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家国天下】诗意的村庄,诗意的向往(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家国天下】诗意的村庄,诗意的向往(散文) ——读周凌平老师《屈原的村庄》一书有感


作者:雷开艳晨曦 秀才,241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63发表时间:2018-09-16 11:16:44


   诗意的村庄,诗意的向往。
   读周凌云老师《屈原的村庄》有感
  
   前言:迟迟不敢动笔,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与自卑,生怕落笔的文字表达不出自己心中的敬仰,怕拙劣的文笔亦毁了自己心中美好的印象。但心里的那种情感的涌动,又久久不能平息,愈压抑愈想释放,所以我遵从心里的想法,把诸多的感受,一一诉诸笔端,不为让多少人记住,只为了把自己内心的那种情感,寄托并交付于我粗浅的文字,给内心一个交待。
  
   一一篇评论惹情思
   读元辰老师的文学评论《顶尖的村庄与一流的散文》,知晓了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县乐平里的许多轶事,可惜只能窥斑见豹,但这些激发了我更大的兴趣,对这个诗意的村庄充满了向往,对那里的人与事物充满了好奇,很想进一步的一知究竟。一篇评论就这样牵动了我的情思。
   元辰老师对周凌平老师的文笔大加赞扬。说《屈原的村庄》是一部难得一见的诗意生活大散文,并简略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大散文的现状,详尽评述周老师本书的主旨与散文写作技巧,并结合本书告知长篇散文写作的三大难点:一有足够丰富与经典的素材细节,保持文本内容的浓郁厚重。二有足够精彩的叙述方式保持文本的多样性变化统一。三有高屋建瓴和细致入微的双重驾驭能力,保持诗意主旨与诗意细节的完整。这样细致点评此书,又讲解如何写长篇散文的方法,让我看后欢喜不已,对此书,此地,情思甚是浓厚。
   我喜欢散文,但所写文字几乎都是随心而写,从来都不懂什么章法,仅仅是自娱自乐罢了,这源于自己文化知识的浅薄。而通过元辰老师的讲解也让我对周老师的这本《屈原的村庄》,有了强烈的兴趣,很想尽快一睹此书,对照着读,让这些知识的养分,根植于我的内心,在领略不斐文采的同时,也学知识长见识。
   于是在徐梅老师的《西陵书香》里购得此书,满心欢喜,又迫不及待地独自静静翻阅,领略读好书之乐趣。
  
   二掩卷而思润书香
   说实在的,在如今这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实属难得,反正以前的我是读不进去的。我读书有个习惯,拿到一本新书,并不急于从头开始读起,而是先看封面,正反都看,我觉得封面是一本书外在的灵魂。
   《屈原的村庄》,封面很简单,全书两个颜色,四分之三是铁锈红,四分之一是白色,铁锈红的上部分用黑体字写着屈原的村庄五个大字,周凌云著四个小字,隐约暗藏的白色字体也是书名,我不知那是什么体,草书或者是其它什么,它一直延伸到书的另一面。书的底部是白色,画着一张耕田的犁,恐怕现在很多的小孩子不认识此物了。
   看完封面看作者简介,看序,序很重要,可以从其中领略本书或这套书的出版目的与宗旨,有领航的作用,接着就是目录,让你对本书在头脑中有大致的轮廓,最后我合上书本,左手托书,右手将书稍稍弯曲,拇指慢慢的从封面这端向可以打开的一面滑动,书页一页页地从眼前或慢或快速地划过,那些文字跳跃着跃入眼帘,我并不细看,直翻到最后一页,嘎然停止,再从头慢慢读起,仿若这书的清香在第一次的翻阅中倾泻出来,此刻萦绕着我,让我安静下来,慢慢的读,走进书中的世界。
  
   三情系屈乡韵悠长
   虽然宜昌距秭归并不很远,孤陋寡闻的我属实不知乐平里这里的情形,我也按捺住最初的情感涌动,耐心地一页页翻下去。乐平里,就这样似一位娇羞清纯的女子出现在我的面前。
   乐平里远离现代都市,有点像世外桃源,进入乐平里,不熟悉的人还是颇要费一番周折的。周老师介绍乐平里是位于七里峡谷和三闾峡谷之间的小小盆地,进入乐平里有两条路,一是渡过屈原镇江边的轮渡,再盘旋蜿蜒而至,另一条通过香溪轮渡沿岸边走,横过香溪,穿过七里峡就到了。单从这字面,已看出进入此地之难。
   后来我在游览屈原故里时,曾问过景区一位开游览车的师傅,去往乐平里怎么走?那位师傅望了望我,说:“要到乐平里去,一定要找个熟悉那里的人带路,进入乐平里有点困难的。”我点头致谢。看来这块钟灵毓秀之地,果真是藏于深山之中了。这也证实了周老师的话,进入乐平里,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乐平里是块风水宝地。我曾看过李泉老师编写的《宜昌传统村落》一书。在书中,作家韩永强写《诗意村庄乐平里》一文中,着重介绍了乐平里的历史,地理位置,屈原庙,三闾八景,有提纲的作用,而周老师的这本书则可以带我们走进乐平里,细细品读它的美。
   我不懂风水,但知道人杰地灵一词。能诞生屈原这样的大人物,不是风水宝地是什么呢?它不一定在繁华都市,相反,它远离繁华之地,以自己独有的古朴,吸引着很多有情怀的诗人,学者们的到来。
   有山还要有水,屈平河从乐平里流出,最后汇入香溪河。提到香溪,很自然地想到王昭君。水润泽了这一方的土地,也孕育了深厚的楚文化,水是乐平里跳跃的音符。我暗暗想到我们这里的柏临河,它经久不息的流淌着,会在我的文字里流淌出怎样的美丽呢?
   有山有水,更重要的要有人。周老师介绍乐平里有四大姓氏:谭,李,向,黄。屈乡村屈姓人家却很少。原来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巩固政权迁移农民,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时,屈姓全迁往四川广安,岳池和南充了,而江西的黄氏四兄弟和徐姓便来到了乐平里扎根繁衍,并把屈原精神与文化发扬光大。长江两次大坝的建设,又让香溪河两岸的屈姓人家再次移民,他们真的像是一朵朵蒲公英的种子,哪里落下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屈姓的儿女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远离故土的代价。这样真实质朴的介绍让我一开始就对乐平里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了不一样的情愫,好奇这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一方什么样的人?
   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先看看这里的景色。屈原村的景色是纯朴的,天然的,没有被现代文明粉饰的。我总是好奇书中人物明月知道的那片兰的世界,我是开花店的,知道兰花的价格都不便宜,那一山的兰,在开花的时节,会有怎样惊心动魄,摄人心魂的美丽?它们不同于温室里栽培出的兰花,那种受大自然雨露的恩泽,风霜雨雪的侵袭后,会有怎样挺拔的身姿,淡雅的清香与高洁的灵魂?屈乡的人啊,怎样守护着屈原深爱的兰花?我看不到现实的景,就在书中的文字里深嗅其香吧。
   橘树倒是早已跑出《橘颂》了,柑橘是宜昌著名的特产,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不少人家每年就靠橘子,收入也不菲,闲时打打零工,一年的收入颇可观。不仅能保证一家人的生活支出,还有存款纳入囊中。我也理解明月的情怀,周老师的遗憾:想让兰花村的人们种植兰,来增厚村庄的文化,增加村庄的品味。现实中诗意总要为生活让路,毕竟生存才是第一大事。生存尚有问题,何来的诗与远方?橘能吃,而兰却是赏。吃饭是头等大事,也许这也是橘能跑出书,而兰仍深藏山中的一点缘由吧!
   屈乡的土地,因屈原双脚踏过,酝酿了久远的诗意,屈乡的景,因屈原赞美过,风雅了千年的情怀,让后人们魂牵梦绕。
   四屈原故里寻诗意
   我曾在十多年前在秭归新县城游玩过。那时屈原故里景区还未正式开放,我们一大家族的人浩浩荡荡的进去,到没要一分钱的门票,女儿不足十岁,和同样还很小的兄弟姐妹们在偌大的景区内欢笑玩耍,尽显童真,长辈们也心情舒畅,暂离锄头镰刀,在这山间寺院走一走,享受着儿孙们带来的欢乐,拍照留恋。那时的我,忙着照顾老人与小孩子们,无瑕深入体会这其中的文化底蕴,也只是好奇的看看这些寺庙建筑,山间的树,不知名的花儿,鸟儿,还有来来往往的游人,在山上感受风的肆意与雨的凉爽,远眺长江的雄伟壮阔,当然还有挑着古色古香味道的砖瓦,行走在山间的建筑工人们。
   十年后再次游览景区,因读了周老师的此书,牵惹了情丝,此次游玩又有了别样的意义。景区已大变了模样,增加了不少景点。搜寻旧时的记忆,再看眼前的景物,熟悉与陌生交替出现,混淆了我们的视野。女儿边走边看,给我们说着不同,我惊诧于她的记忆,暗嘲自己已慢慢老去了。
   我常对女儿说,游玩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要真正的读懂它,就要做足了历史的功课,你才会明白这里的建筑,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蕴含了其独特的历史含义,因为不懂,寺只是寺,雕像只是雕像,碑只是碑,花草也只是花草,而你若懂,那么这一切景物都活起来了!在现代文明的气息中感受着亘古时代的文化,那种浓厚的历史气息在你的周身穿梭,让你的灵魂不可思议的美妙。你不只是在用眼睛去看了,而是用心去看,去体会。女儿撅撅嘴不理我的唠叨,说我是一个卖花的假文人。我也不理她,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喜欢郑恺,鹿晗这些偶像,喜爱她的体育,哪里会如我一般喜欢这些远去的文化呢?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这些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终将会被她们接受吧。而我又何尝不惭愧,懂得多少历史呢?
   “乐平里的屈原庙,是人们精神聚会的场所,它建筑在世俗的生活之外,建筑在楚辞的世界,它的高度已经是世界的高度。”我赞同这句话,屈原是屈乡精神的魂,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后人瞻仰他,崇拜他,在他的雕像前祭拜他。徐正端老人守着他,招魂曲怀念他,每年的端午诗会,诗人与朗诵家们用诗歌歌颂他。乐平里的诗人们虽表面看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介农民,但他们的血液里渗透着屈原的精神。
   从周老师的叙述中,我深深感受到周老师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正如他所说:“我对乐平里的感情,不能尽用一首诗来表达,我要用我的著作来详细叙述,我的光阴在这里,我的魂魄在这里,爱都根植在这里。”正因为他对乐平里这份浓浓的情,才有这样清新质朴又满含深情的文字,因为热爱,所以眷恋,因为眷恋,所以执笔。
   我们在游玩屈原祠时,看到有的游客在屈原祠里大声讲话,小孩子在里面疯闹,我就会紧皱眉头。我对女儿说,像这样的地方且不可嬉笑打闹,这是对先贤的不尊重,也是自身教养的缺失,小孩子们不懂事,是因为家长没有教导好。女儿这次没有反驳我,跟随我在每一层牌楼里边走边看,还时不时对照上面的讲解,结合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对照着看。在存放有关屈原书籍的柜子里,我发现了周老师最初出版发行的《诗意的村庄》,实感惊喜,指给女儿与同伴们看。我也正是因为阅读此书,心心向往这片神奇的土地,这次的屈原故里行在我的心中,有着诗意的向往。我还在柜台里发现了写有徐正端,黄琼等书中写到的人的名字,这些人在书中是那么亲切,真实。在三闾八景的牌匾前,我边看边把自己知道的讲给他们听。有趣的是,一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游客,在屈原祠听我在柜台前对同伴们讲一些见解趣闻时,就一直跟随着我们走到第七层牌坊。我们没有对话,无需过多的言语。
   在屈原祠最高一层,第九层,终于看到了屈原的雕像。雕像高约三四米吧,洁白的身躯,和宣传册上并无区别,神采奕奕。雕像前摆放着供品,缕缕燃烧的檀香,地上放着四个蒲团,厅内还摆放着几盆鸭掌,万年青等花木。我心生遗憾,若摆上兰花则高雅许多,然而兰花难养且价格贵,景区也要考虑成本吧。这时,我也更深切体会到周老师在乐平里不见遍村兰花的遗憾。左边的墙壁上是一幅屈原投江后,人们划龙舟寻他,江里的鱼儿托举着他回故乡的壁画。
   跪拜屈大夫,我是虔诚的,没有装模作样的姿态。放下心头烦杂事,放空心灵,虽不能与之隔空对话,但片刻的心灵宁静,也足以让灵魂在喧嚣的尘世里走上些日子。女儿一行还在第八层牌楼上,我招呼着他们上来,让女儿和同伴的女儿一起去祭拜,并告诉她们,到这样的地方去游玩,一定要记得祭拜先贤,这是一种尊重。都说生活要有仪式感,那么,祭拜这样的伟人同样要有仪式感。
   而我也终有遗憾,虽有屈原祠,有诸多有关屈原的诗词介绍,有后人们对屈原的系列怀念活动,但是这里终究不是乐平里,它没有乐平里处处流淌的诗意,没有那些诗意的人们。这里,担负的是向人们介绍屈原精神,供人们游览与瞻仰的一个地方。
  
   五诗意本在心中藏
   我想周老师把乐平里定义为诗意的村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里的风景,二是因为这里的人。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里,周老师的文字诗意外淌。
   在第一个章节春分过后,周老师写到:“春风过后,天气格外温暖,繁荣的花儿都开过,只留下零碎的花,山上的鸟儿放开歌喉,声音嘹亮,万物生长的气息飘飘浮浮,如沐浴一般。“春天里我来过两次,一次看到的是闹在枝头的桃花,杏花和梨花,还有种种咋咋呼呼,正在农家的房前屋后浓妆艳抹,春天鲜妙,从土里钻出的都是花,另一次菜花飘香,一片金黄,乐平里收敛了全世界的金光,蜜蜂不厌其烦,这里吻一口,那里吻一口”。生动形象的描写,怎不令人神往?周老师还写到了三闾峡的神秘,八景的蕴涵,兰花村的清雅,柑桔的葱郁,黄楝树的古老,屈原庙的孤傲,伏虎山的绵延,无不溢出浓浓的诗意。

共 68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对周凌云老师《展原的村庄》读后随笔,深刻的解读了文章的主旨。作者从元辰老师的一篇文学评论而牵惹情思,知晓了屈原诞生地里许多故事,从而对此书产生浓厚的欲读感,购得此书,以读为快。又通过对《屈原的村庄》的解析,把读者领进书的神奇海详,在书的世界中遨游,感慨屈原的故土,品读诗与远方的情怀。作者对景区实地游览后,结合周老师的点评,表达出了内心激动之情,书中一切皆有灵韵。一花一草一树一屋在屈原故里乐平这块土地上,绽放奇香。佳作力荐,感谢赐稿。【编辑:军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军杰        2018-09-16 11:19:48
  一篇散文随笔,令人回味。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2 楼        文友:军杰        2018-09-16 11:20:16
  感谢赐稿,祝创作愉快!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3 楼        文友:醉歌        2018-09-17 03:08:03
  我认为评论写得超过原作,非常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