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轻舞】村落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轻舞】村落记忆(散文)


作者:梦圆江山 布衣,30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87发表时间:2018-10-13 01:51:51


   还没走进老鸦村,我便已感受到了她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个号称河口区第一大自然行政村的村庄,为啥没有一个响亮的村名,而起了一个与乌鸦、喜鹊相关的名称,且一叫就是160多年?为啥盐碱化程度非常严重的河口区,单单就这里树木参天,庄稼成片,春来鸟语花香,秋到五谷丰登?
   陪同我一起围着村庄转悠的李爱国老弟,笑着向我讲起了其中的缘由。
   __题记
  
   一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自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徒骇河上游的大水滚滚而下,南窄北宽的河道被冲成老鸹(即乌鸦)嘴形,形成了老鸹嘴码头。每到夏秋时节,这里帆船林立,来往客商络绎不绝。随后,黄河摆尾,几经改道,使繁华一时的码头日渐萧条,风光尽失。1907年,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流水受阻,黄河再次改道。河水流经之处,冲刷出了一条大河道,老鸹嘴所处的位置即为原来的黄河故道。到了1925年,河道慢慢干枯,而此时老鸹嘴地域内的柳树、杨树、榆树、槐树等已陆续成材,环抱着整个村庄。如此优美的环境,吸引来了成群的乌鸦、喜鹊、麻雀等鸟类来此安家落户。当时,村东北角的码头上建有一座龙王庙,庙前的洼地中生长着一株茂盛的大柳树,柳树上常年栖息着一群喜鹊,整日朝着西南方向的民宅鸣叫。于是,庙里的住持找到村庄的创始人,建议他把村名改成老鸦村。
   积淀深厚的黄河泥沙,孕育成了肥沃的良田,一批批想通过垦荒种地以谋求生存的农民慕名而来。春风秋雨里,村庄不断扩大;潮起潮落间,一代代老鸦人励精图治。然桀骜的黄龙、倒灌的海水、连年的干旱、肆虐的蝗灾、彪悍的土匪、流行的霍乱却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土中求食的庄稼人,人们那渴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啊,就像波涛间渔船上的航灯一样一明一暗、一高一低地亮着。
   我惊诧于比我年龄还小的爱国老弟竟对这些陈年旧事一清二楚,他笑着对我说别忘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鸦人,更别忘了我还是《老鸦村志》的主编。
  
   二
   老鸦村是一个有着厚重抗战史的村庄,无论是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山东教育厅厅长何思源,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杨国夫,都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都曾在这块黄龙出没的故道里播撒过革命的火种。
   1938年,对普普通通的老鸦村村民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而1938年至1941年,对时任山东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来说,更是一个影响其一生的重要阶段。这时,手无一兵一卒的何思源,本该随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一同撤到有安全保障的鲁南大后方,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做出了一个令人诧异的重大决定:到没有任何正规驻军的鲁北去开辟抗战根据地,以图实现救国救民的大业。
   1938年10月16日,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日子,瑟瑟的秋风吹动着旷野里漫天的芦花和被秋霜染红的黄须菜,给人一种萧杀之气和不寒而栗的感觉。这天,国民党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及所属部队由古城(今沾化县沾城)东进,乘船渡过徒骇河,来到了由黄河泥沙淤积而成的老鸦村。期盼幸福生活的老鸦村村民听说来了打鬼子的队伍,纷纷走上街道列队欢迎。进驻不久,何思源便开始走访村民,体察民情,宣传国内国际形势,痛斥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号召民众团结抗战,抵御倭寇。当他知晓这一带经常有土匪打着抗日的旗号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强抢民物,抓夫抓丁,横征暴敛时,他便命令所属立即开展剿匪工作。剿匪结束后,他将那些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土匪就地处决,对那些民愤不大的土匪进行说服教育,并收编到所属部队参加抗战。
   当得知何思源在鲁北组织抗战后,日军第五师团决定消灭这支抗日的队伍。他们分数路出动,大举扫荡鲁北。没经过专门训练的各地保安部队哪是日军正规部队的对手,仅仅三、五的时间,鲁北几乎全部沦陷。此时的何思源依仗对地形的熟悉,带领少数武装与敌人展开了周旋,并伺机打击分散之敌。1939年5月29日,因何思源的手下清除日寇汉奸,日寇及伪军千余人气势汹汹地到老鸦村周边进行扫荡,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义和庄惨案。此次战斗,何思源的部队虽伤亡过半,但却为老鸦村行署机关的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在何思源《回忆我的一生》的手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年来,我带领这些游击队东奔西跑,转战鲁北平原,赖山东人民群众的保护,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这也是一条经验:你越是真心抗战,不怕牺牲,就越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也就越安全。反之,只图私利,脱离群众,就会孤立暴露,活动困难,安全也就失去保障。”
   作为一个文人,何思源能投笔从戎,深入敌后,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且多次处危境而不惧,临大节而不苟,其英勇侠义的气质和救民于水火的民族意识令人敬佩。只可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形成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在抗战极度困难的环境下,受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思想的蛊惑,何思源没能审时度势,毅然拒绝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北进共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要求。1941年10月2日,随着老鸦村及周边地区的解放,在此苦心经营了三年之久的何思源不得不撤离了老鸦村……
  
   三
   在老鸦村委大院里,我见到了一块写着“老鸦后方医院遗址”八个大字的石碑。凝望着石碑,听着爱国老弟的讲述,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那一幕幕情景。我想不到,在老鸦医院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竟奇迹般地治愈了2900多名伤员。
   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争中屡遭失败,侵华日军也在中国大地上做垂死的挣扎,疯狂地对垦区的八路军革命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式的扫荡。为了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垦区八大组医院的安全,八大组后方医院奉命北迁。
   在当时的条件下,医院搬家,困难重重。车辆少、东西多、路途远不说,漫漫荒洼里荒草没人,几乎无路可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能把200多名伤员安全地转移到北大洼,后又转移到老鸦村,靠的就是八路军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声威,靠的就是当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和鼎力帮助。
   老鸦村医院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院并开始工作的,为了缓解医院病房紧张的状况,热心的村民们把伤员接到自己家里吃住,把最热的炕和最好的食物让给伤员,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着那些受伤的战士,安慰着那些需要安抚的心灵。没药,村民们或冒着生命危险外出购买,或到荒洼里去采集草药熬成药汤;缺吃,村民们到河里、海里打鱼摸虾,想尽千方百计改善伤员们的生活。在村民们家里呆得时间长了,战士们也像亲人一样对待着老鸦村的村民,挑水、拾草、打扫院落,那样子、那神色俨然就是一家人。当战士们康复后继续奔赴抗日前线时,竟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含泪花声音颤抖地伏在房东老大爷的肩头轻声抽泣,有的竟直接给房东老大娘跪下,声音哽咽地叫一声娘。
   望着战士们离去的背影,村民们虽心有不舍,但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一路平安、早日凯旋。因为村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国才有家,国破家难安啊!
   在日寇频繁扫荡的日子里,飞机自空中疯狂地向下扫射,并投掷炸弹,为了掩护伤员,先后有17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年仅16岁的女战士,在一次日寇空袭时,她与三名男护士一起连续抬、背了17名伤员。在背一名重伤员转移时,罪恶的子弹击中了她的腹部,她就那样慢慢地倒了下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殷红的献血染红了脚下的泥土,染红了身边的芦苇,闻声赶来的乡亲和战士们目睹此情此景,无不失声痛哭。自此以后,哪怕是伤口恶化得再严重的伤员,也没有一个发脾气、没有一个埋怨医疗条件简陋的了。他们憋着一股劲,那就是尽快将伤养好,奔赴前线杀鬼子。
   1975年,时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常委的杨国夫司令员第一次视察老鸦村时,站在村西口那曾经掩埋过150多名战友的地方,禁不住感慨万千,热泪纵横……
   “老鸦后方医院遗址”八个大字,字字千钧,字字醒目,她不仅见证着一段英勇顽强的历史,铭刻着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传奇岁月,更时时震撼着、提醒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
   我和爱国老弟边走边谈,不知不觉间已是正午时分。
   此刻,暖暖的秋阳照在身上,令人舒爽异常。一家一户的四合院里,那晒在屋顶上、挂在树杈上的一片片焦黄的玉米粒和一个个硕大的棒槌子,以及摊晒在院子里的白花花的棉花、花生,黄橙橙的大豆、谷子,无不向我透露着一个个丰收的喜悦。徜徉在村内的柏油公路上,我不时地发现一辆辆私家小轿车停放在各自的大门口处;村内,路灯齐全,路两边的排水沟整齐划一,小卖部、诊所、修理部、幼儿园、学校等服务、教育设施应有尽有……看到这些,我不禁感叹改革开放四十年对这片红色的故土影响真是太大了!现在的老鸦村,早已成了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蓬勃兴起的现代特色农业的代名词,早已成了展示河口区乡村旅游资源当之无愧的新名片。
   再次回到村委大院时,村书记郑少海和村主任杨庆华以及几个年龄都已经七、八十岁的老人早已等候在那里。郑书记向我透露说,等老鸦村的经济条件允许了,他们准备在这里建一所老鸦历史博物馆,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红色的历史,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共建美好家园。听说我要写关于老鸦村的文章后,老人们又争先恐后地向我讲起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我知道,那是老鸦村的光荣,更是老鸦人的自豪;那是一个村落的记忆,更是支撑一个村庄巍然屹立的基石和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共 37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引经据典,详细介绍了老鸦村名的由来。随后又和编写《老鸦村志》、土生土长的老鸦村民爱国结伴畅游老鸦村。作者浓墨重彩的描述了老鸦村人在特殊年代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事迹,着重介绍了杨国夫、何思源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和艰苦卓绝的抗日英雄事迹,以及老鸦人为解放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许多仁人志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朴实的老鸦村民,用他们的纯朴和善良,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军民一家亲的感人事迹,令人动容。作者娓娓道来,让人感受着老鸦村历史的厚重,划时代的变迁。意喻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忘历史,珍惜当下,砥砺前行!【轻舞编辑:云飘碧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飘碧天        2018-10-13 02:26:23
  感谢老师对轻舞的大力支持,期待您的更多精彩纷呈!
云飘碧天
回复1 楼        文友:梦圆江山        2018-10-13 15:39:31
  谢谢编辑老师的精彩点评!周末愉快
2 楼        文友:一路走来好辛苦        2018-10-15 19:11:16
  有故事的文章,总这么有血有肉,读来有滋有味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