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西塘的古今(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西塘的古今(散文)


作者:少飞 秀才,107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22发表时间:2018-09-26 10:52:39
摘要:或许你以为我见证了西塘的古今。不是的,我只是游览了水乡古镇西塘,见识了西塘现在的古今景观。

【流年】西塘的古今(散文) 或许你以为我见证了西塘的古今。不是的,我只是游览了水乡古镇西塘,见识了西塘现在的古今景观。
   游览完周庄,水乡之情已经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了。离开周庄去西塘时,有人对我讲,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景致都差不多。一条水,水的两岸是古色古香的街市。我相信这话,但我知道西塘是不会被叫成周庄的。在去西塘的路上故事就已经开始了。
  
   一
   周庄到西塘不远,本以为很方便就会到达。在离开周庄的早晨,我开始打听怎么去西塘。却不料连问了三四个当地人都说不知道,这些人最后还都加上一句,你们“打的”去很方便。直到在一家小吃店吃早餐时,店主才把去西塘的路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
   周庄和西塘不但分属不同的两个县,而且分属不同的两个省。周庄归属江苏省,西塘归属浙江省。不想就因为这个原因,给我在去西塘的路上增添了不少故事。
   2018年7月19日晨,我和夫人走出周庄来到江泽汽车站,这里有到江浙交界处芦墟的公交车。公交车司机告诉我们,在芦墟车站下车还要走几公里路才能到浙江的水闸桥公交车站。司机看我们年纪大,又不是本地人,于是好心将我们送到一个路口让我们下车,并说这里去只要走一公里就到了浙江的公交车站。当我们走了一半多路来到浙江的公路口子时,发现路口有几个大石墩子,不远处立着浙江省的路牌,路牌的前后公路路面毁损厉害,我想这大概就是跨省之道吧。进入浙江来到水闸口公交站已是11点多了。等了两个多小时,才等来了到陶庄的公交车。到了陶庄才能换乘去西塘的公交车。
   在我们到水闸口没多久,一位乡村干部模样的人也来到这个公交站台。我问这人,江浙两省交界的地方公交怎么断裂不连接。哪知这人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了。这人大约六十出头,是西塘本地计家弄人,姓计。老计自称是企业的退休人员,退休后到处巡视。我估计老计是人大代表之类的人物。他在巡视中发现有什么问题就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解决不了就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汇报。江浙两省交界处的公交互不衔接问题由来已久,一直得不到解决。他今天又是来协调解决这个问题,又是没有结果。这时又来了一位女士小华,她住在江苏这边,而娘家在浙江那边。今天她有事回娘家,来到后听我们说等了很久也没车来,她也说,这里的每趟车间隔时间长,而且这里客源少,车子来的时间有时也不稳定,确实很不方便。
   这让我想起了2011年我骑车到滇藏交界处的情形。那时滇藏公路已修通,但在滇藏交界处的路段却是破烂不堪。户外活动的人中流行一句话,当你骑车或开车到哪里,如果那里的路不平整,这里是两个不同行政管理部门交界处的可能性极大。想不到时隔这么多年,这种现象又在江浙交界处呈现在我的眼前。
   不过我又在想,周庄水乡情调我已感受,而西塘水乡的情调也是我所向往的,或许它们之间真的有着些许各自的门户之见,便生出有点不相往来的状况吧。
  
   二
   在去西塘的路上,老计对我们说古镇不古了,古式样的房子,现代化的商铺。这让我想起了周庄,玩周庄就是玩夜晚。我不觉又问老计说,西塘的夜晚如何。老计说,外地游客各人感觉不一样。西塘的夜晚最热闹的是酒吧,非常适合狂欢,根本不像是水乡。我不喜欢泡吧,听老计这么说,我心中已暗自打算抓紧时间早点游完西塘,争取晚饭前赶往乌镇。
   老计是个非常热心的人,到了西塘本可以自己回家。但是他却冒着炎热,一直陪我们游玩。他说我们虽然是路途中相识的,你到我们家乡来旅游,我就应该尽地主之谊,让你们看看真正的西塘古镇。
   老计先带我们看了计家弄。老计告诉我们,他们家原来就住在这里,后来西塘发展旅游业,这里是景区,计家的人就搬迁到镇郊去住了。之后老计就带我们去看西塘的老街古迹了。
   在老计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大斜塘来到了御园,余十眉故居,这些地方确实是古旧的房子。到了县丞署遗址,看见房屋全部保留了原来的木质屋梁结构。我一看房梁,所用木料粗大结实,虽然陈旧却没有一点霉烂的痕迹。之后到的龙泽会所,这里是条未开发老街的一个现代化酒店。看完这些古迹,老计开口了。他说,我带你们来看老街就是因为老街才真正体现了西塘古镇的真实,而现在开发的景区只是适合年轻人玩。我虽然还没有完全理解老计所说的话,但我却想起了我在欧洲旅游时的情景。
   在欧洲,我们游览了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古迹。游览这些古迹时,我们发现这些古迹显得很陈旧。但据我们了解,这些古迹中一些是经过后来修建还原的。在当地居住的中国人告诉我们,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在修建恢复古文物时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当时我听着这个词时感觉得很新鲜。而在我们当前的许多古迹恢复中,遵循的观念往往是“修旧如新”,或叫“翻新”,有的甚至还强调在古迹“修建恢复”的过程中要创新,要有创造性。
   其实,现在西塘古镇的风貌和老计所代表的观念,对现代旅游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旅游业的内容如何解决原始自然风光和社会发展足迹兼容问题。
  
   三
   游览完老街古迹之后,老计又带我们到开发了的西塘古镇景区。一到景区门口,老计就说,现在的景区都承包给私人老板管理了,商业化气息很浓。我就不陪你们进去了,你们自由地游览吧。我知道老计对现在已开发的景点是不感兴趣的。
   西塘景区河道多,桥多,街弄多,商铺和酒吧相互沿街排列。而沿河的廊棚更是吸引着我。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沿河而建的廊棚是在绍兴。早年来到绍兴时,我在沿河廊棚漫步之后,到一个临河小店要了一碗绍兴黄酒,一小碟茴香豆,打算站在柜台前享受。店家老板看我这样子便开口说河边有小桌,你可坐在那儿慢慢享受。就是在这廊棚中,我一边喝着绍兴黄酒,一边品味着茴香豆,一边还欣赏着河中那飘动着的乌篷船。西塘的廊棚更有特色,西塘廊棚不仅临河建有,就是在街道上也建有。只不过当你仔细看一下时,你就会发觉又应了老计那句古镇不古的话了。因为廊棚的屋顶很多是用现代的油毡铺就的。
   西塘的桥是古色古香的,我就想起了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桥的缘故。桥一般是连接河道两岸交通的建筑物,河道两岸的人可通过桥而互相交往。桥给人们带来了交往的方便,加上在空阔的河面上桥的不同造型很吸引人,这就使得人们很喜欢桥。在西塘河道的一个廊桥上,我顺着河道望去,两岸景色尽显。我从内心感叹,桥的美还不只是局限限于自身。
   我进入景区街道后,商铺的华丽近乎于金碧辉煌。加上从店内传出的音乐声,既令我眼花缭乱,又令我耳不暇听。虽然如老计所说“不古”,但弄堂式的街道却依然有着曲径通幽的感受。弄堂,这是南方的语言,北方人称之为胡同。但不同的是,南方弄堂里房子的大门大多都是石头砌成的,南方人叫它石库门。而现在的西塘景区街道两边的铺面却是现代化敞开式的。街道土,铺面洋。也可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走出了景区,回想着周庄与西塘。仍然觉得周庄是周庄,西塘是西塘。周庄似乎还是原来的周庄,而西塘却在时代发展的脚步带动下升华了。我没有留下来体验西塘的夜晚,没有享受西塘夜晚的酒吧,但我心里却认可西塘的变化。因为古镇又为自己的古色古香增添了今天的潇洒繁华。老计叹息西塘古镇不古了,不过中国也有句话语叫做花开四季皆应景。

共 28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西塘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集中吴越地方文化特色的千年水乡古镇。因其历史悠久,故,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在游览完周庄后,作者与夫人乘坐公交,又去游览了水乡古镇西塘,见识了西塘的古今景观。一路行来,一路故事。其间,既见证了江浙之间些许的门户之见与不相往来的状况,也记述了西塘本地人老计的热情相陪;既有老计所谓“古镇不古”的感慨,也有作者关于旅游业如何解决原始自然风光和社会发展足迹相互兼容问题的思考。虽说西塘古镇“不古”,商业化开发痕迹明显,但于作者,却认可西塘的这种变化。正是现代化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西塘古镇才为自己的古色古香增添了不同于周庄的潇洒与繁华,恰如中国古话中颇富哲理的一句话语——“花开四季皆应景”。文章基本遵循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边看、边思、边议,一方面描摹了西塘古今景观相互映衬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古迹修复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独特见解。“花开四季皆应景”,的确如此,只要我们以宽容的心态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西塘的变化,又何必要有“古镇不古”的无谓感叹呢?一篇富有思考的游记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9-26 11:01:22
  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文化名镇的变迁。花开四季皆应景,美,并不一定是固态的,也不一定是程式化的,西塘古镇在时代发展的带动下不断得以升华,又何尝不是西塘与西塘人民之幸呢?拜读老师佳作,问好秋安!
思绪飞扬淡墨痕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