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洞见的召唤(赏析) ——读杜东平《拉练五日》
杜东平先生是武警学校毕业的?
“蓬勃的阳刚之气如同天上的烈日,青春的朝气如同路边的松柏——绿意盈然。”我想像中的他或许是这样的。
“回味初恋”、“山地越野”、“脚底起泡”、“驻军山沟”、“夜行思乡”,拉练五日的点滴辉映着“阳刚”和“朝气”。
《拉练五日》荣获潮州市第一届原创文学大赛二等奖。毋庸置疑,生活的“真实”为文章加了分。我从心底向杜先生表达敬意,军旅的生活熔铸笔端,让他从平凡走向阳光。
想起央视《开学第一课》,“娘炮”霸屏,“辣眼睛”的反常如《病梅馆记》中的“梅”: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龚自珍借“病梅”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寻思杜先生文中之语:“我们走在黑夜的路上,需要有星光、明月,需要有人风雨同舟,在迷失方向时为我们指引道路。”这或是文章的主旨,更是对全社会的警示。
深夜依旧,清凉渐浓。
手捧书香,一字一句释怀着被世俗染墨的猎奇、拜金、颓废的“娘炮”气息:
行进的队伍充满钢铁般的力量,正如行进中我们大声吼叫的歌曲:“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我们欢呼雀跃,全然忘记了跋涉的辛苦,高声唱起了武警广州指挥学院的院歌:“托起火红的战旗,肩负神圣的使命……”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杜先生热爱文字,用文字表达的,是生命之源的涌现,是“此在”的绽露。
“此在”的本质引入眼帘。杜先生“此在”的此——本己本真,这是表达的生命之根。诠释着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家”的问题,也正是杜先生文字魔力之所在。
“拉练五日”,遍地蛰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流:
“我坐上东风车,和战友们一起吹牛、拉歌。”
“居民区里的群众纷纷走出来看热闹,有些端着水果出来,有些端着凉开水出来。”
“约摸爬走了两个小时的山,有些人手指划破,流出了血;有些人裤子被荆棘割破,留下个大口子……”
“部队先是一片混乱,紧接着立刻有序地整理背包、领枪、收拾帐篷。”
“几百米长的队伍又拉起歌来。歌声响彻整个山谷,歌声和吼声像轰鸣的雷声,又像狂风席卷大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我走回到小卖部,打算买一瓶二锅头挑水泡,便和老板聊了起来。”
部队、群众、军人、老板,还有歌声,这些都是常见的,倘一深入体会,便有了动人的涵义。把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心中,仿佛心中有了酿蜜的蜂,情境交融,浑然一体。这样写成的文章,怎能不充满“蓬勃的阳刚”、“青春的朝气”,怎能不排释污水浊气?
宋代词人辛稼轩写过“丑奴儿”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强说愁的“娘炮”气息,感情虚伪空洞,即便“歌声”悠扬,又怎能感动别人?“拉练”之歌是从生命之根自然流淌出来的,是最本己本真的表达,是表达者最高品格的抒发。
按照你所体验到的来表达!
——这是杜先生《拉练五日》洞见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