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收获】那些“穷事”(散文)

精品 【柳岸•收获】那些“穷事”(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08.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7发表时间:2018-10-03 09:29:28
摘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的日子,留下了多少“穷事”,回想起来,心中不是滋味,可每当想起如今的好日子,不自觉地咂摸着那些苦难,不是非要去对比,而是怀旧惜今的情绪使然。怀才抱器记下这些“穷事”,留下时代的印记,给没有体验过的年轻人看看。并非要铭记过去,只是别动不动就忘记我们曾经走过了苦难历程,过了贫穷的日子。

【柳岸•收获】那些“穷事”(散文)
   在胶东半岛农村,有句口头禅“那么多的穷事”,“穷事”演变到如今,是“操心的事”“烦心的事”的意思,可在当初,就是“穷事”,是不能见的人的不体面的窝囊日子。
   六七十年代,村子里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累唧唧”的,自然“穷事”也一言难尽了。村子有户刘姓人家,本来也算不上很穷,可家中男人多,饭量大,他家“青黄不接”的日子就长。家里的女人一心伺候男人,宁可委屈自己,也舍不得多吃,更不能吃些好的。大约是1966年文革开始的那年春节,按照习俗,年初一家家户户包饺子。刘家女人贪早,切菜、剁肉、擀饺子皮,一番忙活,准备烧水煮饺子了,她却为难了。
   她往盛粮的西屋去翻弄,还是失望,只好忍痛下饺子吧。
   一个爹,三个儿,盘膝坐于土炕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沾着十足的年味,上桌了。女人按照惯例,盛好一碗,只有三个,放在正屋北窗案上,后窗台摆的是刘姓最老祖先的牌位,放上一双筷子,这是每年的规矩,这次,她念叨的跟以往不同:“俺是个不孝的媳妇,过日子脑筋笨死了,不会过,老祖宗啊,怎么怪俺罚俺,都可以,今天初一,就放过吧……”炕头坐着的三个男人没有听见,她是在心里忏悔。
   炕上开始吃饭了。女人解开围裙,将半个屁股凑在炕沿上,还没有坐稳。大儿子转脸盯着妈妈看了一会,就像看陌生人,再扫视桌面,一共五盘饺子,四个人吃,足够。若这样的数学分析就错了。
   “妈!”大儿子放下了碗筷,看着妈妈的脸疑惑地问道,“你吃什么?”
   女人的脸刷地一下阴沉了,她的确早就想到了这个难堪的问题:今年她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年前,她将推磨的“二罗面”(第一遍为“头罗面”)全蒸了馒头。她原本很得意,过了年初一,吃到正月十五应该正好,可包饺子就犯难了。往年,她总是留下一瓢二罗面给自己包饺子,从饺子皮的颜色不难看出,二罗面饺子发黑,皮也不劲道。今年忘记了留一瓢,年初一,一家人只能都吃白面饺子了,她很为难,可局势已经不可挽回的了,看来跟老祖宗忏悔是不灵的。
   女人的眼泪吧嗒吧嗒滴落在眼前那盘饺子上……
   妈没有吃的了。爹起身把筷子放下,拿过烟袋荷包就朝大儿子砸了过去了,旱烟全洒在了几盘饺子里。
   家丑不可外扬,可好事不出门,溴事传满村。不知哪个儿子出去说了这件事,村民就议论纷纷。有人归于家教失败,有人说女人骨头太贱,村里的“坏分子”琉球哥一针见血:“家里的男人多就得穷!”
   其实,大家都明白,那些“穷事”家家都有,可谁也不想把底细说透。
   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可想起来就辛酸,我时常讲给孩子听,他们都摇头,给我的点评最好的就是:编个故事感动人……
  
   二
   村里的三祥爷爷是养儿子的高手,家中七个儿子,他并不没有“杨家将”的派头,懒得一个个叫名字,都只喊七个阿拉伯数字。
   三祥爷的日子过得也紧巴,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家里还有贼,这让三祥爷感到不祥,他还在儿子们面前旁敲侧击地说:“这年头,贼都不嫌鬼瘦了。”儿子们只能转过头“嘁嘁”发笑。
   村子各个生产队的油料统一分配数量,每人20斤带壳花生,按照平均水平去壳,每人可获13斤左右的花生米。按照出油率计算,最好的出油率在41%,算下来每人每年是5.33斤花生油,日均吃油约1.46克。无论怎么精打细算的人家,都是捉襟见肘的。
   三祥爷七个儿子一个省心的没有,大哥带头,每日背着上山砍柴草的镰搭子,装一些花生,结果几个儿子都仿效,上山第一件事就是捡来柴草烧花生吃,没有几天,花生就掏空了差不多一半。结果那年180斤花生只剩下了110斤,这可害了当家人。
   三祥爷早年在部队是炊事兵,但手艺年久颓废了,再说,“巧夫难为无米之炊”,只好给老伴出馊主意。
   高度节俭,还要吃出“油性”。炖菜要大锅,不用底油喷锅,菜烧熟了,在上面滴上浮油珠。可是没有几天,儿子们就抗议了,三祥爷又使出一招。他将破旧的衣服剪成布条,在门上钉了七个钉子,一溜挂着,布条上都抹上花生油,每日吃完饭,儿子一个个用油布擦嘴,特别是嘴唇,要擦得油津津的,泛着铮亮的光泽,才可出门。
   三祥爷偷着告诉老伴,这样做就是想让儿子“厌油”,闻到花生油味就恶心。可儿子们并不“厌油”,菜上桌了,七个脑袋都趴在菜碗上闻香味。
   就那样,终于熬过了一年,第二年,他严密设防,把储藏花生壳的房间上了三把锁,于是有了“三祥”的外号。干农活的时候,大家见面都喊“三爷吉祥”。
   乐观是农人的本色,苦难没有击碎农人脆弱的心脏,反而带着无奈去勇敢面对。可是透着苦难的乐观,我想起就酸了鼻子。
   很多人家也有类似的溴事,只是对外保密。三祥爷已经不能捂住秘密了,他有了新的解释:这胶东啊,别的不多,最多就是海风,海风所到,可以把房子上的草撕下来,人在外面走,嘴唇容易干裂,擦上点花生油出门,防止唇裂最有效。
   这是调侃呢,还是实情,似乎难以判断,我宁愿相信三祥爷的无奈,也不愿听到这样的保健秘方。
  
   三
   老家邻居安爷南村北疃的亲戚很多,光是老婆那头,姊妹就七八个,过去走亲戚是为难的事儿。为此,安爷嫌老婆的姐妹时不时来家走动,常常吵架,日子过得也不安分。
   “你那么不喜欢人,自己到大山后过就是了!”老婆枝子一般不搭腔,一旦开口就说毒话。“大山后”是村里埋死人的地方,这明显是诅咒丈夫,可安爷也不能当真,只能忍气吞声。
   过穷日子的时候,最怕与亲戚往来,既然走动,就要添置礼物盛满包裹:要有一把鸡蛋,四个“头罗面”大饽饽,两包桃酥,不然,包裹撑不起来,让人见笑,自己也感到寒碜。
   安爷算来算去,一年的麦子面光是蒸饽饽也得百拾来斤,而且拿出去的多,回来的少,并非等价交换,所以就有气。
   队上每年分给农户的小麦每人45斤左右,五口家,出的头罗面也就是160斤的样子,算计着过年过节要像那么回事,就得省着点吃,哪敢“祸害”面粉。
   穷则思变。安爷想起大禹治水的故事了,觉得硬生生堵住老婆姐妹串门也不是个法儿,疏远了姐妹之情不说,如果有个大事小情的,还得亲戚帮忙,比如,那年家里盖新房子给大儿子娶媳妇,就是七八个连襟天天跑来干活,才没有花多少钱,尤其是伺候中午饭,用不着像请邻居那样七个盘子八个碗的,就这也省下不少钱。
   安爷觉得七夕这天烙小燕最省面粉,而且还可以掺进“二罗面”。胶东人过七夕,时兴“烙花”,就是使用花模子,把面团铸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然后再上锅烙成。一般烙花的动物是小燕子、小鱼、小兔子等。令安爷得意的是,烙花的面粉可以掺进二罗面,因为上锅烙花,花被烙糊了点,一打眼根本看不出是白面还是黑面。因此,安爷给老婆做了规定,七夕这天必须姐妹走动,多烙花送给姐妹,姐妹总要找机会还回的,这样他就赚了。
   古语云:穷不走亲,富不串邻。可碍于面子,不能不走的时候就要去想法儿变通。人穷了,亲戚也躲着,那些年,各家都有这样的尴尬。就是家里有在外工作挣点工资的亲戚,也都是打怵见,礼尚往来不起,只能躲在家里过穷日子。
   说到烙花,还有一段悲酸的故事。门口邻居红子,是女人,和我妈妈关系甚笃,可她闹出了人命,我妈就疏远了她。
   那年过七夕,红子趁着男人上山干活,就在家大肆烙花,和面差不多三斤,一口气烙了两盆子花,她一个人坐家里,吃得天昏地暗,打着饱嗝,的确是过足了瘾,与其顿顿挨饿,不如吃一顿饱饭。
   她怕丈夫看见这样作践家当,将门栓插上,结果丈夫半途回来,说肚子疼。红子做贼心虚,慌慌张张,将剩下的烙花放在瓷坛里用石头压住。
   丈夫回家闻见香味异常,便问红子,她说是邻居家做香饭,味儿飘进了家。丈夫也不是傻子,就闻味寻找,结果发现坛子异常,揭开一看,还有热气腾腾的烙花。
   本来是七夕团圆的好日子,却过得离心离德,丈夫二话没说,出门而去,不知从哪个地方顺手找到一根绳子,吊死在村后那颗橡子树上。
   这件事是个引子,吊死的男人或许肚量太小,可毕竟是在看了红子偷食之后,才寻了短见,于是大家对红子就没有好印象了。
   如果说穷事可以闹出人命,现在的人没有相信的,可那时却是容易发生的事儿。时代变了,七夕的日子,岂止是几个面食,要什么不可以。但人在贫穷之下,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四
   我父亲到中年,算是一个温和的人,生活打磨了他的个性,不再暴躁了。面对穷日子,他无力改变,只能随波逐流,但他对改变穷日子也是想尽了办法。
   父亲闯荡过朝鲜,是很好的大厨,只是没有什么级别,他对吃的研究也是很地道的,凡是可以节省的、可以替代的,他都考虑。
   按照父亲的想法,吃“硬货”吃不起,那就只能靠蔬菜来弥补了,所谓“硬货”就是小麦玉米这样的主粮,而园子里的菜也不是满足供应,那些年也非常讲究合理密植,不似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自留地太少,种点茄子辣椒韭菜什么的,再无插苗之地了。
   地里的辣椒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经霜一打,叶子就蔫了,肯定不能再开花结辣椒了,可爹还是一瘸一拐地担水给辣椒上水,我以为是地干旱,灌水以后便于将辣椒根蔓一起拔掉。
   原来过三五天,父亲就拿了一把破剪刀,把那些辣椒叶子全部剪下来。放进河水里洗净,然后准备了一口缸,将小辣椒和叶子放进去,然后,加上“鬼子姜”(脆而出味),再放进一些白菜帮子,浇上鱼汤,用塑料纸封上缸口,腌渍大约半月就揭开,把葱末、生姜片、香菜末和新鲜的花椒叶子一股脑倒进缸里搅拌,父亲说:“这些佐料放早了就不出味了”。
   冬天能少吃一棵大白菜就少吃一棵,腾出土地可以种点杂粮或者主粮,辣椒叶当小菜,不费材料,还免烧火,省柴草。
   父亲这是从朝鲜带回来的手艺。他是看见朝鲜人那样腌菜,也试着腌制,结果邻居也跟着他学手艺。没有钱买盐,他总是塞给别人三毛钱,托人去石岛的大鱼岛推鱼汤捎带一点。
   吃辣椒叶口感也很好,味道青涩,仿佛秋味在其中,只是叶子老点嚼不烂,可有下饭的菜就好,谁还有微词呢?现在回想起来,辣椒叶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可在温饱没有解决的日子里,追求“叶绿素效应”就有些可笑了。
   穷日子不好过,农村的孩子长身体,强壮的身体没有蛋白质是不行的。每到秋末,正是孩子们增加体力的时候。我们放学以后就往山上跑,去捉蚂蚱。个头大,还好吃的是“山草驴子”,比普通的蚂蚱大出两到三倍,很肥,大部分肚子里有蚂蚱卵,金黄的,捉到以后,用草杆穿肠而过,一次跨越捉两三串。回家以后,趁着烧火做饭,放进灶膛的火上烧,烧到差不多熟了,再放进灶灰里埋着,大约几分钟就可以拿出来吃了,喷香!吃得嘴巴全是黑黢黢的。妈每次看着我吃,红晕在脸颊上绽开了,有时会笑出声来。
   山上的杂草砍了之后,我们就去采“尿唧唧”,这是螳螂的卵形成的,紧贴在石硼上,或者树干上,呈褐黄色,小孩子没有不吃的。听大人们说,这个东西可防治尿滴沥和尿炕,还可以增强体质呢。
   那时候我们很少可以吃上猪肉,村里每年要分肉票,大约每人每月半斤,可半斤也买不起,往往送人,可大家都是过穷日子,拿着肉票当画看,绝大部分人家的肉票都剩了,第二年,也就作废了。
   唯一吃肉的日子在过年的时候。妈妈都是起早赶往公社的卖肉门市排队,猪肉片子挂在铁钩子上,买肉的人眼睛都朝着肥肉膘子看,心中盘算着,在什么位置可以多割肥肉,可就是不知卖肉的从何处下刀。轮到给自己割肉了,看看剩下的都是瘦肉,大家赶快往队伍的后面缩。理由是去小便,或者是跟人说说话,顾不上买肉,这样可以避开瘦肉。若是一刀下去,切割的是肥肥的肉膘,脸上都绽开了笑花。若是切割的瘦肉多了,心中咯噔一下,多少恨意顿生,只是不敢形于色,生怕人家卖肉的记住你的不悦,下次割肉比这次还瘦。
   肥肉提回家,要在锅里熬油,以补贴食用油的不足,那些剩下被榨干了油的蜷曲肉片,我们叫“肉芝芝”,往往用来包包子包饺子,这就是过年的美食。
   那年过年前,邻居贺叔花了六张肉票,割下三斤猪肉,血淋淋的,逢人苦笑,有人戏弄:“贺叔,都瘦一起了。”
   “呵呵,还没有剩下排骨,可惜啊,卖肉的姓许,可惜我不姓白……”贺叔的话半天没有人理解,有人忽地想起了“白娘子”,嗨!那个割肉的是一个姓许的年轻人,禁不住哈哈大笑。
   那些年,周围的“穷事”太多了,大家习以为常了,没有谁笑话人,日子难过,心底酸着呢,哪有心思去搬弄口舌嘲笑别人的是非。
   日子总是向前,苦难也都成了过去,它在留给我们苦涩记忆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感激,感激如今富足无忧的生活。
   那日回村,去我老屋周围转转,遇到了安爷的儿子,谈到那些年的“穷事”,他感慨地说:“现在动不动说这不好那也孬的人,我就看不起他!过去‘穷事’家家有,怕丢人不去说就是。人不能忘本,现在有饭吃,吃好饭,吃嘛嘛嘛香。”说完,爽朗地笑着,他是实在的山东汉子。
   令人酸楚的“穷事”,在过去不胜数,本来就不能怪我的那些乡邻安于贫穷,他们也努力做着改变,尽管微乎其微,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做人的脸面,依然开心地过着自以为体面的生活,更不想失去做人的体面,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被贫穷压垮、一直热爱生活的根本所在。
  
   2018年10月3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53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在过去的年代,胶东半岛农村出现的许多“穷事”:刘家因为穷, 过年也舍不得吃白面饺子,善良的女人把饺子让给饺子让给儿子和老伴吃,自己看着他们吃,因没有黑面饺子,儿子问妈吃什么,引发一段辛酸;三祥爷爷因为家里儿子多,儿子把地里种的花生都给偷吃了,没有花生磨油,家里炒菜就没“油性”,而三样爷有高招,他将破旧的衣服剪成布条,在门上钉了七个钉子,一溜挂着,布条上都抹上花生油,每日吃完饭,儿子们要用油布把嘴唇擦得油津津的,才可出门。可即使这样,也没让儿子们“厌油”,菜上桌了,七个脑袋都趴在菜碗上闻香味。无奈,第二年,他把储藏花生壳的房间上了三把锁,于是有了“三祥”的外号。老家邻居安爷嫌老婆那头姊妹多,应酬多,招架不过来,觉得七夕这天烙小燕最省面粉,而且还可以掺进二罗面,因此,安爷给老婆做了规定,七夕节这天多烙花送给姐妹,姐妹总要找机会还回的,这样他就赚了。还有在七夕节邻居红子因为饥饿难耐,趁着丈夫不在家,在家里大肆烙花,吃得天昏地暗,过足了饱瘾,被回来的丈夫发现,丈夫因此上吊自杀,大家对红子就没有好印象了。父亲算计着家里的生活,能省就省,自己腌菜吃,逢年过节,村里人抢着买肥肉……穷年代的故事包含着庄稼人的生活无奈和心酸,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它告诫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珍惜今天的辛福生活。这样的画面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充满怀旧的色彩,记下这些“穷事”,为那个时代留下缩影,实在难得。散文语言朴实,故事来自生活,贴近生活,给人回忆,生动感人,催人泪下,读之心酸,引人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012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8-10-03 09:32:09
  过去的年代,多少这些心酸的“穷事”,它提醒我们牢记历史,忘记就是背叛!欣赏怀才老师佳作,为佳作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0-03 10:26:06
  感谢柳琴老师倾情编辑推荐。特别是编按,解读深刻细腻,为小文增色。谨祝国庆节快乐!奉茶一盏,润喉去燥。问难!
2 楼        文友:乡野村妇        2018-10-03 19:09:56
  听老师细数“穷事”,真的是令人心酸。拜读佳作,向老师问好,秋安!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0-03 19:46:30
  感谢乡野老师到访,您的点评给小文增色。问候老师:国庆节快乐!
3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10-03 21:23:03
  看罢此文,引起共鸣,心酸往事,不胜感慨。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幸福生活。为这篇佳文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0-03 21:27:30
  感谢江山名家老孙到访,给怀才抱器小文赐玉。问候:国庆节快乐!谨祝意丰笔健!
4 楼        文友:杨峰        2018-10-04 09:51:50
  贫穷年代,这样的故事让人辛酸,也感受到农家人的生活智慧。
   有学者研究,这样的贫穷都是人民公社这种体制带来的,教训惨痛,不应忘记。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0-04 10:40:03
  谢谢杨峰老师到访点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任何体制只要生产力上不去,生产关系就要为之改变。回忆辛酸生活,是为了珍惜今天的所有。谢谢,问候:国庆节快乐!
5 楼        文友:太统烟雨        2018-10-04 17:54:09
  细读全文,一幅上世纪六七年农村图犹如微电影一样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也构起了我对曾经岁月的回忆,辽东半岛如此,陇东的黄土高原更是如此,为了填饱肚子,家家户户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有心酸也有快乐!因为我就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真是感同身受,而老师的散文又写的贴进生活,语言唯美,这真实的事物,发真实的议论,用真挚的感情,写出了真实的见闻,真感动了我,我想也会感动所有的读者,因为文笔清新自然,看似平谈如水,确意味隽永,耐人回味。拜读学习了。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0-04 17:59:39
  谢谢烟雨老师到访点评赐玉。但愿怀才抱器的小文可以给朋友一点感想。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都不会忘记苦涩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总是感恩当下生活的一个理由。中国的农村人,没有因贫穷而倒下,越是这样,越是站稳了迎接属于他们的时代,那日去一诊所看病,一位80多的老中医顾不得看病,就说那个年代的事,结论是当下太好。怀才抱器的文章也想表达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活在幸福的当下。问候烟雨老师:国庆节快乐!
6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8-10-04 19:20:26
  有人说“穷是切肤之痛”。文章忆苦思甜,情景再现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丰满之笔,挥洒辛酸,读来颇有感悟。问候!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0-04 19:47:17
  谢谢安平老师赐玉。贫穷的日子也要留下印记,为我们今天的幸福垫底。谢谢安平老师关注。
7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18-10-04 22:09:53
  怀才老师讲的这些事情其实都是那个年代普遍发生的事情,可是我们就不能用文字系统记录下来。看到老师的记述,倒也回忆起不少。这才是精彩制作!感谢老师分享!欣赏并学习了!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0-05 06:23:18
  谢谢楼兰老师到访赐玉。想起过去就是珍惜现在。问候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