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年后遐想(杂文随笔)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一切开始恢复如旧,所不同的是又添了一岁。
活到今天,已逾过了四个本命年,开始了第五个本命年的艰难跋涉。若再到了那个本命年,可就72岁喽。按陕北的话说,是一个老汉汉啦(老汉的老汉)。
今年,是我走向另一个甲子的第一年。
虽然不知道会在那个年代,那一年,那个日子,那个时辰离世,但,断然是过不去这个甲子年了,因为,鲜有人能到120岁。
这就是父母给予的生命,星辰赋予的时间。
目前,国家划分老年人的标准年龄是60岁,那么60岁以上就是老年人了。按照这个定义1957年出生的人就成了新一茬的老年人。
老年人是历史的见证者,更生活的经历者。当和晚辈谈起一些所谓的道理时,经常会说一句话,这不是什么道理,而是经验。因为你没有到这个年龄段,不明就里,自然没有这种体会,也不知其中的酸甜苦辣。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时,也就有了一大把的年纪啦。
人生,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一茬又一茬地递进着,义无反顾的向前走去。
今天是正月十六,又恰逢周六,想去办点事情,公职人员却又休息,无奈闲在家里,顿感无事可做,思想就这样飞腾着。
想想今后,还有一二十年、抑或是二三十年的光景,就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这个空档期能做些什么呢?
微信视频段子里的警言警句,人生哲理,看是完美无缺的,可是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不顾儿孙之虑,不思儿孙之福,显然不符合国人的传统观念。如果思虑过甚,所剩近十来年的晚秋盛景,也将会悄然失色。古稀之年再想人生,岂能还有浪漫?即便是心有所想,怕是身体腿脚也不灵便了。
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不会麻将扑克牌,不会跳舞,不善扎堆吹牛侃大山。只喜欢清静,静的能听到星月私语,轻风入耳;静的能听到银针落地的声怨。
就这样,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着、静静地走着、静静地想着……
退休前,早晚上下班,还有个时间概念。退休后,这种概念已荡然无存。早晨不想起,晚上睡不着,时光就这样逐渐地消磨着,人也逐渐地颓废着。
这或许是到了一定年纪的缘故吧,总觉得无所事事,却又觉得事事未了。有时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有时神清气爽,心安理得。这种现象,据说,是男人更年期的表现。
下午,老伴看我有些神情不定,怅然若失,便约我去秦岭防洪渠上走走,我欣然领命,一路随老伴来到渠上,也算是陪她早春踏青吧。
防洪渠,位于涧西区的西南部。始建于1954年,全长8.5公里,总控制流域22.13平方公里,其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
数十年来,洛阳未遇洪涝灾害,防洪渠挺立如初,使命仍不可小觑。
儿时,就没少到防洪渠上玩耍。那时渠里有水,但不多,像小溪,也不清澈。浑浊的渠水向南缓缓流淌,经过几处人工修建的陡坡,溅起一些水花后,便注入了洛河。渠的两岸是村庄或麦田,原始空旷,有一种野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渠的两岸已是焕然一新,高楼林立,热闹且安静。防洪渠的两岸翠柳成荫,灌木成丛。有些地段被改造提升成为景观渠,修建了小型公园,健身步道,供人们游乐。
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不断放大,渠上一些闲散的地块被开辟成了绿地。日臻完善的渠岸为附近的人们营造了良好的休闲健身场地。只是渠里没了流水,裸露的渠道被闲暇无事的居民开辟成了一畦一畦的菜地,变成了田园式的“原始状态”
有消息称:为改变防洪渠的现状,恢复渠中有水的本来面目。政府已规划在洛河上游“引洛入渠”,使其成为遇涝能排,无涝成景的景观渠。
在渠上漫步,回来约2个小时,一万五千余步。随着步伐的移动,放松了心情,缓解了万般思绪,也算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今天,就这样胡乱地想着,也随意地写着,袒露一下心机,也似乎明白了如何度过剩余的时光。
还有2个多小时就是正月十七了。想归想,做归做,一切还得从清晨做起。
2018年正月十六夜
另:由于本人疏忽,摘要中的“先”字应为“向”字,文中“老年人是历史的见证者,更生活的经历者”应为“更是生活的经历者”。在此向编辑及阅读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