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圆形童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圆形】路上的蚌埠

编辑推荐 【圆形】路上的蚌埠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8发表时间:2018-09-13 17:37:28

初冬,开会路过蚌埠,我忽然想停下来,去这个城市里走走。
   车子是在北岸的小蚌埠停下的,面对来往的车流,我站在路口打了好长时间的车子,均没有打到。正在我感到手足无措时,抬头便看见了不远处淮河上的那座斜拉索大桥了,我决定放弃打车,徒步从这座桥上走过去。
   走不多远,就到这座斜拉索大桥了,脚下是红色的橡胶人行道,桥上是如洪水似的车流,桥下是汤汤的淮河水,几条货运大船在水面上隆隆地驶过,平静的水面,拖出一条长长的波浪。天空是阴沉的,沿着淮河望去,只见远处的空间逼窄到了水面上。又看到那条蜿蜒而伸展的淮河大堤了,堤上只有几个人的身影,长长的大堤显得空荡冷寂。桥上没有行人,只我背着旅行包踽踽独行着,明眼人一看就是一个异乡人。我一直往南走,走过大桥,走过几条马路,一直来到市区。这里高楼林立,人欢马叫,一片沸腾的生活景象。尽管蚌埠我已来过多次了,但我还是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遥望一番,我想从眼前的风景中,寻找到一些与我记忆相对应的东西。
   蚌埠,对于我,这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小时候,我家低矮的草房子里,有一面不大的堂屋墙壁,上面挂着父亲做的一个喇叭匣子,底下是一张破旧的大桌子,在大桌子与喇叭之间有限的墙壁上,父亲张贴着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两张地图黄黄的,除了那些线线和块块,没有任何东西,实在是没有意思。我总是羡慕别人家堂屋墙上的年画,那些人物,山水,花花绿绿的,我们一看能看上半天。但玩遍全村,发现只有我家墙壁上张贴的是两张地图,这让我不明白,也很不开心,总想让这两张地图早早的烂了,好换年画来贴。
   我们总不能天天跑到别人家去看年画,做完家务后,有时,我和弟弟们就在地图玩游戏,就是我说出一个地名,看谁能找到。这样一找不要紧,使我们兄弟们日后都偏上了文科。那时的地图不像现在的地图有这么多的城市,那时地图上的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隔得很远,中间是一片空白。我们在《中国地图》上,首先找到的是合肥,这是本土位置,沿着合肥往南找,有芜湖,一条长长的弯曲的粗线从这个圆圈上穿过,这就是长江了。往北找,就是蚌埠,一条弯曲的细线从这个圆圈上穿过,这就是淮河了,一条黑色的铁路线直上北京,这就是京沪铁路了。从此,我记住了蚌埠这个名字。
   上初中时,我们有一个代课老师姓王,他那时刚高中毕业,年轻,头脑里有货,他带我们数学课,还教会了我们英语歌。后来,王老师参加了高考。那时的乡下,还很少有人参加高考,他考得如何,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新学年再开学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就换了,听说王老师考中了蚌埠医学院,这在我们的口中纷纷传播,王老师也成了我们的偶像。我们也知道了,远处有一个蚌埠的城市,实现了一个乡村青年的梦想。
   后来,我在淮北参加工作了,那时的交通还不发达,每次回家探亲,都要从蚌埠这个城市里转车,我多次利用转车的间隙,走出火车站,在附近转转。蚌埠城里楼房井然有序,人们穿着光鲜,马路上车水马龙。那时蚌埠的二马路很有名,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就专门找了过去,原来,真是一条马路,两边商铺林立,里面人头攒动。在这个城市的街头走走停停,一个具体的真实的蚌埠,从地图上的那个圆圈里走下来,矗立在我的眼前。还有一次,我带着女儿从这儿转车,年幼的女儿穿着毛衣的红裙子,她紧拉着我的手,问个不停。夜里,我们在一家小旅馆住宿,熟睡中,她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我翻一下身,她动一下身,但双手始终不松开,这是女儿第一次离开家,她小小的年纪,对陌生的异地本能地有着一种恐怕和无助,而我是她惟一的亲人和依靠,这种血浓于水的父女之情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在这里,我不能不说,蚌埠在我生命里的温度。那一年,我和单位里的一个蚌埠女孩相爱了,第一次,我随她来蚌埠看她的父母。夏天的晚上,她带我去淮河大堤上散步,大堤上凉风习习,我牵着她细长的手指,月光下,她白皙的面庞,是如此的动人。我们来到铁路桥头坐下来,看一列列长长的火车,拖着宫灯似的窗口,隆隆地驶向远方,火车窗口的余光,闪过我们的面庞,把我们的眼睛照亮,我们在火车的隆隆声中,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大坝下有一片防护林,里面是深深的草丛,我们探索地走过去,走到水边,水边泊着一艘旧船,门窗敞开着,不远处的水面上漂着一个小划子,上面有一盏弱小的灯火,那是一位渔民在打渔,岸边的旧船就是他的家吗?那些个夜晚,蚌埠给了许多温暖,我把所有的感情都盛放在这个城市里,我的许多思念都变幻成汤汤的淮河水,环绕着这个城市流过。但遗憾的是,我们终没能走到一起。现在,我常常乘火车从淮河大铁桥上驶过,脑子里还浮现出我和她坐在大堤上看火车时的身影。
   蚌埠作为京沪线上的一个重要城市,时常会出现在作家的文字里。杨绛先生在《杂忆与杂写》里,是这样写蚌埠的,“车过蚌埠后,窗外一片荒凉,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庄稼,没有房屋,只是绵延起伏的大土墩子。火车走了好久好久,窗外景色不改。”杨绛笔下的蚌埠,是几十年前的冬天的蚌埠,现在的蚌埠已不是这个样子了。我在王安忆的小说里,多次读到过蚌埠,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她的那篇小说《蚌埠》,王安忆是这样概括这个城市的,“蚌埠保守着多少秘密,为我们这些初涉艰难世事的少年,由于不懂事而犯下了过失,在这里得到纠正和将息,再继续奔赴我们茫然的前程,深以为,那里有着美好的景色在等着我们。我们把代价留给了蚌埠,这个萍水相逢的城市,这个我们一旦离去就再没回来过的城市,回首往事,蚌埠的景色是多么的苍茫啊!它隐在白色的雾气和黑色的烟尘背后,高大的烟囱和电线杆子突现在苍茫之中,好像一艘船的桅杆,暮色则像帆,渐渐升起,张开,遮住了蚌埠的身影。”王安忆曾在蚌埠五河插队两年,这块土地对她有着启蒙的作用。王安忆笔下的蚌埠,是一座人生之路上的城市,不能停留下来。
   也因为文字,蚌埠把我和许多当地的作家联系在了一起。每次看到蚌埠作家的作品时,我都能想像出,他们在这块片楼群里穿梭往来的情景,想像出淮河的水在天空下静静流淌的情景,心里便漾开一串涟漪。我去过一位蚌埠朋友的家,他住在一条小巷子的深处,巷子口是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树下,是几个拉着平板车卖水果的小贩,走进去,小巷子的两边都是低矮的门面房,小饭店、小门诊、小超市、理发铺、牙医店、游戏室等,拥拥挤挤,他们是生活的底层,但也是最坚强最葳蕤的生命。朋友家住在五楼,他“当当”地切菜,“当当”地烧菜,很快就弄出了四个菜来。我们坐在玻璃桌子上,一边喝酒,一边说话。他骂生活对他的不公,他感叹,在这个城市里能谈文学的人已很少。我喝两口酒就有点头晕了,躺到床上去休息了,而他喝了半斤却没有感觉,然后,又“当当”地收拾碗筷,“当当”地洗涮起来。这个蚌埠人好酒量,做事利索干净,生活里充满了韧性,骨子里充满了高贵。
   一个城市,应当要给旅途中的人,以荫避,给生活其中的人,以精神导向。蚌埠,在作家们的笔下,充满着人文的情怀,它不同于开发商手中蚌埠,充满着市侩气,也不同于建筑师图纸中的蚌埠,到处都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我记忆中的蚌埠,滞留了我许多青涩的味道和跋涉的脚印。
   蚌埠,我每次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这次,不知是什么东西绊住我的脚,我却想停下来。
   晚上,赶到朋友指定的地方已是华灯初上,在欢快的气氛中,我已忘记了身在何处。现在的蚌埠,在窗外是一片璀璨的灯火,在窗内,则是满屋的暖风和高涨的热情。我记忆中的蚌埠,那个有着我淡淡甜蜜和淡淡忧伤的蚌埠,还驻留在我的心里。

共 30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字从容淡定,内容丰富,有历史的蕴含,读这样的文字,轻松愉快。好文,推荐阅读。【编辑:白砥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