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意象组合:读杜东平《小溪的变化》
起雾了,原定下乡听课活动取消,可以静心读杜先生的散文了。
《小溪的变化》荣获“红色苏区*生态饶平”征文比赛优选奖。入选的原因,我想重要的应该是作者把“小溪”意象化了。家乡的小溪是原生态的,由“流水潺潺”到“漂浮杂物”到“长成大溪”,变化的过程与“我”的成长同步。我“由一个懵懂的山村小子,成长为大人”。
小学时,经常跑去溪边的田野里抓青蛙,煮青蛙粥吃。
上中学的时候,经常脱光衣服,在小溪里洗澡,摸虾子,钓小鱼。
离开家乡,到广州工作。亲友的鼓励,像小溪潺潺的流水一样。
回潮州,在市区居住。晚饭后沿着小溪的两岸散步,看风景。
这样的“田园生活”让人羡慕。
然而细读,内里充满了惆怅,“广州生活的那些年,我经历过一些失败,又不止一次的后悔”,内有的张力蕴涵在平实的语言和生活细节中,有了滋味。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个人写给一部分人的,把体会得的用文字传递出去虽是为难的事情,但终究会有人受益。各人生活经历不一样,路数不一样,套路不一样,品味自然不一样。川菜,有人爱吃;粤菜,有人爱吃;家常菜,也有人爱吃。若果杜先生的是“家常菜”,因了“原生”,更有了嚼头。
杜先生的文字“是小溪潺潺的流水注入到心中,安抚逐渐疲惫的心灵”。这是文中的语句,也是我此刻的心境。
近日,连续听了几节写作指导课。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布置”。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包括三个环节,出示写作要求、读下水文、学生动笔写作。这应该是负责任的老师。问题是老师的下水文要么空洞无物,要么下载摘抄,远离现实生活,语言华而不实。学生的习作可想而知,不是全文抄袭的已经不错了。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和一位办了18年“小饭桌”的校外办学机构负责人,我曾经的一位学生聊了几句。她说:“孩子的家长们一致反映孩子不会写作文,要求一对一辅导的越来越多。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届不如一届,辅导老师挺发愁。”
“愁什么?”我问。
“孩子们所在的学校老师根本不指导写作,不会写,只能抄,东拼西凑,成习惯了。”
“你的老师哪里来?”我又问。
“退休的,有名望的,家长认可的。”
“为什么不招些大学毕业生?”我有些疑惑。
“家长不认可呀。他们的水平确实和老教师没法比。”
我点了点头。看来,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是师资出了问题。我对杜先生油然升起敬意来。如果他当老师指导孩子写作,应该是教育的幸事吧。“小溪的变化。”我开始默念这几个字。教育的“漂浮杂物”哪来的?教育改革的“小溪”能“长成大溪”吗?不由想起做教师教育公益事业的昌军老师。他和杜先生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喜欢读书,喜欢写作。他在引领本校教师读书叙事。建了个“教师读书叙事群”,从暑假开始共读李虹霞老师的《创造一间幸福教室》。先有教师叙事,他做批注,再做引领。截至9月27日,他发群叙事引领之三:读孙明华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我回应说:“你的引领很棒。把近期成果编辑成简报,给校长,然后打印给每一位教师。”
他有些犯愁。“我尽力吧,现在教师读书现状真的堪忧。我都发动三个多月了,只有孙老师一个人写了叙事。”他说,“第四小学2017年2月才投入使用。我来之前,孙老师操持过读书活动,但没有任何回应,然后她休产假,就彻底沉默了。我现在开始的也是举步维艰,老师们真的不读也不写。我把进校和教育局的领导也邀请了一些,但他们也是当观众。”
“用你的开篇唤醒老师!”
唤醒!
一条“小溪”如何唤醒我们?
想想杜先生的方法——意象组合。
意象是叙事的主要支柱和实体元素。意象组合是关系重构,是叙事的框架和内核。叙事,首先要激活“意象”。就像教育,要激活教师内在觉知。读书叙事,就是由此及彼。
方法一,意象派生。从一个意象演化出另一个意象,层层蜕变,辗转相生。这一过程,自由联想起着催化和促发的作用。例如,“东门溪——一条围绕着小镇、伴随我成长的小溪。”“东门溪”作为基本意象,派生出“成长的小溪”这一等价意象。
方法二,意象串连。把意象按照事物逻辑和情感逻辑串连起来,组成意象链条,空间的纵深感就会加强。例如,“易拉罐、水果皮和纸屑满地都是,一些居民在田野边挖个坑埋垃圾,苍蝇到处乱飞,田野已然不是读小学时那片清馨的绿野。”“清馨的绿野”隐喻成长的饥渴,与现实的“田野”对比,直白表露。实写,耐人深思和寻味。
方法三,意象并置。把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靠心灵的粘合力拼并组织在一起,在矛盾交织的境界中呈现繁复的情怀。例如,“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灯火和爱情故事”,“西湖公园的风景”与“家乡的小溪”,这些意象表面上看彼此毫无关系,情感内聚力使珍珠的光芒投射到一个聚焦上,写出思绪的纷乱、思念的无着、回忆的苦况和向往的真切,自然就蒸腾起浓郁而深挚的“小溪”情怀,形成了多义性和朦胧性的情感结构。
意象组合表面看是为了架构空间,实则是传导情思意绪,同时为读者提供“二度创造”的契机。因而,意象构成必须遵循一些规律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意象组合不能是一堆破碎的彩色玻璃片的零乱反光,它必须在一定意图的统摄下构思,溢出整体意境和整体价值。
第二,疏密适度。意象的选择构成深远意境,才能产生空间感和综合张力。杜先生的“小溪”是单纯的,也是丰富的,像一片密不透风的森林,徘徊在外无路可走,找准方向,就不会空手而归。
杜先生本文的意象组合整体感很强,“小溪”意象贯通全篇。但意象构成的深远意境欠了火候。原因在于,在充满“张力”处:“我经历过一些失败,又不止一次的后悔”一笔带过,空洞无物,情感无着落。自然,小溪“漂浮杂物”一意象无法被勾连,失了意趣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