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江山】回味中秋(散文)
给中秋一个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
我喜欢这样的假。有了这样一个假,我又可以多个机会回家去看我的父亲母亲了。又可以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在不一样的月光下品尝母亲亲手做的麦芽桂花糖糕了。
农历八月十五,多少人一提起就心潮澎湃的日子。这个日子,在中国人的心坎里仿佛住得太久。它最早源于《周礼》,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开始仿效起来,中秋时节,对着天上这一轮又亮又圆的皓月,观礼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传到了民间,形成一种自发的传统活动,一直到唐代。《唐书.太宗记》里,有专门记载。这个节日兴盛于宋,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后来,慢慢地成为春节之后的第二大节日。这个节日有太多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些个美丽的故事,在中秋那个不眠的夜晚,不知听母亲说起过多少回。中秋这轮月,就这样一年年地在人们的心坎上扎了根。
这个节日来的恰是时候,是颗粒已经饱满归仓的时候,是叶落璀璨将要归根的时候,是天高云淡雁们渐次南飞的时候……就像钱塘江的潮,正是波澜壮阔云翻澜涌的时候。许是因为有了这个节日,人们心底里的那轮月才显得这般的圆融和通透,这个秋才显得如此的厚重且饱满。不是因为这个节的到来会吃到多少美食,而是因为一大家子人又可以热热闹闹地团聚一场。即便不能来得及聚,也会借着这一轮月倾诉一番对亲人的万千想念。这种想念非同寻常,是穿越时空了的。它从历史深处来,仿佛没了疆界。其间浸润着的那股浓情蜜意,怕是一个思字未必能完全表达得尽。这种情感仿佛是能通天融地的,因一轮月,千年万年千里万里它总能牵着人的心。
古时写诗的人太多,写中秋的人也太多。月更不必说了,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诗句,怕是连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儿都能倒背如流。最是后面一句,柔美得能让人心跳加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望一思,千百年来撩拨着多少人曾经的万般愁肠。还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那么多的好诗,仿佛一地月光,俯首即能拾起。然而我尤爱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问过天之后,问月。问过月之后,问自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苏轼心里溢满的是何等的一种人生况味。最喜天下人都为之倾倒的那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中秋是和故乡和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意的中国,因这一轮月而思接千载,爱通万里……
是啊!遥望明月共此时,天下谁懂诗人心?中秋之味,莫过如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近些年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业也成为亚洲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从农历八月十四那天起,就要放假三天庆祝。全家人都要团聚到爷爷奶奶家,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跳舞、赏月。女孩子们穿着艳丽的传统服饰,吃着米粉做成的松糕,玩起古老的跳板游戏。日本人称中秋为“月见节”。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扶老携幼,吟唱吆喝,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要到野外采些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然后一家子人,吃着江米做的团子供奉月神。不论怎样改变它的称呼,不论吃的是松糕、团子或是月饼,那积淀已久了的中秋神韵怎么也都逃不开华夏这片滚烫热土的。听说,马来西亚的华人在中秋节必要做的三件事是赏月、吃月饼、提灯笼游行。其间除了舞龙舞狮之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还要穿梭于大街小巷。遍布世界各地的每个华人社区,中秋这个节日差不多都会吃着月饼,踩着高跷,游园或看灯会。那一刻,他们始终心系一个方向。
同为中秋,虽形式不同,风情各异。可她要表达的大多是同样一种意愿,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记忆里,中秋虽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美好。然而,却永远都无法割舍。小时候,家在农村,中秋的到来,恰赶上农忙。大豆、玉米、高粱、水稻,都要一起赶上了这个日子。再忙,也不会忘了那轮月。白日里定是不能停下来,等到晚上月挂柳梢的时候,一家子人便围着一张桌子共享那份天伦。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最值得回味的时候。那时还小,再小,也会记住有一轮月在天上圆圆地亮着,亮得人心喜如潮。小时,好像没吃过什么月饼。直到高中的时候,才记得有青红丝样的制作。因为不喜欢吃那青丝状的东西,所以才记得深刻。即便没有月饼吃,我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夜晚。每逢这个夜晚,先是拜月。母亲把麦芽糖糕、石榴、苹果、红枣之类好吃的东西,一股脑儿小心地摆放在院子中央小方桌上的盘子里。每样东西都要掐捏几小块撒到地上,算是敬天地。然后对着月的方向磕头,口中不时还要鼓捣着一些赐福或保佑之类的话。母亲祭拜完毕,就硬是逼着我们去磕头。只有磕过头,才能给果子吃。因为要吃,所以才想起使劲地去磕。头磕得越响亮,吃起东西来感觉也便越有滋有味。再后来,便是赏月。一家人围座在月光下,吃着自家油炸的果子,听着鞭炮,望着清澈如水般的照耀。高兴里,总会谈起吴刚、嫦娥,还有玉兔和桂。那晚,心便不自觉地属于这片明月了。
离开家以后,很少时间回,但中秋必是不能错过的。要是哪一年中秋没回,心里老是疙疙瘩瘩的,一连好多个日子都不得安生。每次回,都能看到母亲在那个月光融融的夜晚,熟练地操作拜月这样的事。我想母亲的祭拜,除了祈祷收成外,怕是更多要为我们一家人祈福了。母亲那一份虔诚样的执着,是我们这一生都无法忘却了的,更是我们这一生最要感念了的。母亲那颗心,多像这一轮明月,一直普照和庇佑着我们的幸福。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母亲的发如雪。人怕是不能老,老了,心事就会一茬茬来。许是害怕孤单,母亲总细数着日子,小心地往前走。清明过了是端午,端午过了就该是中秋了吧。一两个月前,母亲就招呼着我们中秋要早早回,回家吃她亲手做的麦芽糖糕。
城里的中秋,似乎显得热闹。有灯火可观赏,有烟花可燃放,有憧憧人影可凑着热闹。农村里,近些年只剩下一片片安静。好多人都去了城,走了便走了,很少再有人要回。乡下的中秋,仿佛一年比一年冷清。接母亲进城来,母亲却不肯。她说过不惯城里人的日子,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一样的孤单。母亲还说,城里的月亮,怎么看都不如乡村来得清亮,来得圆润,来得有人情味。有时,仔细瞧,感觉还果真是。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便驱车回,还特地给母亲买了一大推好吃的东西。母亲似乎有种预见,母亲浅浅地说了一句,买那么多,怕是到了中秋都吃不完。每次买东西给她吃,她都要先问个价钱。若是贵了,她总要责怪我们,说我们不知节俭,乱糟蹋钱。有时,我们真的不敢相告。每回买的东西,她都舍不得吃。时不时还要拿出来给别人看,说这是我儿子和孙子买的。母亲似乎很骄傲,别人似乎也跟着很骄傲。我说母亲,不要论贵贱,买你就吃。由你吃,你又能吃多少年?儿子从外地带了一盒广式月饼,二十几元钱一块,母亲听后吓了一跳。我说,还有几百元一块的呢。母亲不相信,笑着说,那得什么人敢吃?莫非,吃了能成神成仙?然后在一阵笑声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临走时,我对母亲说,今年中秋可能不回来了。母亲咀嚼着月饼,半天没说一句话。
中秋到了,这些日子,不知母亲还有多少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