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父亲与共和国同岁(外二篇)

精品 【浪花】父亲与共和国同岁(外二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0806.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45发表时间:2018-10-07 10:35:25


   一、父亲与共和国同岁
  
   六十九岁的父亲,今生最大的心愿是去首都天安门走一走。
   父亲与共和国同岁,只读了四年书就被贫穷拉回了这片土地上。拿起祖父磨好的镰刀,砍山斧,锄板上山下田,成了北方大地上的一个好庄稼把式。
   父亲丈量土地,从不用皮尺,他站在地头一只眼眯起来,瞄准垄沟,再大步量一个来回,便清楚土地的面积。
   池塘插秧,当劳力们拉着麻绳笔直行距时,父亲赤裸着一身疙瘩肉,秧苗绿影婆娑,在他的手指间翻飞如燕,一排排秧苗在父亲健步如飞的弓腰播插中,诗意成章。
   那时候乡亲们吃水都在村口的一眼老井里,很多人摇着辘轳汲水。父亲肩上横一条枣木扁担,水桶梁上系一粗麻绳,铁桶朝井底一扣,再一抖胳臂,满满一桶水提到平地。
   总有人挑水洒一路,父亲担着水,唱着拉网小调,不见喷溅一滴水。脚步稳健,腰杆苞米棵似的笔直。
   十九岁,父亲推着大队书记借给他的一辆海燕自行车,娶回本村的林家二姑娘,心灵手巧的林姑娘望着家徒四壁的婆家,只是叹了口气,结婚当天就踩着纺车,纺出一梭梭茧线,融入了父亲的日常。
   父亲不久就被社员推举做了队长,一把铁哨从早到晚含在嘴上,指挥人们集体劳动,开山劈田种一年三季的谷物,我是枕着父亲的铁哨声度过了年少时光。
   父亲常常在彩霞盈窗时,捏着一块黄面饼子一根大葱,边吹铁哨,边狼吞虎咽消灭掉早饭。他在大街上一站,各家的劳力们扛着家什,溪水般涌到集合点,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梯田山场奔去。
   读书后,父亲一再叮嘱,穷人的孩子不仅早当家,还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去,见见首都北京是什么样?
   五年级时,语文课本有一篇关于首都的描写,父亲从生产队回来后,听到我在津津有味地朗诵那篇课文,他居然悄悄伫立在身后,陷入无限的沉思之中。
   我发现父亲的眼角挂着泪痕,喃喃自语地说,“人不读书就是瞎子啊!唉!”
   祖父在世时一直内疚没有供父亲把书读下去,父亲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祖父也很多次告诫父亲,砸锅卖铁也让孩子们读书。
   我比弟弟大三岁,因为一场大病差点带走我的小命,所以读书晚,弟弟读一年,我读二年。
   父亲步了祖父的后尘,在我高考那年,让我做出选择。姐弟二人,只能有一个去读书了。父亲难以取舍,唯有交付于我来定夺,我是长女,结果不言而喻。
   这些年,父亲自责,未曾供我读大学。我的文章上报,电视里播报我个人文学经历时,父亲独自斟一杯散白酒,呷一口,落一行泪。他心心念念地是:如果闺女读了大学,怎么会嫁在山沟沟里?早就是坐办公室聊天读报喝闲茶的国家人。
   我安慰过父亲,现在我已经住在城市,虽然是一线女工,可这些底层人生的历练,给了我写作的素材,我是一个精神上的富翁,无论我做什么职业,父亲教会了我懂得感恩。
   每年国庆节那天,不管怎么忙,父亲一大早叫母亲找出箱底放着的一套蓝色中山装,那是他结婚时穿的衣服,素日舍不得穿,只在国庆节这天穿上,正襟危坐在家里长条板凳上,打开电视机收看阅兵仪式。
   凝视着天安门前雄伟壮观的三军仪仗队,父亲一次次饱含激动的泪水,国强民富,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最重要。父亲就这样,用手中的农具收割了一茬又一茬秋天,也从黑白电视机看到彩电直至家庭影院,由当年俊眉朗目的青壮年活成了华发苍苍的老人。
   好在弟弟圆了两代人的大学梦,国庆节快到了,父亲提前对我们打小报告,节日那天都回老家,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庆祝共和国生日。
   姐弟俩在一座城市居住,平时走动一下,商量好了,今年年末开车带着父母去首都天安门看看,尽孝该趁早,不要留下遗憾。
  
   二、农村女人的诗和远方
  
   我在农村生活了将近四十载,这些年,重复的耕耘,上孝敬公婆,下相夫教子的生活环境,让我在春华秋实的过程中,并没有收获到我想要的惊艳人生。
   每天顶着一头草屑,浑身泥尘的邋遢样,虽然和村庄的女人融为一体,但是,我青葱时代的诗与远方不想被琐碎平庸的岁月淹没。
   于是,我捡起了高中时代的嗜好,写小说写散文,我要将枯燥的日子活成素笺上一篇篇有生命,活力四射的文字。我让大地和果园,蚂蚁同树木绿了我的世界。
   于是,田野地坝,山涧溪流旁,甚至我弯着腰插秧的一瞬间,只要灵感在我眉眼中葱茏,我拿起兜里揣着的纸笔,耕耘我的精神沃土。
   为了充实自己,忙完家务,我骑着自行车去十里地之外的镇子,那家图书馆借阅书籍,月色清凉的夜晚,枕着一窗的蛙声,读书。
   九七年,我开始了朝本市的杂志投稿,很快有了发表的收获。此后,陆续有豆腐块在国内一些报纸刊物登载。
   我用心灵笔耕着人生,守着一方水土,花谢花开。女人就该很优雅的行走尘世间,尽管有太多不解和纷扰的目光。苍天厚土,穿过这一丛世俗的荆棘之后,即使遍体鳞伤,而仰着头我发现白云悠悠,苍穹无限。
   我是自己的主人,钟离禾锄,纵然世事无常,我也有理由独立山水之间,修剪前行路上的繁杂,给心灵安放一个家。
   我是那种一边微笑着流泪,一边赶路的女子。
   诗和远方始终是我文字里的春暖花开,经过和爱人的不懈努力,2014年秋天,我们拿到了在滨海城的楼房钥匙。
   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对一个年届不惑的中年女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高难度。我像一个跳水运动员一样,不断的接受各应聘单位的面试,淘汰,然后周而复始。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我先后在房地产商家做了两年保姆,这期间,我依旧笔耕不辍,完成了三十二万字的《女工》长篇底稿。
   来城市的四年里,我做过锅炉饼店铺的打杂,在一家彩票站打字开票,在酒楼做洗碗工;给人代写自传,保险公司业务经理,现在,我和三个姐妹合伙干家政,积累一定经验人脉后,我准备自己开一家实体店。
   我选择了诗和远方,在繁华都市,信息发达的领域,纸和笔被搁浅,素材有了,就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机,记录方寸之间昙花一现的灵性,我愿每一个独立行走的脚步,都开出格桑花般的风景。
   去年七月到如今,我在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发表了四百多篇作品,这些豆腐块就是我人格的光芒,希望我思想的种子,落笔天涯。
   我曾有一位好友玲兰,跟我诉说了她的故事。
   铃兰出身农村,由于家境拮据,没有条件好好读书,早早便步入婚姻,嫁作人妻。她的婚后生活,就和大多女人一样洗衣做饭、相夫教子,全部心思投入家庭。
   但铃兰又和其他妇女不一样,她学历不高,很喜欢看书,向往书中的世界,春潮带雨,野渡横舟,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美景无限,她想去看看。
   把家庭和孩子妥善安排之后,铃兰离开了家乡,去了深圳打拼。我问她为什么突然做了这么大胆的决定,她平静的说:
   结婚后,我一直尽本分做好媳妇,好母亲,全心全意经营家庭。女儿读高中那年,丈夫外遇,为了孩子,她没有离婚,想到这辈子都要呆在农村,在斤斤计较的市井生活中度过余生,就感到很绝望,就觉得迷茫。
   我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却从来不是我自己,我迷失了方向,现在渐渐发现,我想找回自己。
   产生这样的念头后,铃兰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追寻诗和远方。
   她渴望过上与从前不一样的人生:能在与人沟通中,给对方带来如沐春风的温暖;在特别的日子里,为家里增添一抹鲜花和精致的晚餐;在遇到困境的时候,用出色的能力和智慧解决问题。
   现在,铃兰在南方开了一家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收入颇丰,在那里买了楼房和私家车,丈夫也回归了家庭,并去她公司帮忙,一起经营公司。
   人无法选择生存的土壤,却可以像小草一样,只要心有梦想,牵着诗和远方,用独立的人格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照样会活出靓丽的芳华。
  
   三、老家的土灶
  
   老家的土灶很简单,用土坯垒成的,上面抹一层水泥压实,大铁锅都是父亲徒步从七里外的乡供销社买好扣在头上,顶回来的。土灶左下方泊着风匣,旁边立着一口盛水的泥瓦缸,缸上趴着一只铁舀子。土灶右侧堆积着斧子剁好的苞米秸秆,细细的刺槐枝儿。
   灶台是故乡的一种语言,每天第一个醒来,袅袅的炊烟点缀着村庄时,我们枕着小煎鱼和苞米粥的饭菜香不肯起床。炕的温度刚刚好,母亲自菜园子里摘几枚顶花黄瓜,插板子插好拌了大豆酱,那清醇的黄瓜味一波一波溜进房间。
   必须起来上学了,在灶台对面钉着一枝三角架的木头,铜盆搁在上面,我们每天都在这里洗脸洗手。
   吃了早饭,隔三差五的,母亲在锅里取出两个红皮鸡蛋,让我们揣着课间歇息时吃,灶台简易,日子也朴实如院里的向日葵。只是,母亲围着土灶忙忙碌碌的身影却是世间最暖色的风景。
   土灶上的光阴细细碎碎,没有奢华。吃的粗包谷和青菜,均是自家土地的果实。记忆中,母亲腋窝夹着一绺墨绿晃进厨房的一幕,依旧映日桃花似的活在灵魂里。
   灶膛的火苗哔哔啵啵,婴儿的小嘴样的舔着锅灶,铁锅里咕嘟咕嘟冒出喷喷香的饭菜味儿,母亲看我一眼,“去洗洗手,马上开饭。”
   不用问就知道母亲做了泥鳅鱼老豆腐,父亲赶早拎着网去河套下网捞的,秋天的泥鳅鱼厚实,一网下去也套个二三斤,不过,僧多粥少,早去的父亲运气好,捞个盆满钵满,喜气洋洋回来,对蹲在土灶生火的母亲说,“丫头小子今儿周末放假,炖了吧。”
   不黏在炕上了,鱼香老豆腐把我们掀起来,下地,洗了脸。两棵小冬青树,栽在土灶前,眼珠子一眨不眨盯着木头锅盖袅着白色的烟雾,手里端着大海碗捏着筷子,就等母亲开锅,狠狠地造一顿。
   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上不得台面,母亲就把我们安排在土灶前吃饭,平素吃不到的咸鸭蛋,腊肉丁,这会子站在土灶前,抡圆了胳膊可劲吃,连盘子里的汤汁也不剩。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母亲和土灶是岁月里的一道景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土灶端出来的粗茶淡饭喂养了一代代人,也喂养了乡村。
   从呱呱坠地后土灶里盛出的第一碗红糖水,到蹒跚学步,读书考学成家,土灶与母亲陪着儿女山一程,水一程。住在宽敞舒适的楼房,没有了土灶相依相偎的日子,生命里仿佛少了什么?细细咂磨,才发现是少了盘根错节在心底的乡音乡情。
   于是,很多个节假日,乘车返归老家,守着日渐老去的父母,亲自下厨,在土灶上,烹饪一桌田园饭菜,一家人围坐在大炕,一筷子一筷子的咀嚼旧时光。
   老家的土灶,不仅仅是母亲的岁月,更是烙印在每个人胸膛上的文字,只要轻轻吟读,便泪流两行。
  

共 41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父亲与共和国同岁:情怀感人,把上一代人的辛酸苦辣,不屈命运,坚忍向上的性格落笔于字里行间,也见证了祖国母亲的成长。与我们而言,孝,心必存,身必行,感恩父母,祝福祖国,为自己写一个无憾的人生。二、农村女人的诗和远方:读这篇文感受颇多,同为农民,也一样有着诗与远方的梦想,我深深体会作者生活的环境,以及文字路上的坎坷。因为生活在底层社会,写出的文章更质朴,更真实,更接地气。三、老家的土灶:最能体现乡情温暖的莫过于老家的炊烟和土灶。那里有太多的回忆和温馨,几十年如一日围着灶台转的母亲,已然苍老,不会写字的他们却用一碗碗热粥喂养我们如今的精神世界。想说共和国的同龄人,你们辛苦了,愿你们幸福安康,都有天伦之乐可享。三篇文暖心,朴实,亲切,共鸣。感谢赐稿,欣赏学习。祝秋安。【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008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18-10-08 18:00:13
  祝贺红叶姐征文获得精品。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