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说狄青(随笔)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说狄青(随笔)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24发表时间:2018-09-17 08:37:57

狄青是大英雄,虽然一直有人说“南宋无相,北宋无将”,但北宋的狄青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名将,是战神一样的人物。
   古典小说中有《万花楼》、《五虎征西》、《五虎平南》三个讲述狄青五虎将故事的传统本子,写得都一般,却都曾有过一定的影响。
   《万花楼》全称《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又名《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传》是写杨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将抗击外侮、斥佞除奸、忠君报国的故事。其中有包公断狸猫换太子案的故事,有与奸相庞洪的斗争的故事,其中杨宗保的老成持重,狄青的血气方刚,包拯的足智多谋,都表现得很到位。
   《五虎征西》,又名《五虎平西珍珠旗演义狄青全传》的故事承接《万花楼》,叙述狄青、张忠、刘庆。李义、石玉五虎将出征西夏的过程,以及狄青和单单国八宝公主的爱情故事。其间还贯串了包拯和狄青等与奸相庞洪的忠奸斗争。
   《五虎平南》又名《五虎平南狄青后传》是《征西》续集,叙述以狄青为首的五虎将率兵南征,平定广源州侬智高叛乱的经过,以及狄青的两个孪生子狄龙、狄虎在出征中与敌方女将段红玉、王兰英之间的爱情纠葛,按这类小说的惯例书中同时也穿插了包拯狄青与朝中奸佞斗争的故事。
   在民间还有狄青与包拯换头的传说,据说包拯是文曲星,自然是面如冠玉鼻直口方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帅哥儿,而狄青是武曲星自然是面如黑锅底黑中透亮亮中透明的张翼德一般的相貌,只是因为在狄青的一生中有一段阵前招亲的姻缘,这事儿估计长得要是太磕碜了不好办,所以天帝只好给了二位换了头,所以后来包大人就成文人中相貌最为另类的一位,而狄将军又太过英俊,为了震慑敌人,所以只得效兰陵王的故事,带上狰狞的面具冲锋陷阵。
   《三十六计》一书中的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作为战例的是狄青的故事——
   狄青到广西征讨侬智高时,士气低落。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便心生一计:他率官兵刚出桂林之南,就拜神祈佑。只见他拿出一百个铜钱,祈祷道:“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左右都劝狄青不必这么做,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一挥手,一百个制钱全撒到地面。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制钱原地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还亲手把它封好,说道:“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于是率官兵南进,越过昆仑关,设计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结果大败侬智高。狄青平定了邕州,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铜钱竟然都是和背钱(合背钱是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也就是两面都是钱面的钱,其实是古代的错版钱),大家才恍然大悟,对狄青的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十六计》写得并不好,似通非通,影响却不小。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狄青起身行伍,最初成名是因为抗击西夏。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后来狄青主动请缨,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战功赫赫。
   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做到了枢密副使。因为宋代士兵面上有刺青,所以狄青被称为“面涅将军”,关于狄青的刺青,正史还有个故事——“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大意是说狄青脸上留有当年做士兵时的刺字,这是件很失身份的事情,于是宋仁宗想赐狄青点药把字消去(这事宋江就干过,而且好像成功了)。狄青则以“刺字表明自己不忘出身,可以激励下属”为由拒绝了。
   狄青是一代名将,而且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但在传统评书中,不少都把狄青写成反面人物。特别是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起因是杨金花夺帅印时,由于误伤狄青之子,引起狄杨两家结仇,于是狄家处处陷害杨家,杨家时时反击狄家。这只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其实狄青的丑化不是从小说作者开始的,历史上的狄青也被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连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狄青。这道不是因为狄青居功自傲,怀有异心而招致众议吗?恰恰相反,狄青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为人有极为低调。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在侬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侬智高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却以为“不敢诬朝廷以贪功”。史称他“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尤喜推功与将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甚至就连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
   写过《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在嘉佑元年(1056)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却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那么罪名呢?是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秋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欧阳先生这话说的真没水平,虽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极好的文章。
   为什么朝廷上下都如此急于除掉狄青呢?少儿倒有浮球之智的文彦博说得明白,也更显得光棍,就是因为“朝廷疑耳”——你没问题,但就得整你。在文彦博在请求皇帝罢免狄青时,连宋仁宗都觉得狄青委屈,说了句“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真话说的够狠,拿宋朝的开国皇帝当论据,谁敢反驳,果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武将受到排斥,究其原因大概得追溯到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那里,虽则赵大也是武将出身,他鉴于五代军人专权割据的纷乱局面,可能更是由于自己本来就是因掌兵权而被部下拥戴当了皇帝,生怕被人效仿,虽然他的黄袍加身就是效仿郭威,所以他制定的根本制度就是重文抑武,这一点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分析,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不让军人掌握政权,这是宋王室历世相传而不弃的一个家训。正是在皇室的大力推动和利益诱导下,蔑视武人成为宋朝社会的一大特征。
   韩琦为帅时,狄青已经因军功而升至行军总管,地位不低,有一次,在韩琦请客酒席宴前的,有名妓曰白牡丹者,挨桌敬酒时来到狄青面前,居然很不客气的说了一句“奉斑儿一盏”,大意是“请斑儿饮一杯酒”。狄青做枢密副使时他的下属竟敢天天拿上级脸上的刺青开玩笑,后来狄青也急了,准备也给他脸上弄一个,这小子才老实了。
   有次韩琦要杀狄青的旧部焦用,他立在阶下为焦用求情说:“焦用有军功,好儿(好样的,好男儿)。”韩琦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在狄青面前把焦用杀了。狄青怔怔的站立了许久,直到旁边人提醒“总管立久”,狄青才悚然退下。这一刻,大概很难算出狄青的心理阴影面积,可怜的一代战神呀!
   我们中国从不乏落井下石之辈,于是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大致都是说我知道真相了,狄青这小子危险,他一定有问题,他随时准备谋朝篡位,一直想黄袍加身当皇帝……
   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此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不到半年,因“疽发髭”,郁郁而终,年仅49岁。可惜这位曾为宋王朝驰骋沙场,浴血奋战,渴饮刀头血,困卧马鞍心,枕戈待旦,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了自己人猜忌、排斥与迫害之中。
   可笑又可悲的是,狄青死后,却受到了特别的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良将,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狄青写了祭文,又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灵,并效凌烟阁旧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可惜,这一切都与狄青没有了任何关系。
   靖康之时,金军大略东京汴梁,北宋两个皇帝被掳,太祖的子孙只剩下了一个康王赵构,那些东华门唱名的好儿真正有骨气的并不多,不知此时是否有人想起了焦用,想起了狄青。
  

共 34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全文概述了狄青一生:从各类书籍中证明狄青是宋朝的一代名将,仅用《三十六计》中一个故事就说明了狄青善于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来掌握和鼓励军队士气,表现出足智多谋;狄青受民众喜爱受下属爱戴必有其人格上的魅力,这是幸运也是灾难,狄青终于死在皇帝和权臣的猜忌之中。文章条理清晰,叙述得当,能让读者全面地理解狄青这个人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推荐。【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8-09-17 08:39:47
  长见识的一篇文章,已推荐。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