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读《中国谶谣文化》(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读《中国谶谣文化》(随笔)


作者:秋鹏飞 秀才,114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0发表时间:2018-09-23 15:03:53

《中国谶谣文化》为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谢贵安所著,全书二十六万多字,分三大版块:一、理论篇,着重介绍谶谣的历史起源、成因、发展及传播。二、方术篇,主要解析谶谣预言的制谶方法。三、解析篇,对《乾坤万年歌》、《马前课》、《推背图》等八种谶谣预言诗文进行解析与批判。谶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冷僻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内容晦涩难懂,故少有人问津。作者从1991年着笔,到1998年付梓,历时数载,为喜欢神秘文化的读者提供了一部比较靠谱的蓝本。现拟就以下六个方面撮要简述其主要内容。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将二十多万字的内容浓缩为几千字,不仅仅体现出再创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挂一漏万再所难免。二、在文末,笔者加进了原文出版时没有发生的事例,需要读者辨析。
  
   一、谶谣是什么
  
   谶谣是个合成词,由两部分组成。谶,《说文解字》注:“谶,验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颜师古注:“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王者受命之征验也。”简言之,就是谶里包含着可以检验的预言或预兆。谣,《诗·园有桃》毛传云:“曲合为歌,徒歌曰谣。”可见,谣是不需音乐就能在民间传唱的歌谣。把谶与谣合起来看,谶谣就是把谶的神秘性、预言性与谣的通俗性流行性结合起来,预言未来重大政治事件的一种样式,是中华传统神秘文化中各种样式中的一种。算命、看相、占卜、风水预测所影响的是个人命运,而谶谣预测影响的则是国家政治命运。试举一例: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很有文才的人,喜欢吟诗填词。自从将周妃扶为皇后以来,俩人就形影不离,或拥美人而饮酒,或携美人而赏花,或边饮酒赏花边吟诗填词,把治理国家的事忘得干干净净。这时,首都金陵街头,正在传唱着一首童谣:
   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原来,正当李煜沉缅于酒色时,北宋王朝已经取代了后周,正磨刀嚯嚯,准备一统天下。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克金陵,李煜成了俘虏,南唐灭。这时,人们才弄懂那首童谣的含义:第一句中的“娘”,指皇帝娘娘周后,“家”指国家,是说李煜得了周后就把国家大事给忘了。第二句中的“桃李”,属合成词偏用,单指李,表面看,指李树不开花自然无果,实则预言南唐李氏将绝统。第三句中的“猪儿狗儿”,是指中国甲子纪年法的猪年狗年,与之相对应的是亥年戌年,都死尽,指这两年都过完了,南唐灭亡的时间正好是乙亥年过完的时候。最后一句中的“猫儿患赤瘕”,是指猫儿害了眼疾,看不清南唐的未来。这首预言李煜贪色而不理国政必然导至亡国的童谣,后来“应验”了。
   在这首童谣里,运用了甲子纪年法,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谶谣的内容具有朦胧性、神秘性。这就是中国谶谣的一般特征。
  
   二、谶谣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走向,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是否存在着某种宿命的轨迹,这种规律和轨迹可否预见,是困惑先哲们由来以久的话题。早在穴居时代的先民,仰望浩渺的星空,俯视大地的山川,亲历自然灾害的多变,就在石光燧火中焚甲卜龟,询问来事。可见人类是多么深怀忧惧地栖息于大地上,渴望穿越时光的迷径,去获悉历史的结局。用现在的观点看,这其实就是一种“终极关怀”的表达。
   谶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国语·郑语》记载,周宣王时期,就流传着一首童谣:“厭(注:厌字下面有个木字)弧箕箙,实亡周国。”这首童谣的意思是,用山上的桑木弯成弓,用兽皮制成箭囊,周王朝就要亡国了。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出现的一首谶谣。
   周宣王死后,幽王继位。幽王特别宠幸褒姒,有个成语叫千金一笑,就是从这里来的。褒姒长得非常漂亮,但就是不爱笑;幽王悬赏说,谁能逗得褒姒一笑,就赏他千金。有个叫虢石父的人给幽王出了个馊主意,他让幽王夜晚带着褒姒到烽火台上去饮酒赏景,然后点燃烽火,博其一笑。本来,那时是前信息时代,通讯不发达,烽火台是战时的通讯工具,周王室一旦遇到外敌,白天放烟,夜晚点火,以便通知周边各诸侯国的军队来救援。果然,正在饮酒赏乐的褒姒,忽见烽火四起,延绵数十里,又见烽火台下来了数支军队,人嘶马叫,难免嫣然一笑。虢石父也如愿得到千金赏赐。这也是熟语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来历。这次事件后不久,周王室出现内乱,而且引来外敌,幽王再点烽火,已经没人相信了,周幽王也在战乱中身亡,西周从此结束。这首童谣也算“应验”了。
   秦始皇时期,最著名的谶谣是“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是胡人入侵中原,所以大修长城。但结果出人意料,秦不是亡于匈奴,而是亡于其二子胡亥之手。始皇二十八年,有陨石落于东部,有人在石上刻字说:“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知道后,将陨石旁的居民全部杀光,并放火烧毁陨石。但秦还是没有逃出谶谣所预言的结果。
   汉代早期,是谶谣低迷时期。汉高祖刘邦是个玩游戏不讲规则的人,他从不相信儒生,更不相信巫师方士,比较注重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但是,到西汉晚期,受汉武帝一味求仙问道和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谶谣才又开始盛行。汉成帝时有童谣云:“燕燕,尾涏涏,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汉书·五行志》这一童谣预言了赵飞燕被成帝发现、宠幸、贵为皇后,以及她的妹妹昭仪害死皇子后一同伏诛的全过程。
   王莽篡位后,大力提倡谶纬学,把谶谣推向一个历史的巅峰;他自己也以《周易》中的“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为谶语,且自解“莽,皇帝之名”,为其篡位制造合理的借口。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对谶谣更是深信不疑。早在没登基前,他就用“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谶谣迷惑人心,鼓舞士气。即位后,他派人整理校定图谶,并于中元元年“宣布图谶于天下”,正式把谶纬学列为官方哲学。人们今天看到的被系统化的《白虎通义》,也是在刘秀亲自主持下完成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谶纬神学的统治地位随着东汉的灭亡而降温。曹魏禁谶,但东吴不禁。孙权甚至借吴中童谣“黄金车,斑兰耳,开昌门,出天子”《三国志·孙权传》而穿上龙袍,并对外公告他就是天子。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局面,开始全面禁止谶纬之学;特别是随炀帝,还派专人四处搜集与谶纬学有关的书籍,集中起来销毁,有继续拿谶纬学蛊惑人心的,处以死刑;随之而来的是谶谣也受到禁止。所以,到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谶纬学和谶谣再也没有抬起头来。不过,这一历史时期,有学者开始大规模系统地搜集整理谶谣,这才有了后来人们看到的《推背图》、《烧饼歌》、《金陵寺塔碑》、《乾坤万年歌》、《马前课》、《藏头诗》、《禅师诗》等这些带有预言性的长诗或图文。
   谶谣是中国古代盛行于各阶层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迷信与科学并存、虚假与真实混杂的预言,了解这一文化现象,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还是很有意义的。
  
   三、制谶的方法
  
   1、拆字法。拆字法是谶谣制作常用手法。它通过对汉字的拆、拼,起到影射或隐喻作用。例如,东晋的王恭,被封为封疆大吏,任都督兖州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驻守京口。这时,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
   黄头小儿欲作贼,阿公城下指缚得。
   黄头小儿欲作乱,赖得金刀作藩扦。
   这首童谣在街头巷尾传唱时,没人知道它的含义,直到王恭谋反被杀,才得以破解:黄头小儿,是将恭字拆开来说,隐喻王恭,作贼,作乱,都指造反。原来,王恭第二次举兵造反时,被朝廷以高官厚禄收买过来的他的手下刘牢之所战败,金刀,即“卯金刀”,是拆开了的繁体字“劉”,隐喻刘牢之将打败王恭。王恭战败逃回京口,被刘牢之的女婿据之门外,逃至曲阿,被旧部藏于船上,又被商人告发,结果被捕送往京城建康伏刑。所以才有“阿公城下指缚得”的谶言。阿公,指王恭;恭与公谐音。
   2、双关法。双关法是制谶的又一常见法。特点就是一语双关,言此及比。据《迷楼记》记载:隋大业九年,炀帝幸江都,夜有迷楼宫女唱道:
   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
   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
   这首谶谣中的杨,既指杨树又指杨广,李,既指李树又指李渊。以杨树凋谢比喻杨家天下萎缩,以李花繁荣比喻李家将得势。预言杨家天下将被李家取而代之。
   3、谐音法。谐音法实为双关谐音法,是双关法的延伸,比双关法更进一层。据《旧唐书·窦建德传》记载:唐初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见势头不妙,忙派人去请河北的窦建德前来救援。李世民见窦军来势凶猛,就退兵武牢关,以避其锋。这时,军中盛传一首童谣:
   豆入牛口,势不得久。
   开始,李世民闭关不出,挫敌锐气;接着挥师挑战,纵横斩杀,大破窦军,窦建德也不幸身中一矛,带伤逃往牛口渚,为唐将生擒,被李世民下令杀害。这里的童谣也算“应验”了。其实,应该说这是李世民集团自己编制用来鼓舞士气的一首童谣,只不过事情的结果与童谣相吻合罢了。
   4、生肖法。用生肖编制谶谣的方法就叫生肖法。我国古代以生肖纪年,所以,用生肖编制的谶谣,通常指应谶的人和事都与时间有关。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末咸通十四年,在成都流传这样一首童谣:
   咸通癸巳,出无所之。
   蛇去马来,道路稍开。
   头无片瓦,地有残灰。
   童谣正流传时,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事后才对其破译:咸通癸巳就是咸通十四年,出无所
   之,指无路可走,暗示唐懿宗的寿命到此结束了。蛇去马来。蛇,指上面的癸巳年,马,指接着的甲午年;道路稍开。指有新君继位,暗示唐僖宗登基。僖宗即位,改元乾符元年(即咸通十五年);就在这一年,全国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黄巢的统一指挥下,南征北战,最终攻破长安,赶跑了皇帝。这就是“头无片瓦,地有残灰”的含义。
   5、隐喻法。隐喻法又分时间隐喻法、地点隐喻法、对象隐喻法等等。试举一例:大唐天宝年间,长安郊外的旋都观壁上题有一首谶诗:
   燕市人间去,函关马不归。
   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这是一首预言安禄山叛乱、杨贵妃被吊死的谶诗。燕,指大燕皇帝安禄山,人间去,指安禄山叛乱带走了人间繁荣。函关,这里明说函谷关,实指入蜀关口平阳关,马不归,预言杨贵妃骑的马一去不返。若逢山下鬼,山下加个鬼字,是个嵬字,加上前面“马”字合起来正是地名马嵬坡;环,指杨玉环,预言杨贵妃将吊死在这里。
   制谶方法还有很多,如数字加减法、五行法、直言法、借代法等等;但大多运用综合法,即一个谶谣里运用多种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如果我们要对某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就得了解该事物的具体内容,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四、制谶的心态
  
   中国学术,向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目的。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先哲们站在波澜的巅峰上返观以往,窥视未来,试图寻找出一个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答案。谶谣,就是在这种寻找过程中出现的以神秘语言回应答案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制谶者的心态各异,目的不同,谶谣预言的结果也异彩纷呈。
   1、关心时局。古代有些预言家,包括文人、方士、道人、高僧等,他们置身事外,审视政局,对纷乱的前景往往能作出合理的预测。如:东汉末年,四方割据,军阀混战,但荆州一带却风平浪静,一派繁华景象,荆州牧刘表自然颇为得意。就在这时,街头却传出这样一首童谣:
   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
   这首童谣用直言法预言,明白如话,预言刘表到汉献帝建安八年或九年间开始衰败,建安十三年死后什么都没留下。孑遗:唯一留下的。事情的结果与童谣十分吻合:
   据《后汉书·五行志》载,建安九年刘表妻死,接着又连续死了几位大将。在一些人的说合下,刘表娶蔡氏为后妻,同时又把蔡氏的侄女娶作次子刘琮为妻。蔡氏和刘琮经常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刘表开始疏远长子刘琦。刘备投靠刘表后,刘琦用孔明之计,为避祸而到江夏去任太守。建安十三年,刘表得重病而亡,刘琮继位。曹操乘机亲领二十万大军进攻荆州,刘琮降。至此,刘表家族苦心经营了二十年的家业全部丢光。
   2、政治斗争。北周静帝穿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他的母亲请来他的姥爷杨坚来处理国政。杨坚大权在握,产生了取外孙而代之的念头,但苦于找不到借口。这时,有位同僚献计说:周初时,曾流传
   一首童谣,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
   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杨坚不懂童谣的含义,后经同僚解释才明白:白杨,因有一个“杨”字,这里指代杨坚,金鸡,隐去了一个“冠”字,然后又以鸡冠代皇冠,全句的意思是皇冠应该戴在杨坚头上。阿舅,指杨坚的儿子杨勇和杨广,外甥,指杨勇和杨广的外甥静帝,意思是将来继承皇位的是阿舅而不是阿舅的外甥。明白后的杨坚大喜过望,遂于公元581年废黜他的外孙周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他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隋文帝。

共 878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的读书札记,这一章读的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谢贵安所著《中国谶谣文化》,全书二十六万多字,分三大版块:一、理论篇,着重介绍谶谣的历史起源、成因、发展及传播。二、方术篇,主要解析谶谣预言的制谶方法。三、解析篇,对《乾坤万年歌》、《马前课》、《推背图》等八种谶谣预言诗文进行解析与批判。谶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冷僻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内容晦涩难懂,故少有人问津。作者从1991年着笔,到1998年付梓,历时数载,为喜欢神秘文化的读者提供了一部比较靠谱的蓝本。作者浓缩为六个方面撮要简述其主要内容:谶谣是什么;谶谣的历史;制谶的方法;制谶的心态;谶谣的分类;谶谣的变异。全篇文字精炼,知识丰厚,谶谣文化,博大高深,深入浅出,开卷有益!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9-23 15:04:55
  全篇文字精炼,知识丰厚,谶谣文化,博大高深,深入浅出,开卷有益!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秋鹏飞        2018-09-23 19:37:14
  谢谢社长对拙作的精准概述和精彩点评。问好!晚安!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09-23 21:36:08
  谶谣源远流长,即神秘又晦涩难懂,看了老师深刻的讲解,对谶谣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学习了,为你的佳作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秋鹏飞        2018-09-24 07:23:08
  谢谢文友驻足留香。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