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秋游白河乌曼寺(散文·家园)
九月重阳,又称季秋,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漫山遍野红叶熟透,又知银杏树叶颜色正好,特别是位于白河乌曼寺的千年银杏,树冠如云,金黄靓丽,虽然距离不远,但从来没有观赏过。于是,在好友的邀请下奔乌曼寺而去。
许久以前就从长辈口中知道白河的乌曼寺,始建于唐朝某年。但这座千年古寺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成了简单直白的“五马寺”。以至于后来在这里建的国营农场也堂而皇之的叫做“五马寺林场”,而世代生息在这里的人身份证上写的是:“河南省嵩县白河镇五马寺林场”。那种口口相传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变得含混不清。好在很久就毁于战火,或者香火败落而不存在的乌曼寺还留下了一处遗存,乌曼寺砖塔!
这座砖塔在长辈的描述后萦绕心中很多年,久久不能释怀,希望有一天能够亲眼看到它,从它历尽劫波的千年风雨中去探寻那深山古刹的历史轨迹。
乌曼寺坐落在白云山脚南麓,是白河的发源地,白河汇入汉江进入长江,是浩瀚长江的一条支流。而乌曼寺的山北则是黄河流域了,稍远一点的龙池曼,小溪汇大溪成了汝河之源,是谓淮河流域,一个白云山系竟然是中国三大河流域的源头。不禁让人敬佩最初到白云山下结芦修行的高僧了,一个寺庙的兴起最初修行的僧人功不可没,只有最初的高僧名声鹊起,成了远近闻名神仙,那么求仙问神的香客就会风闻而至,虔诚的他们认为求仙之路越遥远,越难行偏僻,才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而高峻奇秀的白云山凡人是不可攀登的,那山上的神仙也是不可接触的,这也正印证了“山高必有神灵”的说法。虔诚的香客们经过长途跋涉,艰辛的旅行,看到白云山下的乌曼寺,岂不坚信神仙就在此处吗?倾尽全部资产做为香资也在所不惜。
如今乌曼寺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当年乌曼寺的周围生长了很多银杏树,历经岁月沧桑还保留了十几棵千年老树,树龄最大的距今2355年。
2355年前正是秦始皇二十九年。
遥想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合,横扫八荒,是何等的英雄豪迈!于是踌躇满志的他希望天下万世一表,一切从他开始,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两个字,组成最高统治者的新名词“皇帝”,而自己叫做“始皇帝”。
就在“始皇帝”二十九年时,在白云山下,一个不起眼的小溪旁长出了一棵银杏树,没有历史记载是那个名人手植,也不知是如何遗落在此处的银杏果生根发芽而成,总之它在此默默无闻的生长,成熟。八年后当银杏树已经长成亭亭玉立般少女时,秦始皇死在巡游四方的路上,沙丘成了他的归宿。虽然他做了中外古今的第一位皇帝,天下之大尽属王土,但自然规律无可抗拒,他遍寻灵丹妙药以求长生不老,派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求见仙人,但一切都于事无补,带着满满的遗憾归天而去。
秦始皇并没有如愿以偿的荫及子孙万代,大秦朝因为好大喜功横征暴敛而二世即亡。而由始皇帝创造的“皇帝”,却延续了二千多年,虽然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纷纷扰扰皇帝轮流而做,但白云山下的这棵银杏树依然郁郁葱葱繁茂的生长着,渐渐的一颗颗遗落的银杏果衍生出许多银杏树来,在白云山脚下成了一片蔚为壮观银杏林。银杏树在默默的记录着历史的变迁,而皇帝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白云悠悠,山峰奇秀,后来在银杏树下摆拍的人们都记住了它的年龄:2355年。
荒草阡陌中的银杏树,曾经记录着乌曼寺辉煌的过去,然而几度辉煌过后,是历史长河中死一般的沉寂,一方香火的衰败,或因战火,或因神灵它去。这座兴盛于唐朝的寺院,曾经有过一百多名和尚常驻,可见在偏僻径远的白云山下,白河源头是有神仙庇护的。
如今仍然屹立在一片竹林旁的乌曼寺砖塔虽然有些破埙,但古朴典雅的造型,精致的砖雕依然显示它的不凡,向后世到此瞻观它的人们诉说着当年乌曼寺的香火旺盛。我坐在砖塔旁的石头上,听着簌簌的风吹竹林声和小溪流淌的水声,脑海里显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云雾缭绕的白云山下,低沉舒缓的诵经声从乌曼寺传出,寺旁的小溪边一个小和尚正挑着木水桶从塔旁摇摆而过,他正努力的跨过一个个横摆在小溪中的大石,水桶中溅起的水打湿了他的粗布麻衣,险些掉入水中,寺旁高垭上站着一个大和尚在大声的催促着他。
虽然是个粗使的差役,但我想小和尚能够摆脱诵经的枯燥无味,而到大自然中活动筋骨,他并没有因大和尚的训斥而破坏好心情。
当思绪回归现实时,不禁长叹岁月无情,流水有声。面前的景象再也不见当年那香火旺盛的乌曼寺了,只有这座砖塔成了乌曼寺唯一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