面设计,中间突出的为西方教堂式风格,意味着主人寄托着神的力量;左面缩进去的为日式风格,意味着主人留日学习的纪念;右边缩进去的为陕北窑洞建筑,意味着主人根在陕北,永不忘本;整体窑面上设置了八根通天柱,通天接地,天地合一。窑檐建筑更是民间独有,龙头螭虎(螭虎:传说中没有角的龙),精雕细刻,穿廊抱厦,搭檩飞檐,檐随窑转,回折连接,落落大方,让人看的心旷神怡。近90年了,吸引来无数的专家、学者,赞叹不绝。据房主人马筑平的后代讲,原准备在窑檐安上九个龙头,但风水先生极力劝阻,九五之尊,九为极数,只有皇家可用,一个平民百姓,难以服住,小心遭灾。主人无耐,只好安了八个。1961年主人去逝时,对他的儿女说:我要是知道毛主席住我建造的窑洞,我一定要安上九个龙头。但历史在这里巧合,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来到了这里。正中3孔是主席办公、休息的地方,也是设计最精华之处,3孔进出门建在侧旁,一线相通,完全改善了陕北窑洞通风难的情况。屋内设有洗澡间,采用地下取暖,墙壁均用地方土建材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环保建筑。
就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战斗、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写下了40篇光辉文献,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一篇,毛泽东文集第四、第五卷有二十九篇,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杨家沟的曙光,照亮了走向全国胜利的征程。
周恩来旧居就在毛主席旧居左侧两孔相通的窑洞,走进周恩来总理的旧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陈旧、粗制的木桌,但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表现着马氏地主思想超前和开明。在这张木桌下,培养出马家数以百计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洋财主,是马氏地主家族注重教育的象征。
1947年中共中央驻进杨家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人都曾经在这张木桌上作过重要报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它肩负起了神圣的历史使命。
往里是中共中央前委领导的小会议室,在这里召开、研究、讨论、制定纲领性决策的会议。在多次讨论关于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时,毛泽东主席就在这里特别强调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走进里间,是周恩来总理办公兼住宿的地方,这张床就是周恩来总理睡过的床,现在物在人已逝,但那简朴的生活作风,那不分昼夜、呕心沥血的工作,让我们油然产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怀念。这边是周恩来办公的地方。周恩来总理在杨家沟,主要从事军事形势的研究和纠正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
沿着“新院”左侧呈40度左右的坡型防空洞前行120米,便会上到“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门前的小广场。极目远望,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犹如大海的波涛翻涌。近处,广场正中央竖立着全国唯一的一块“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为国家一级文物。1947年3月7日(农历2月15日),米脂县河岔区2000多农民在这里召开了庆祝劳动人民翻身大会,为了表示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他们推倒了为豪绅树的“功名碑”,树起了劳动人民的“翻身碑”。
在这里,中共中央前委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当地的群众,敲响了锣鼓、闹起了秧歌、搬起了水船、舞起了狮子,庆祝宜川战役的伟大胜利。
在这里,周恩来召开了东渡黄河动员大会,他指出: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已经起了根本变化,中央留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为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的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东度黄河,到华北去!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建在原马氏家族的讲堂和祠堂,分为前后俩院,前院为1911年修建的“马氏讲堂”,后院为续建的“马氏祠堂”。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陕北窑洞院落。馆匾上的字苍劲有力,是人民文学先驱茅盾的手书真迹。展馆共分9个展室和一个多媒体音像室,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功绩。
看那一幅幅历史的照片,让人追忆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理想;看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人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再看那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的声、光、电控制沙盘,仿佛让人走进了转战陕北的征程,时而马蹄阵阵,时而号角声声,时而雷电交加,时而掌声齐鸣;跋山涉水,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险情,迎来了一个个辉煌的胜利。
1948年3月21日的杨家沟,大地回春,阳光明媚,“扶风寨”以他独具风格的建筑和殷实无私的气度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这艘巨轮在宜川大捷的庆典声中开始驶过黄河,驶向解放全中国的航程。村民们早早的来到寨前,围满杨家沟的前院后院、峁前沟后,护送就要离开的中共中央机关组织,目睹一代伟人的惊世风采。毛主席不断地回头驻足,一边挥手一边用浓浓的湖南口音大声说:“杨家沟的父老乡亲们,麻烦你们了,回去吧,再见了!”这声音在山沟回荡,铭刻在人民的心间。
至此,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告别了战斗和生活整整四个月的米脂县杨家沟,也告别了战斗和生活过十三个春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战陕北的战斗岁月。
七十年过去了,古朴雄浑的“扶风寨”窑洞庄园依然保持着历史的沧桑,“观星台”上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仿佛在诉说着峥嵘岁月里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时刻。
杨家沟,一个令人神往的小山村,一个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的小山村。
杨家沟的曙光将会永远照耀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杨家沟的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奋发图强。
二0一八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