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家国天下】遗书(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家国天下】遗书(散文)


作者:一棵艾蒿 秀才,104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63发表时间:2018-10-03 13:26:56


   这五封遗书,是他在戊戌八月九日遭捕之前,写于寓所。忘不了他1896年摄于上海的那幅黑白照片。那眼神流露的沉郁、坚毅,恰与他悲壯的遗书,浑然一体。
   写这些信时,他即已准备献身。人之将逝,其言也真。无论如何,他都要去赴死的。变法失败后,本可逃生的谭嗣同,却选择了死。其决绝如此,也只有读到他的遗书,方可理解。
   谭嗣同的这些遗书,以前竟从未读过。此次读之,方自愧对中国的近代史,愧对这些先烈。
   展读这些遗书,对这位先烈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中国的历史不应遗忘,如谭嗣同这般的人,不应遗忘。
   谭嗣同的第一封信,是写给他密友王五、胡七等:“变法维新本未期其能成,弟之加入,目的本在以败为成,叫醒世人。真正以为能成功者,大概只有康先生一人而已。皇上是满人中大觉悟者,受我等汉人影响,不以富贵自足而思救国,以至今日命陷险地,弟义不苟生;兄等昆仑探穴,弟义不后死。特留书以为绝笔,愿来生重为兄弟,以续前缘。”
   谭嗣同的第二封信,是写给他父亲谭继洵:“不听训诲,致有今日。儿死矣!望大人宽恕。临颍依依,不尽欲白。”
   谭嗣同的第三封信,是写给他妻子李闰:“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迦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生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
   谭嗣同的第四封信,是写给他佛学之师杨文会:“金陵听法,明月中庭,此心有得,不胜感念。梁卓如言:‘佛门止有世间出世间二法。出世间者,当代处深山,运水搬柴,终日止食一粒米,以苦其身,修成善果,再来投胎人世,以普度众生。若不能忍此苦,便当修世间法,五伦五常,无一不要做到极处;不问如何极繁极琐极困苦之事,皆当为之,不使有顷刻安逸。二者之间,更无立足之地,有之,即地狱也。’此盖得于其师康长素者也。嗣同深昧斯义,于世间出世间两无所处。苟有所悟,其惟地藏乎?‘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今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嗣同诵佛经,观其千言万语,究以真旨,自觉无过此二愿者。窃以从事变法维新,本意或在‘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今事不成,转以‘未愿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度不为人后,赴死敢为天下先,丈夫发愿,得失之际,执此两端以谋所处,当无世间出世间二法之惑矣!吾师其许我乎?”
   其第五封信,是写给他的同学唐才常:“弟冲决网罗,著《仁学》以付卓如,朝布道,夕死可矣!《仁学》题以‘台湾人所著书’,假台人抒愤,意在亡国之民,不忘宗周之陨。前致书我兄,勉以‘吾党其努力为亡后之图’,意谓‘国亡,而人犹在也’。今转而思之,我亡,而国犹在也。我亡,则中国不亡。嗣同死矣!改良之道,当随我以去;吾兄宜约轸兄东渡,以革命策来兹也。临颍神驰,复生绝笔。”
   这些百年之前的遗书今天读来,也仍旧感到,如火般的炽烈,如血般的鲜红,如肝胆般的相照,如赤子般的丹心。
   遗书的文字极简,当为一挥而就。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些遗书,都是无可置疑的美文。
   五封遗书中,最令人感叹的,是他给大师杨文会的信。由此信才可知晓,他之毅然赴死,有无法磨灭的心路历程,有让人荡气回肠的境界。
   我不由想起他的故居“大夫第”,那座旧居,始建于明末。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庭院深深。面积之阔,多达二千平米。一望而知,是典型的豪门大宅。
   谭嗣同当年,即是在这里与妻相别,赴京变法的。在变法的党人中,唯其思想之激烈,无人可比。“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我在想,中国近代暴力革命的思想,当源自于他吧?
   遭捕的前夜,梁启超曾经苦口劝逃,他坚决不从。次日的黎明,命管家大开馆门,品茶,安然待捕。
   本可安乐,却选择了艰危;本可逃生,却选择了受难。我不禁苦苦思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谭嗣同何以这样?
   非独为忠义二字,更为救中国,救众生。我不禁悚然,他对世间之苦,怀有惊天动地的慈悲心。
   “块然躯壳,除利人外,复何足惜。”其实,奋笔书《仁学》之际,他即有舍身之志。
   “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何等的豪气!不要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恰恰相反,若无热血之志,诗风岂慷慨如此?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当引颈就戳的一刻,地藏之语,或深深地激励着他吧?
   据目击者说,谭嗣同受刑之际,死状极惨。刽子手一连三刀,都未将他头颅砍下。监斩见状大惊,遂命将他按倒在地,又连补数刀。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多么伟大的精神,多么崇高的境界。这一年,他才三十三岁。
   谭嗣同的死,超越了世间的任何功利,是最纯粹的死。
   他只是希望,要以自己的性命证明,他绝非是一个空想主义者,绝非是一个空谈家。他是抱有拯救民族的愿望,抱有拯救国家的愿望而赴死的。因为他的死,近世积弱的中国,方不致一无希望;因为他的死,方有更多后继者为他祈祷。
   高谈理想并不难,而行之者难。知行合一,谈何容易?
   在青岛,在康有为晚年的旧居“天游园”。那是一座倚山望海的小楼,原为德国总督副官的宅第。康有为自流亡而始,可以说他的大半生,都未离享乐,钟鸣鼎食,妻妾成群……
   我在此久久站立,内心却翻江倒海。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康有为?是他吗,是那个“公车上书”振臂一呼的康有为吗?是那个写《大同书》高谈理想国的康有为吗?
   我忽然有一古怪的念头:康有为在享乐之时,是否还记得起谭嗣同的死?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书联写的悲壮,悲叹,而又警世,可谓醍醐灌顶。我不知道此时的康有为,内心可有愧色?
   而以激烈的《仁学》骇世、并大声疾呼的谭嗣同,却真的是杀身成仁了。他做到了知行合一,他的的确确达到了臻于极致。
   我在想,敢以生命而践行理想,是多么高尚啊其气节之高,堪比古代的司马迁。即便是我们的敌手,也对谭嗣同肃然起敬。他殉难之后,他的遗诗《狱中绝笔》,在日本被谱为乐歌。
   他的死,如平地一声炸雷,令麻木的中国人,猛然震醒。是的,是该醒来了。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的,史坚如、吴樾、徐锡麟、秋瑾、林觉民……那些为救国而舍命的义士们,都曾为谭嗣同的悲壮而深深感动吧?
   先烈的血,一百年流淌不止。若非他们的流血,屈辱的中国,何能有今日?
   当年的菜市口,如今一片繁华,高楼林立,车流如织。谭嗣同的影子,可否在期间闪烁?
   但长长的菜市口大街,却怎么也看不到谭嗣同的雕像。
   当年的行刑之地,已成为宵夜吃喝之地。一到傍晚,人行道上便铺满了餐桌,烧烤、麻辣烫,热气腾腾,菜水横流……
   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北半截胡同41号,一座蜷缩在高楼旁的旧院,灰色瓦檐,外墙刚被刷成白色。一棵苍老的古槐,从院中伸出。这座老宅,就是当年谭嗣同最后的寓所---浏阳会馆。
   只是,这一在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史迹,今已残败不堪。
   “视尔梦梦,天胡此醉;于时处处,人亦有言。”谭嗣同当年自书的门联,已不复可见。
   麻木,冷漠,油滑,无崇高感,无敬仰心。一百年过去了,国民性依然如故。那些举着相机拍个不停的老外,目睹此状,是否有鄙夷的感觉?
   无论如何,谭嗣同都是伟大的。他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共 35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每读起这首让人荡气回肠的诗句,不得不为英雄义士谭嗣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染。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这篇文章围绕谭嗣同在戊戌八月九日遭捕之前写于寓所的五封遗书进行阐述和剖析,再次追忆先烈那份才气。那份伟大的献身,深深表达了作者对谭嗣同先烈的无限景仰。谭嗣同的死超越了世间的任何功利,是最纯粹的死。他的死,如平地一声炸雷,令麻木的中国人,猛然震醒。谭嗣同是伟大的,即使到了今天,他那种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逻辑清晰,分析准确到位,传递了正能量的爱国精神。欣赏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10-03 13:29:21
  是的“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但愿这种精神能代代相传,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10-03 13:30:06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祝文笔丰硕创作愉快,期待更多优秀作品。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何叶        2018-10-03 16:20:27
  问好作者。祝节日愉快!
何叶
4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18-10-04 23:51:17
  半夜醒来,读到先生的文章,震灵憾魂之灵魂悲泣。收藏了,这种文字要慢慢读,才能聚坟成雷,醒人心魂。问好先生,秋吉秋祥!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