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家岭的灯光
在沈阳沙山地区曾经住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离休干部,他就是原总后勤部车船部副部长蒋泽民。在1939年至1941年期间,蒋泽民曾担任过毛主席的警卫参谋。晚年的蒋部长常常回忆起年轻时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情形,那三年,是蒋部长最幸福也是最难忘的三年。
每当我听到“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长明。”我就会想起当年在杨家岭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日夜夜。都会想起了毛主席窑洞的那盏灯。主席一天睡眠很少,整天要处理来自抗日前线的军政事务,开会,接待方方面面的客人。除此之外,就是写文章。写文章占据了主席大部分时间。主席写文章从来不用钢笔而用毛笔,纸也是裁好的大白纸,而且常常是夜间写文章。主席写文章特别快,一摞大白纸,几天就会用光。文章写完修改后,有关军事方面的文章交朱总司令看,有关政治方面的文章交王稼祥看,最后打印成文件。
每次我夜间巡视主席窑洞时,总能见到窑洞里昏暗跳跃的光,那光是两支蜡烛的烛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我刚来主席身边工作时,主席用的是煤油灯。煤油灯用一会儿,就得用针挑挑灯芯,挺麻烦。我多次来到他的窑洞前,都看见主席放下手中的笔,用针挑着将要烧尽的灯芯。自从用了蜡烛后,尽管光线有些跳动,还是比煤油灯强多了。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蜡烛也成为紧俏物品。我们这些在主席身边工作的人员都非常着急,如果没有蜡烛,主席夜间就无法工作;如果没有蜡烛,主席夜间就得用古老的煤油灯;如果没有蜡烛,主席的视力就会受到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想尽办法解决蜡烛问题。后来,周恩来副主席知道了这个事情,他便让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给主席搞到一盏美孚灯。
主席见到这盏美孚灯非常高兴,爱不释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其实美孚灯也是煤油灯,但灯芯可调大调小,光可亮可暗。更重要的是,美孚灯有玻璃灯罩,可防风光源又稳定不跳动保护视力。有了美孚灯,我们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主席夜间工作有了保障,紧张的是擦拭灯罩时要格外小心,生怕发生意外有什么闪失。而灯罩是经常需要擦拭的,特别是气温低的时候,就更需要擦拭。擦拭灯罩时,主席也时常叮嘱我们要小心,不要把灯罩弄坏了。为防止发生意外,我们擦拭灯罩时,桌子上常常要铺上一层棉絮做到万无一失。
1942年初,我被调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给周副主席当副官。每当夜晚为周副主席站岗执勤,看到重庆夜晚醉纸金迷,灯红酒绿的时候,这更加让我想起在杨家岭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让我想起杨家岭的灯光,只有那座窑洞的灯光,才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