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信守承诺,在时代变迁中演绎(赏析) ——赏电视剧《我心灿烂》
一幅古画,当药店的东家委托给店员保管,自己却因时局变化一去不回返,这个店员的儿子几乎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履行这个承诺,演绎出一连串的故事来。
这就是最近辽宁卫视播放的35集电视剧《我心灿烂》的主要脉络。
故事中的人物,以住在江南某小城的一条街巷三户人家为主,分别为赵家、叶家、彭家。
三家中,又以赵家为主线,那个店员的儿子叫赵方圆。赵方圆夫妻共有五个儿女,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其他两家,均与赵家有着关联。那幅古画就是叶家老爷子(药店东家)留下来的,叶家的姑娘后来成了赵家的媳妇,叶家的儿子又与赵家的小女儿要好。
彭家是作为另类来设计的,一个死了老婆的男人,带着两个女儿,除小女儿与赵家老二有情感纠葛外,那父女俩都是那幅画的捣乱者。
故事切入的时间比较特别:1976年9月,那是一个时代转折的前夜。一个北京女青年因为参加祭奠周总理的活动被追捕,逃到她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来避难,遇到民兵盘查,被赵家当知青的老大救下。又以假结婚为名带回家中,却被那个死了老婆却当着工宣队队长的彭姓男人发现问题,并且要挟赵家,将那幅古画要了过去,私下约定用钱赎回。
之后,所有的故事都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倒卖商品、购买股票、承包经营、拆迁改造等等,故事跨越四个年代,涉及多个阶层职业,反映了时代变迁中人们的不同追求。
作为同时代的我,那些曾经流行的BB机、大哥大、牛仔裤、迪斯科,包括一些大的事情背景,都一一重现在眼前,让人感到久违的亲切,也吸引我一直看到最后。
虽说整个剧情围绕着一幅古画和一个承诺反反复复、翻来覆去地纠缠,不免有些单调和乏味,但通过时代演变所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还是值得一看的。
承诺与守信,既有道德因素,也和法律关联,是当代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品行的重要因素。
赵方圆受父亲之托保管那幅古画,经历了种种变故。先是被人讹走,失去了保管权,老是处于被动状况;后来又被卖掉,价格也越来越高,不但赎不起,而且还不知去向。尽管东家的儿子在误划为右派后,已经放弃了那幅画的权属,但赵方圆始终坚持了将画赎回来的信念。
说话算数,答应了就要守信用,这是做人的基本。无论社会如何变迁,这一点不曾改变。
赵家为了赎回那幅画,起初是全家人省吃俭用,为的是节省出那几百块钱。尽管有的子女不能理解父亲坚持这样做的理由,但还是受到了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并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体现出来。
老大赵家仁在恢复高考后与叶家大女儿一同考上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双双回到父母所在的小城市当了医生并结婚生女。医生这个职业,也经受了商业大潮的冲击。从刚开始的受人尊重,到“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以至后来的收红包、开高价药方、动不动就做高价检查、甚至装不必要的支架等等。
医生也是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也有自己的金钱需求。赎画需要钱,小孩上幼儿园需要钱,职务升迁也需要用钱打点,这一切光靠那点死工资是不够的。赵家老大的妻子更在意自己的家庭和女儿,便随波逐流,收起了红包,开起了高价治疗单。
与妻子相反,赵家老大成了父亲守信的继承人,这主要表现在坚守职业操守上。他坚持治病救人的底线,始终为病人着想,在治好疾病的前提下,尽量节省病人的开支。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妻子多次责怪,情感逐渐疏远;医院考核垫底,职务提升无望。让他坚持下去的,只是当医生的操守,再往里说,便是良心。
老二赵家慧是女儿,下乡回城后没有工作,摆地摊卖妈妈教的泡菜,因口感好、份量足受到国营餐厅大厨的赏识而招为徒弟。在师母病重、师傅需要用钱而收取供货商好处、降低食材质量要求时,家慧仍然坚持进货原则,在师徒关系中体现了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
家慧的感情线曲折坎坷,在她所爱的人被迫与他人结婚、后来又过失致人死亡入狱9年的情况下,仍然坚守着她的爱情,兑现了“我等你”的诺言。
老三赵家信成年时,正赶上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他摆过地摊,倒过服装,买过股票,发过财,也破过产,后来跟着一个大老板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又狠狠地坑了老板一把,自己成了房地产富翁。但老三一直得不到女友的认同,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失信的代价。
赵家老四戏份不多,警校毕业后分到派出所。他的守信主要表现在发现妹夫贩毒,在亲情和法律面前,他选择了法律,从而坚守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也彰显了当今社会守法的重要性。
最后,这幅画在赵家老爷子临终前,由老二用出售公司的钱在海外拍卖会上买了回来,归还给了老东家的儿子。
几十年过去了,这幅画从当初的几百元涨到了一千万元。
当然,更为贵重的,是那份信守承诺的初心,以及由此形成的良好家风。
一诺千金,信用无价。
与人交往,信用是人格的保证。赵家老爷子认准这一点,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
时代变迁中,价值观念不断更新和丰富,传统道德也受到冲击和挑战,顺应新观念和继承老传统往往纠缠在一起,让人难以同时选择。《我心灿烂》似乎想将这两者揉搓在一起,以守信为基础,职业讲诚信,情感讲真诚,市场讲契约,社会讲法制,以此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此剧的结尾还有点意思:赵家的老大老二老四,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行,却都没有能力购回那幅画,最后让不怎么讲信用的老三买了回来。
这是否在暗示:坚守信用,在当今社会的变迁中,其价值和代价都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