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取“经”与取“金”(杂文)
你几次来信谈及读书之事。你说我很会读书,因此一定要我介绍点门道。其实,我只不过对书有点嗜好而已,什么样的书都想翻翻,但没有细想什么样的书于社会作用更大。居于斗室之间,来说天下书,未免有点坐井观天。但看样子你求佛心切(你我是不是佛徒,像和尚念经?),我就忍不住来高谈阔论一番。
从前有部书,叫做《西游记》。里面有个唐僧,身边有三个保镖,一同去西天取经。你看他们师徒四人,踏遍坎坷,扫尽妖怪,历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其中经历,可谓惊心动魄,险象横生,人们感兴趣的,恐怕在此。至于他们所取得的,是不是真能救人苦难,普渡众生,小说里没有写,历史好像没有记载,考古学家似乎还没有考证出来。而那个大唐圣僧,目不他视,心不他念,终于得到了日思夜想的佛教真经,如来佛对他大加赞赏。但唐僧是否成了救世主呢?没有。我只记得这位清教徒在遇到妖魔鬼怪时,或不能认其本相而一再上当受骗,或吓得魂不附体而无还手之力。似此等教徒,纵取得真经,又有何用?中国的古代白面书生,像这样的不知有多少,现代也有:说一说、写一写还行,做点八股文章,读点四书五经,还勉强可以,一到真场合就不见半骨气,“两股战战”。所以越读越糊涂,像唐僧那样,分不清是真人还是妖怪,诚为悲哉!
你想想,像唐僧那样的饱学之士,于世何济?所以我倒喜欢那尖嘴猴腮的孙行者。他虽然没有唐僧那么中看,但中用多了。自然,孙大圣生来无爹无娘,也没有阿哥阿妹,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没家教”。他小时候也没有念什么子曰诗云,因而不知孔夫子或其他什么夫子的尊容。他朝餐露,夜饮花,与大自然为友。天为被,地当床,不似唐僧从小就在高级寺院面壁读书念经。所以他生来好动,野性十足。然而他野心很大,渡海寻师,学得七十二变,一根金箍棒搅得天地生寒。从此偷蟠桃,大闹天宫。玉帝急呼如来,才得以把他压在五指山下。后来,在观音大士的帮助下,他得以与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除妖去怪,功满取经回。
不过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孙悟空的二“金”,即“金箍棒”和“火眼金睛”。他老孙取得真经以后,是否进行了阅读,或者读懂了没有,已久不可考。而他的“金箍棒”,却着实令人向往。要它大,则可擎天柱地;要它小,则可藏在耳里。此可谓微妙之物,也足见悟空运用之妙,因为“金箍棒”在其他人手里,比如唐僧、沙和尚,都不能这样伸缩自如。你还注意到吗?孙行者的“火眼金睛”,可谓怪也。太上老君本来要惩罚他老孙的胡作非为(偷吃金丹),放在炼炉烧他七七四十九天,可谓惨酷,然而“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这老孙不但没有烧死,反而炼就了火眼金睛,能一眼看出事物的本相。看来,要想得到点真东西,不吃点苦头哪行?这双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妖怪的原形,使得许多妖魔鬼怪胆颤心惊。正因为这样,所以三识白骨精的伎俩,三打白骨精。而唐僧那双只盯着佛经的眼睛,又怎能洞察那白骨精的真形呢?此所谓天壤之别。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如何去洞明?还不是要练眼力。这就不能仅仅像唐僧那样,手捧经卷,不问世事,这样你将变成博学的盲人;而要像悟空那样,读得了无字天地书,受得了烈火煎熬苦,学得些实实在在功。所以你不要以为读了几句圣人书,就耳聪目明。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那是书生自己骗自己。当然并不是不要读书,而是不要像唐僧那样,读了等于没读,或者读了一些没有用的骗人的东西,这就得靠你自己去明眼鉴别。总之,不管你如何去取经求学,务必使自己练就“火眼金睛”,掌握“如意金箍棒”。取此两“金”,方可纵横天下。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