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刊视界】眼前和远方
周六。下午图书馆有堂讲座。内容是关于文学的,具体讲是关于诗歌的。他便犹豫下午要不要过去听听。之所以犹豫,倒不是他对这堂讲座的内容没有太大兴趣,相反,对于文学,他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理想;也不是下午他没时间去听,相反,现在的他,有的是时间。他犹豫,是因为他目前的失业状态而产生的郁闷心情,多多少少地破坏了他去听那堂讲座的兴致。
失业已经一个来月,工作也去找了数份,包括网上申请和前往对方公司报名,但均如石沉海底。可又为瞒着家里人已失业的实情,从星期一至星期五的白天,他不得不装着去上班一样出门。出门后,没别的地方可去,便去图书馆。当然,他去图书馆并不全为“避难”,同时也忙于自己理想中的“事”;趁便,仍不忘用手机上网搜索最新的招聘信息。那则讲座的消息,便是这个礼拜他待在图书馆时所见。当时看到,他便为到时要不要去听那堂讲座犹豫起来。诗意的讲座遭遇失业的困境,实在大煞风景。
为尽快摆脱这失业的困境,昨天上午,他从图书馆出来,又前往一家公司去应聘公共自行车服务员岗位的工作。
那岗位的招聘条件:男女不限,年龄从21周岁至55周岁,学历初中以上,工作认真负责。此外就没别的要求。这些条件他都符合,且大绰有余。应该说,这是一份门槛很低,薪水也较为低廉的工作,但他还是过去应聘,一方面觉得那份工作可能比较靠谱稳定,且没什么压力,另一方面,也是逼不得已,实出无奈。
属于劳务外派性质,月薪两千多些三千不到。交五险社保,但没有公积金。每月工作的总时长为176个小时,等同于八小时双休的工作日制,但每月的休息时间及每天的工作时间则还未定,等录用后另行安排,若遇节假日上班,则给加班费。这些是他到了那家公司后,从一位负责报名的年轻人口中,进一步了解到的对于那份工作的信息。然后,对方就给了他一张报名表。他坐下填起来。但在填学历一栏时,他暂时跳了过去。他的学历是本科,与招聘的学历条件差了三截。他想,若如实填写,恐怕会引起对方惊讶,更会让自己感到难堪;降一级,填大专,仍觉得太高,不妥;但填初中,又觉得太低,有失颜面,这年头,初中学历的几乎跟文肓差不多,就是比文肓多认得几个字;最后,他觉得还是填高中比较妥当,既受过些教育,但不高,且无一技之长,以致于到了这个年纪面临失业而找不到好工作的困境,从而符合一般人的常识和理解。于是,他便在学历栏里填了高中,尽管他的高中文凭早已经不知所踪;而在填写下“高中”那一刻时,他感到自身在现实压力的逼迫下,仿佛被剥下了一层光鲜的外衣。
把填好的报名表交给了对方。对方让他回去等通知。他问了一句,什么时候来通知?对方答,月底。月底?他当时感到了心里面一凉。对方解释说,他们公司都在每月月初招聘,月底去通知。他很不巧,偏在月未的最后一天来应聘,落下了这月的招聘,只能等到下月底。
如果没录取,就不来通知了。对方又补充了一句。他“哦”了一声,已感心灰意冷,但又不能放弃,只得抱着渺茫的希望等到下月底——除非他能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找到一份靠谱稳定的工作。
现在,在犹豫着下午要不要去听那堂讲座中,他不由得回想起了昨天去那家公司应聘的情景,还特别想到了自己在那张报名表的学历栏里填下“高中”时所感到的窘迫。一面是失业的困境,生活的压力,一面是诗意的讲座,远方的憧憬。两者实在格格不入,天差地别。这使他觉得在目前处于失业的状态下,却还有闲情兴致去听什么诗歌、文学之类的讲座,而不是四处去找工作,是不是太那个?
但有一句流传于网络上的话是怎么说的?“这个世界上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时,他在图书馆看到那堂讲座的通知,除了犹豫,便联想起了那句话。只图眼前的苟且,而不憧憬于诗和远方,那么人生未免庸俗,活着也太过卑微;可是,若连眼前的苟且都未解决一一正如他现在面临的情况一一却去憧憬什么诗和远方,那么人生也过于天真,活得也不切实际,毕竟现实的人生不同于童话;可是,憧憬于诗和远方,又不正是要让趴着的人生站起来,成为一股摆脱眼前苟且的动力?可是……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诗和远方……眼前的苟且……究竟孰轻孰重?现实的逼迫使他不得不顾及眼前的苟且,而对于理想的憧憬又使他忍不住向往诗和远方,两者集于他一身,似乎要造成了他自我分裂,更使他越想越糊涂,如同脑子里纠缠了一团乱麻。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离那堂讲座开讲的时间越来越近,容他犹豫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终于,他决定了去图书馆听那堂讲座。做出这么个决定,倒不是他想通了什么“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之间的关系,而是纯粹为排遣失业带来的烦闷:一时三刻也找不到工作,不如去图书馆听那讲座散散心解解闷。再则,他也无法压制对那堂讲座内容的兴趣,这么一想,他便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