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非虚构写作【赏析】 ——读杜东平《经过龙湖古寨》
第一次读《经过龙湖古寨》想到一人:白俄罗斯著名非虚构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他荣获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非虚构写作,以历史、时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度发掘为己任,在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承认。
杜先生的散文一直秉承非虚构写作的理念。
非虚构写作,也被称为“叙事”,发源于20世纪前期,在信息超载的互联网时代,以深度著称的非虚构写作展现出不凡的魅力和生命力。原因在于:
一是使用场景。杜先生把自身置于“龙脊”、“龙湖”、“龙湖镇”、“龙湖古寨”四个场景之中,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使自我“环保”的内心独白清晰可见。遗憾的是,由于过多使用“叙述”笔法,未描摹出四处景观的神韵。
二是引用丰富的对话。内心独白是本文的独到之处。“古寨仿佛有一股正气扑面而来,直逼得我不敢正视自己”作为暗线引出叙事,使人静下心来思考关于自我的深层次的问题,吸引多元化的受众,呈现了散文的深度意义。但对话浮于表层,失了灵魂。
三是描写细节。“时间雕刻了人的皱纹,也消耗着建筑的价值。”这皱纹是“想起年轻时的狂妄自大,经历过一些坎坷,也看懂了一些人情世事。”这价值是“因为龙湖古寨特有的人文气息,更因为它悠久的历史底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化育人的思维。”可惜,想深入细读处轻描淡写了。
四是选取独特视角。“我忽然意识到,我走进的是一座千年古村落,是否应该步行才好呢?”读到此处,内心被触动,忍不住想要坐下来写点什么,感受“经过”和“步行”带来的快乐。讲故事、听故事、分享故事是我们基于社会交往和本能需求的信息行为之一。不知古寨可有这样引人入胜的故事?
非虚构写作可以说是精耕细作的深度作品。杜先生这篇散文曾在2016年1月21日刊登于潮州日报,其意义和价值,无外乎说在互联网实时传播的快节奏下,人们对深度精品的需求并没有减弱,甚至更加旺盛。这也是我欣赏此文的重要原因。这两日,时值师范院校新生入学,家门口的大学生带给县城少有的青春气息。有两位实习的媒体记者在做采访,和他们闲聊,话题讲到传统媒体而今的衰退和萧条、新闻工作者的压力和落寞,即便如此,我还是从年轻的脸上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读着他们的报道《经过大学门口》,看到了他们对探寻未知、讲好故事的追求和热情。甚是欣喜,杜先生《经过龙湖古寨》也妙在“经过”一词上,有“经历”和“路过”双层涵义,是双线叙事的隐线。双线交叉推进故事最具潜力,它能够被用来传达外在和内心深处的东西。而且,在我看来,杜先生这一方面的潜力还远未实现。“一座千年古村落”无论是政府层面的保护措施,还是当地基层的破损行为,都可以通过叙事进行生动、有说服力的传达。事实上,它几乎可以强行地——拉“读者”到“环保”关键问题的讨论中来,拉入到那些与“人文”制度和社会“经济”有关的关键问题中来。想想入学新生年轻而充满朝气的笑脸,无论实习的媒体记者还是杜先生之辈有责任担当的作家,为存在于叙事性文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非虚构写作”而努力,用令人赏心的文字把生活点亮起来,着实令人敬佩!理由是,这种文学性的故事写法,会让人生活在自己的故事中,严肃对待美好的前景和人性之美。
既然非虚构写作如此有魅力,我们要怎样叙事呢?
其一,对于某些主题,比如杜先生的“环保”,如果不选择这样的写法,就意味着根本没人会读。这些主题属于高冷类型,而人物所面临的内心的“不对劲”错综复杂。于我们自己来说,虽然有时候心里有一些摇摆,但这样的“主题”现象已司空见惯,所以选择叙事性文体,可以推进我们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读者读完后,也许能够生出那么一星半点的在意岀来。
其二,对于严肃的主题,比如大学生求学就业,用叙事性的写法来处理它们,哪怕这手法未必流行,却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如果没有那些能够对问题有说明作用的、被很好地挖掘到的细节,那么所谓的“叙事”, 这种写作形式也就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色诱而已。换句话说,只不过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己沉溺于自己说话的声音而已。如何找到那些有展示力的细节,找到那些必须发掘才能获得的事实,然后再把它们传达出去呢?这里面有两套相互对立的技巧。首先,放弃一切外在控制,放飞内心,捕捉自己的直觉,这样你才可能积累起事实。其次,当你写作的时候,对这些事实进行疯狂的控制。你要深深地吸气, 深到这种程度:当你开始呼气的时候,那些出没在你脑海里的各种细节,已经能够以一种画面方式传达你想要传达的东西。此时,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细节编织成网,而其中的经纬都是你所经历的故事。相较杜先生而言,他之所以能找到那些故事,是因为他“不再骑摩托车”,而是“在中央直街走了几十米”,这样的“经过”,才有机会看到那些若非如此就一定无法看到的事情。
很可惜,文中没有出现画面,而是出现了这样的句子:“龙湖古寨会以他特有的人文精神,化育这一方水土的人民,使我们更加自觉的从小事做起,争做好学、文明、环保的龙湖居民。”
尤其作为结尾,让人索然无味,煞了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