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昂贵的摆设(散文)
今年的夏天,似乎一直走在路上,阴雨连绵数天。不是日历告诉我,还以为春天直接过渡到秋天呢?不过,这样的夏季,倒是我最喜欢的,凉不太过,热而不燥。和着窗外的雨声,翻翻那些老旧的书,顺便整丢书架上不再翻阅的书籍。但是,有些泛黄并且上面落满了尘土的几本书,在我反复整理中并没有除名,虽然多年不曾翻动,但终归舍不得丢掉,它已成为书架上最昂贵的摆设。
一直觉得,有些物件,旧了过时了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比如衣裳。但我以为知识是累积的,大凡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什么都可以丢弃,唯有书籍不可以乱扔。慢慢发现,有些书好多年不曾翻动,对我已经毫无帮助,而且亦是我不大喜欢去读的,比如当年上学的教科书。于是,不喜欢读的便搬走,顺便也可以填充几本自己喜欢的,毕竟空间与时间都是那么紧缺。
唯独不舍得丢弃而又不再翻动的就是书架最上方的那一层工具书。说起《新华字典》,尽管里面装订开始零乱,一页与另一页距离在拉大,页面的纸张暗黄中略带点经年的墨香,尽管如此,我还是舍不得丢掉它。记得小时候上学,都是按照老师课本上教的来学习,认识的汉字基本上都是通过老师来认识的。在看小说或连环画册时,对于不认识的字,只按照与它长相差不多的汉字来发音。比如“锴”这个字,因为与大楷的楷差不多,所以我也读这个字为“Kai”,以至于这种不好的习惯延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看见同班有些家境好的同学拿来一本叫做《新华字典》的书,在那上面可以找见自己想找的字,于是从心里对《新华字典》多了一份崇拜与仰慕。
在遇到《新华字典》的那一个暑假,我再也无法克制自己想要得到的那种迫切,于是,利用在山上放羊的机会,我自带一把小锄头,在山谷中挖草药。也许上天眷顾农村的孩子,我们这里山谷中到处长有柴胡,一种很常见的中药材,夏季会从叶子上开出一些黄色的小花来,因此很好辨认。那时一本《新华字典》不过五毛钱,就这五毛钱,是我一个暑假挖药材赚来的。最终,我在县里的新华书店里买到了这本可以认识好多字的字典。
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总嫌我们的词汇量太小,写不出好句子。于是,又用攒下来的钱买了本《汉语成语小字典》,每天晚上,一得空闲,背它几个成语,有些连意思和用法都没理解,就被搬进去自己的作文。现在想想也可笑,在一次中考小结中,竟运用了“未雨绸缪”来形容考试有点意外,结果让老师批注“不懂词语意思,就别乱用。”不过,那时候把成语字典收录的半数成语大都背了下来,但后来由于功课的忙碌以及自己的惰性,把下剩的半截却给耽搁了。
放在书架最上层的还有两本《辞海》,当然,这种有点名气的书在当时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普通家庭中。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图书馆里看到了这两本书,赶快借来,可是,这一借就借到家了,没有再还的打算。以“窃书不算偷”还堂而皇之为自己正名,当然,后来图书馆以原价赔偿的方式让我留住了这两本书。书因为喜欢,是留下来了,都少了那份想要再利用的欲望,也许“书非借而不能读矣”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随着网络的便捷,越发使得这些多年以来视为珍宝的书越来越无用处。有那个字不懂,百度给出的解释非常详尽,有那个问题解决不了,百度一下,好心人自会帮你解决。从整体来看,网络学习来的知识远比一本字典容量要大得多,也许,若干年后,我曾视为珍宝的工具书是不是会被淹没于网海之中,是不是可以被网络替代?我不用预设,但我明显的发现中小学生会查字典的越来越少,偶尔知道音序查字法与部首查字法,也不过是应付当下的考试,有谁真正愿意从字典中借知识呢?况且,网络的发达,使得有些不会的问题,手机一扫,标准答案就会出现。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成为网络的寄生虫,只会套用,不会创新。时代的发展,总会让我们摒弃一些东西,但好的优良传统还应该传承和发扬。
字典,那一部曾经心中的宝典,不知何时就被摆成了书架上最昂贵的摆设,不再尽职,但它却是我们小时候读书时最好的陪伴。也许,以后的以后,它可能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我以为:无论网络如何便捷,如何包罗万象,网络的发展绝对替代了不了书本,也替代不了字典。虽然网络书籍满天飞,诱惑着一些“手机控”。但经典的东西都是靠着文字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只有书本上流传下来的精华,那才是真正的国粹,也只有那些有墨香味的陈年老书,才是真正可以传承于世的精华,变化着的网络,使一部分读到的东西终会成为匆匆过客。窃以为,字典永远是知识的仓库,只要它存在着,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必定是一个时代里最昂贵的生活必需品,是中国汉字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