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小草对大树的缅怀(散文) ——谨以此文纪念张浚生教授
适逢2018年9月,正是我国传统农历节日中秋之月,全国上下千万家庭都在盼望着全家团聚,想必张教授的亲友及曾受惠于他的学子们,念及张教授,也会跟我一样怅然出一片思念的情愫吧!
初次听到“张浚生”这个名字,是在2004年高考之前。班主任满面春风地在班上宣布他所了解到的“绝对可靠消息”:凡是向往浙江大学又担心家庭条件所限的贫困考生有望啦,浙大党委书记张浚生,预计于今年发起成立“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专门为浙大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帮助,贫困生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填报志愿啦!教室里一阵骚动,同学们窃窃私语的相互打听着“张浚生”其人其事,几个学习拔尖的贫困生高兴得绯红了脸颊,眼睛里充满了幸福的希冀。虽然后来因种种缘由我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但从这一天起,“张浚生”这个名字就以关爱贫困学子的好人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日子一天天从掌中溜走,才觉得时间过的好快。因为学业的关系,与张浚生教授,并未得以谋面,源于与浙大的擦肩而过,心中结下了这种惜缘。大学期间,相识一名在浙大就读的朋友,偶尔谈起张浚生教授,言谈话语间是满满的敬仰,那时张教授已经从浙大党委书记职位退休,时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任。友人说先生与同学们畅谈“青年学子的人生理想与责任担当”时提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复兴相结合,同时将崇高理想投射于生活实际”的期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先生于友人的印象,是一位慈爱的长者和智者,对于毛头学生们,始终包容谦逊;他的爱国精神,对学子们的爱护和谆谆教诲,对中国的未来,对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从友人关于先生的言谈中,从网上些许的资料讯息中,我知道了张浚生教授特殊的人生经历弥足珍贵,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和浙江大学四校合并,这两件都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令人瞩目的大事。于张浚生教授,我看到了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我看到了一个中国人,一条挺直的中国的脊梁!从而也萌发了有机会一定去浙大一睹先生尊荣,面聆先生哪怕一句教诲的心愿。
我常常自诩为一株小草,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努力汲取知识营养,对于人生的大方向,对于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有时也感到彷徨迷茫。张浚生教授于我,就是一棵参天的大树,每每读及先生的人生阅历,仿佛有个声音在说,你不看那滚滚流云,却妄想逃之夭夭;你不见那骄阳似火,却妄想躲进阴凉逍遥;你是一株小草,但不能像杂草一样虚度时光,即使是一株草,也要发出草的清香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这一刻,我被迷雾囚禁的灵魂渐渐苏醒,迷离的眼睛好像看见了朝阳,我抬头,原来,世界可以这样美好。现在,我可以庆幸我找回了自己,在人来人往的路上,守着内心的宁静,为祖国,为亲人,求实进取,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发一点热,散一点光。
也许,先生活着时我们并没怎么在意,一旦离去,噩耗传来,感觉竟是如此的空虚。忆起画片上先生的一个个音容笑貌,想起友人说起先生的点点滴滴,我与先生从未谋面,却又似相识已久从未分离。才发现,在先生的有生之年曾经聆听先生的故事,原来,我是多么的幸福。只是,此时懂得,人已故去。那些曾经给予我的启迪,每每想起,竟成了内心深处一种难以抚平的痛楚。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会忘记一些东西,但是,在我余下的人生里,您所留给我们大家的那种精神,永远都不会忘记。
在这万家盼团圆的特殊日子里,我缅怀过往的岁月,怀念逝去的青春年华,更欣赏您把一生献给祖国和教育事业的坚定与洒脱!月缺月圆,花开花落的季节里,我带着敬仰寻访您遗留的足迹,千里,万里,终是再也寻不见您的身影了。真的不忍心失去您,谋面与否已经不再重要,您伟岸高大的形象将永远刻在我的脑海,永远烙在我的心里,一直指引我向前,永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