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我家住在甘井子(散文)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晃我已步入中年。经年流转,却打磨不掉我对甘井子相向和相悖的情怀。甘井子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里,缘于我出生在此,我对于出生地的热爱,近乎一种执念。对它的讨厌也近乎执念。一生好像始终都在两个相反方向间奔跑,逃离甘井子,奔向甘井子。
我成长在七八十年代,不像现在孩子放寒暑假,可选择各种托管班。我那时,一到寒暑假期间,就要跟着母亲去上班。每天都要早起,早上六点不到就必须从家出发,乘坐102无轨电车到青泥洼桥,再换乘唯一通往甘井子的1路公交车。记忆里的1路车,是由两个长长的车厢相连接而成。每次乘坐都会被挤得像柿饼一样。几乎每天都是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亮回家。尤其母亲医院对面,就是大钢那两个高高的大烟囱,时时往外冒着黄色浓烟,空气中充斥着呛人的煤烟味道,令我生厌。慢慢地甘井子在我的意识里,充满了对它的排斥,把它等同于落后偏远的乡下。
不想成家后,婆婆却于九十年代初,举家搬到了甘井子海茂村。一种令人无法选择的牵扯,让我莫名地窝火。记得婆婆搬新家很久,我都不愿意去。第一次回去看望公婆,在青泥洼桥,怎么也没找到1路车的站牌。经打听才知道,1路车已改路线,通往甘井子,已由原先的一条线路,增加到了两条线路,车况比原先的1路车车况要好得多,是双层大巴408、409路。人乘坐在里面也不像过去那么拥挤,车程未改,车速却快了很多。每每经过四院(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大连人喜欢使用省略语),都会勾起我对儿时的美好眷恋。
寒来暑往,408、409路从双层大巴,又换成了清洁能源混合动力车,避开早晚高峰时节,我曾用半个小时就到达了婆婆家。我在享受它的快捷时,发现蔚蓝的天空中白云舒卷,淡紫色的泡滕树,在道路两旁形成一片紫色云霞,美轮美奂。尘封心底对甘井子的那份爱,就被这份自然美景给打开了。
2003年快轨3号线开通,408、409路,已于近几年更换了新能源纯电动环保车。无论我是回婆婆家,还是帮母亲到四院办事都更方便快捷了。而大钢厂已搬迁,空气中已没有了那刺鼻的味道。一种宿命的感觉让我笃信,自己与甘井子有着不解之缘。于是2006年,我也举家搬到甘井子泉水H3区居住。
现如今,我住在甘井子也有十多年了,刚搬到甘井子龙畔金泉小区时,人流稀少,可供出行的公交车少之又少,有人问我家住在哪儿,我有时还会揶揄支吾着,我住乡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现在我们小区内,就有八九条公交线路网,通向市内各区方便又快捷。几年间,围绕在我们的小区周围,建起了各式各样的新小区,别具一格的小区绿化,都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尤其欧尚广场的购物中心,和瑞沃广内的北方影视城的建成,以及16322平方米甘井子图书馆的建设,南关岭体育中心游泳馆向市民开放,都不断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特别是泉水河环境的整治,由原先臭气熏天的污水河,经过2017年的彻底改造,已成为我们小区周围的一条景观带。随着时间的飞逝,我生活的小区环境越来越美,各类功能也越来越健全,我发现自己也越来越喜爱这片土地。逢人便说:“我家住在甘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