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家乡的海上日出(散文)
十一回家,去海边看了回日出。
头天晚上,哥问我:“明早我和红印看日出,你去吗?”犹豫片刻,还是决定与他俩同去。
北方的秋天,早晨凉凉的。母亲听见我们三个起来,递给我一件加绒的外衣,哥穿上父亲的厚外套,先生已经穿好衣服出去启动车子。外面天还没有亮,道路仅依稀可见。我和哥上了车,正准备出发,母亲从后面追了过来,又递给我一件马夹,叮嘱我穿在里面。我们见她只穿着睡衣,赶忙让她回去。
车子开得很慢,车窗的玻璃外面凝结着浓浓的夜露。先生打开一部分车窗,只见路上已有来往的车辆。无论在哪里,我们总会见到一些比自己勤劳的人。他们的生活质量未必很好,但都在努力生存,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前面路口左转。”哥指挥着。哥回家的次数比我们要多,熟悉家乡的道路。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很大,道路宽广,两旁高楼林立,机场路与滨海路连接到了一起。记得儿时这里原是一片沙海,沙场与海岸间隔不远,海边是天然的晒盐池。夏日的假期,我与同龄的小伙伴曾无数次经过这里,赤着脚去海边……
“你嫂子没回家,她如果回来肯定也愿意看日出。”哥的话打断了我的回忆。是啊,嫂子是最有童心的。夫妻之间,最难得的是志趣相投。像这样彼此心里时刻装着对方的婚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看日出不会是嫂子交给哥的任务吧?”先生打趣道。“呵呵,不是不是。”哥否认着。
“前面就是红海滩了。”哥说。红海滩,是家乡近几年的一道新风景。儿时的晒盐池如今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移栽的碱蓬草。据父亲讲,当时移栽过来的面积很大,然而存活下来的还不到五分之一。尽管如此,竟也吸引了许多远近的游客,其中也包括像我这样不常回来的异地家乡人。
先生泊了车,我把马夹穿在外衣里面,不禁又想起母亲。每每想到母亲,总是心疼多一些。
外面天已经亮了,太阳虽没有出来,却见一轮弯月悬挂在明净的上空,淡淡的月光总会让人觉得平静、从容。晨风透着清爽的凉气,深呼吸愈加沁人心脾。我跟在哥和先生后面,走在木桥上,鞋子触及横木的声响打破了大自然的宁静。桥很长,虽是新建的,却是仿古的风格,仿佛同岸边的礁石一样,见惯了大海的潮涨潮落。桥下面就是红海滩,大面积的红色不多。前方不远处有二三个与我们同样来看日出的行人。
我们继续前行,登木梯来到海滩的眺望台上。这里是整个海边的最高处,已有十余人正手扶栏杆,目视东方。潮水还没有上涨,前方的海滩一览无余,远处海面上可见星星点点的船只。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立时会感到自然的广大与自身的渺小。水天相接处是一条明显的红霞。距我们百度查到的日出时间还有十几分钟,哥提议我们去下面一层,那里位置向东一些,前面有一带浅水。
“最高的位置未必是最好的。”我心里赞同哥的提议。果然,来到下面一层,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那一带浅水虽不够壮观但至少让你真实地感到是身在海上。一只不知名字的水鸟,旁若无人地在水面上缓慢移动。再向远望,那道红霞离我们仿佛又近了一些。红霞的中间,有一处比两旁更红的区域。我知道,太阳就要从那里出来了。
凝视着海天衔接处,只见太阳从红霞最红的地方钻了出来,一点一点地,可爱而喜人,温暖却不耀眼。那红色的眉毛逐渐变成红镰,仍在继续变大、变圆。“冉冉升起”,确是如此。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就永远不会知道“冉冉”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过程。太阳的升起如同新生命的诞生一样,努力而顽强,令人心生敬畏。又是那样的神奇而美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亲近它。
不一会儿,太阳就整个蹦了出来。两团红色,天边与海面,同样火红。注视得久了,再看向别处,眼前有一段阴影。哥遗憾没有把单反带回来,又遗憾手机没有充电,但最大的遗憾,我想是嫂子没能同来吧?
近处的天空不时有海鸥飞过,看上去是那样的悠闲。这里是它们的世界,人类只是偶尔的造访者。
归家的路上,哥讲他小时候看过一次日出,儿童节学校组织的,还说母亲给他煮了两枚鸡蛋。哥问我小时看过吗?尽管从小生活在海边,以前我却从未看过海上的日出。小的时候,学校组织的我没有赶上。父母虽很宠爱我们,却很少陪我们一同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而长大后的我们,总是对远处没有见过的风景心生向往,却忽视了近处触手可得的美丽。此次回家,能与哥和先生一起看家乡的海上日出真是意外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