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女战士魏文英(散文·旗帜)
1950年10月19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序幕。先后有240万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魏文英阿姨就是其中参战部队的女兵之一,在朝鲜战场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魏阿姨所在的部队入朝时,非常不巧的是她正在待产不能隨部队参战。1951年1月,魏文英阿姨把刚满三个月的孩子托付给亲友,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参战队伍。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母亲想离开孩子?在国家前途命运面前,魏文英阿姨选择了以国家为重。作为抗战时期党的地下工作者,她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魏阿姨是从山东曲阜启程前往朝鲜前线的。那时候的朝鲜气温零下30多度,身着厚厚的棉衣就像是单衣一样,人冻的全身直发抖。同行的军车驾驶员特地关照魏阿姨:双手千万别去扶那车上的铁把手,它会把人手上的皮死死咬住的!多么悾怖的一件事啊,还没过鸭绿江,朝鲜的恶劣天气候给她上了现场的第一课。军车缓缓前行,突然敌军的轰炸机在军车上空盘旋,驾驶员淡定地把车停到树下隐蔽起来。还没进战场,敌机就来了一个下马威,让她真正领教了美军空中优势武器的历害。此时,魏阿姨的心情不平静,初次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深感这次入朝所面对的敌人,不是以往的国民党兵,而是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不能小视,感觉作战任务会非常艰巨,肩上担子非常重也非常沉。
魏阿姨到军部报到后,组织上分配她担任后勤部治疗一队副政治指导员。这个队还没有配备政治指导员,这就意味着在战场上魏阿姨必须配合队长独挡一面。当时她们治疗队的任务是接收前线部队送下来的伤员。治疗队设在一个大山沟里,条件相当艰苦,天寒地冻、缺衣少药、伤员多医护人员少,要面对困难很多,这些都是国内革命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困难吓不倒志愿军官兵们,就这样,医疗队在医疗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开展了紧张的野战救护工作……
战争没有前方、后方,处处都有战场。一天,军政治部来了通知,让魏阿姨参加全军“咸镜南道战役政治工作总结大会”。她带上通讯员梁全出发了。他们一路上爬山头、过山沟,穿过丛林,急匆匆赶路……傍晚快赶到目的地时,他们突遭敌机袭击。不巧的是她和通讯员梁全所处的位置非常不利,这是一片开阔地,除了地上的雪根本没有可供藏身的地方,头上的敌机不停地来回扫射着。难道今天我们要准备牺牲了吗?梁全大声地说:“指导员,如果我牺牲了,回国时你给我妈稍个信……”一阵酸楚涌上魏阿姨心头,她打断了梁全的话:“不!不会的!你看那美国佬的飞机还长着眼吗?没有什么可怕的!”她鼓励战友同时也为自己打气……天色暗了下来,找不到目标的敌机只好怏怏飞走了。
魏阿姨不怕死,也没想到死,尽管战争是残酷的。她知道自己还没有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能牺牲!这惊险的一幕,让她终生难以忘记。
目光聚集咸镜南道战役政治工作会议,魏阿姨收听了战地报告,深受教育。我前线将士在零下40度的严寒情况下,克服粮食供应不上、子弹短缺的困难,仍能打退持有先进武器的敌人一次次地进攻,可歌可泣的英勇事例无不让人动容落泪……回到治疗一队,她迅速将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用亲身亲历积极搞好思想发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所做的与前线的将士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精神相比有一定差距,纷纷表示一定要将抗美援朝进行到底,绝不辜负党中央与全国人民的希望……
第五次战役打响后,战争惨烈程度与伤亡成正比,前线下来了很多伤员。
部队伤员多以枪伤为主。治疗一队在魏阿姨合理安排下紧张有序工作着,每个小组先后送走300多名伤员,三个医护人员连轴转为伤员换药,平均每7分钟就要送走轻伤员,骨折的伤员安排担架抬上车,抢救伤员工作忙而不乱。为了让伤员及时运送到国内得到更好的治疗,魏阿姨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专门安排党员24小时到公路上联系回国的汽车;药房党员郭立明为帮助伤员上车,特地睡在门口,以便随到随叫;党员如程惠三天三夜不休息坚持伤员接送……前线伤员如潮水般下来了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伤员,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叫累。手术室的安排也尽量无空挡,要让重伤员都得到及时手术治疗,让伤员转危为安生命得以延续。治疗一队炊事班人手少,仍克服困难做到24小时供餐、供水和协助消毒。炊事员们满山遍野找柴火烧饭、烧水,绝不让伤员饿着,保证前线下来的伤员有热饭吃、有热水喝。魏阿姨和战友们被伤员深深地感动着而忘我地奋战,医护人员所做的努力也让伤员们非常感动。
治疗一队伴随着部队一路行动……在一次阻击战中由于通讯联络不畅,越过三八线而浑然不知。照常向南行军,途中碰到友军部队已从南边掉头北上,带队的部队首长告诉她们:“你们快掉头,已过三八线了。”因为没接到后勤部通知不敢后撤,继续前进,不久又与前线另一支部队相遇,他们告诉魏阿姨:“快掉转头!我们战斗部队都掉头了,不在三八线以南打仗,你们再往前,也没有伤员可收。你们再往前进,要做美、李匪军俘虏了,快撤吧!”魏阿姨听从了前线部队首长的意见,让部队停止前进,暂时把部队撤到山沟。一面派人站岗放哨,抓紧做饭,部队已有一天半没吃上了饭了,一面联络上级等候指示。刚煮好饭,部队就接到命令:“立即北撤!”情况紧急,队员们每人分到一茶缸饭马上急行军。部队行军没多远就遭到敌人猛烈炮击,猛烈的炮火使卫生员柳俊德与炊事员二人牺牲,卫生员柳俊德被炮弹击中后,被战友们奋不顾身从炮火中抢救出来,在山洞边抢救,无奈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止住肺部血液不停地往外涌出,眼睁睁地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离去……此刻多少文字也无法形容魏阿姨失去战友的悲痛心情。柳俊德与二名炊事员的尸骨,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朝鲜这块土地上。
魏阿姨与战友们流泪掩埋了战友,擦干眼泪继续行军北上……当队伍行至照阳江桥时,敌机和照明弹正在封锁桥面,为了避免更大伤亡,她毫不犹豫命令部队快速通过。在一阵猛跑中,她感觉到脚下的异样,原来是踏着上兄弟部队路过此地牺牲同志的尸体。她心头一紧,一种紧张感涌上心头,头上照明弹不停地闪烁着,子弹在身边飞舞。此时,她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部队安全通过照阳江桥。好不容易全队通过照阳江桥,有惊无险没有人员伤亡。过了桥,魏阿姨和战友们终于松了口气。这时,回望桥面那个牺牲了的我志愿军战友,她心里默默许下誓言:“战友,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为你报仇!抗美援朝,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1951年7月,治疗一队到达金城一线,边行军边接收数千名伤员。队员们不分男女、不分职务,只要需要什么事都做。队员们克服环境恶劣、敌机空袭、没有住房、缺粮少药、转运困难等不利因素,出色地完成了伤员转送任务。当时部队供应粮食主要靠国内运送,汽车不能送进来,队员们要到数十里外的点去背。断粮的时候,队员们上山挖野菜充饥,保证不让伤员饿肚子。敌机来了队员首先要掩护伤员,把伤员背进山洞,来不及背的,就用自己身体俯撑在伤员身上。队员们舍身救伤员的精神,常常让伤员们感动,他们纷纷表示伤愈后,到前线要多消灭敌人、多立功,为祖国争荣耀。那时候部队医疗条件差,重伤员做手术都全靠队员,把做手术伤员往手术室里背进,手术完成后再从手术室背出。医用棉球不够用,女战士就把自己棉衣里的棉花抽出来,做成棉球消毒后给伤员用。严寒、疲劳、紧张、忙碌使不少队员累病了,但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一切为了伤员。硬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是不会懂得战争的残酷。美军仗着空中优势,经常向我军阵地扔燃烧弹。一枚燃烧弹即可造成重大伤亡。那一次,治疗一队遭到了敌燃烧弹的攻击,顿时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所有的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奔向火场,打火、灭火、转移伤员到安全地带。这次袭击造成我军医蔡吉云、看护员陶树州还有一名刚从前线送下来,还来不及登记姓名的伤员牺牲……战争的血腥残酷深深地教育了队员们,牺牲的三位战友被埋葬在了后川里山上。战友们为他们立了墓碑并在碑前宣誓,一定为他们报仇!向美军讨回血债。
第五战役从1951年6月10日至7月18日,这短短的一个月另八天时间,治疗一队共接收转送伤员4233名……
治疗一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抢救伤员的任务。“艰苦就是荣誉”,这是当时队员们坚定的信念。鉴于魏文英阿姨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上级授于她朝鲜三级国旗勋章与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底魏文英阿姨随部队回国……
魏文英阿姨是所有参战志愿军的一个缩影,他们代表了一种战斗精神与我军的军魂。志愿军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战争意义,正如毛主席所言,“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950年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今年是抗美援朝68周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牺牲的烈士们,不能忘记像魏文英阿姨那样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时代需要这种精神,祖国的强大需要这种精神!
请继续在八一展示您的才华。
祝您生活愉快!身健笔丰!

向前辈致敬!!联系我:1067122672(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