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那些年,你害怕吗?(散文)

精品 【流年】那些年,你害怕吗?(散文)


作者:蒋平 童生,81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62发表时间:2018-10-13 11:51:23


   “抗战那些年,你害怕不?”我问史先菊老人。
   “怕,怎么不怕!”老人回答,“怕,可也有决心,不退党。”
   这是我见到史先菊老人时最想问的,老人也实打实地回答了我。“怕!”可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老人一路从抗战走到今天呢?在那恐怖的岁月里很多人退党,又是什么力量鼓舞着她坚持了下来?
   在路上,向导孙老师已经给我们讲了史先菊老人的大致情况:
   史先菊,1924年生,丰州镇郝家垴村人。14岁入党,如今94岁高龄。娘家是附近的史家垴村,家中兄弟姐妹八人,父亲种着几亩薄田。后来嫁到郝家垴村,丈夫王成云也是共产党员,两人育有三子四女。她现在住在三儿子家。
   来到郝家垴村史先菊家,老人正在院子里洗衣服。看老人的身体,全不像九十多岁的人。
   “怎自己洗衣服了?”我们问老人。
   “衣服少,不想麻烦孩子们。”老人回答。这一答,我们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瞬间,对老人又是敬佩又是心疼。
   走进屋里,更让我们吃惊。大凡年岁大了的老人,居住的屋子往往会有一种独特的老人味,可史先菊老人的屋子里竟有一种淡淡的香味。屋子一尘不染,床铺干干净净,地上摆放的桌椅、箱子、火炉上没有一丝灰尘,旧衣箱擦拭的锃光瓦亮,地面上也没有脱落的头发和细碎的尘屑。这是一个爱干净的老人。
   在她的衣箱上摆放着一张相片,是《家乡之音》杂志社采访老人时拍的。老人把相片装在雅致的相框里。照片有点旧,可人物神采奕奕。老人床上摆放着《前进》杂志和《长治日报》、《武乡报》。
   在炕边坐定,一阵寒暄。我们说明了来意:您是怎样一路走过那艰苦的日子的,又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老人说,我不想说。
   是的,对于一个94岁的老人,在耄耋之年,让她回忆年少时那些惊心动魄甚至于惨烈的往事,是有点不忍。可我们又想把往事留住,趁老人还能讲清楚,趁记忆还未消退,让那些尘封的故事浮出水面。
   《武乡县志》载:1933年8月,武乡县地下党组织成立,下辖东(窑头)、中(段村)、西(北良候)三个支部。分别有赵向荣、李逸三、史怀璧负责。史怀璧,就是史先菊的邻居。在耳濡目染中,史先菊逐渐向党靠拢。虽然,她一开始仅仅是喜欢听一些革命道理,可在她小小的心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到了1934年3月,阎锡山划武乡为四大赤县之一。3月12日,省防共委员会密令武乡县府以宣传“赤化”等罪名逮捕李逸三、武光汤、武骏图,通缉高沐鸿、史怀璧。
   史先菊目睹了邻居史怀璧那张灰白色的脸,是在史怀璧脱险回来后。那年,史怀璧和他的党组成员正在故县村活动,不料走漏了消息,他们被包围了。搜捕的人来到了村庄,到处搜寻。家中,院外,每家每户,但凡能藏人的地方都一一搜索过了。史怀璧央求故县村的一个老妈妈把自己捆在一捆高粱秆里,整整三天三夜。惊恐,惊慌,饥饿,把一个年轻人很快折磨得不成人样了。等到从高粱秆里出来回到家,史怀璧的脸都发灰了,人也瘫软了。这一幕镌刻在史先菊的心上,一生难忘。从险境中脱离的史怀璧并未从此偃旗息鼓,而是继续党的地下工作,这也大大地触动了史先菊。为了过上好日子,她与地下党走得更近了。苦不怕,累不怕,天黑也不怕。地下党员在野外开会,她就去放哨。她把听到的革命道理也悄悄地传递给可靠的人。党的活动依旧在默默地进行着。史怀璧的叔叔担心侄儿的安危,可也阻止不了一心闹革命的侄儿。可是,在这个小地方,一有风吹草动又怎么会让人毫无察觉呢?旧政府的人再三“警告”史怀璧的叔叔管好自己的侄儿,可无论叔叔怎样劝说都无法动摇史怀璧的心。抓,旧政府的人是不会放过史怀璧的。为防止再次被抓,史怀璧的叔叔谎称史怀璧已死,买了棺材,给史怀璧办了一场葬礼,想以此打消旧政府抓人的念头。然而,衙门的人压根儿不相信。史先菊嘴里的衙门就是旧政府。
   “丫就不信!”史先菊说。
   是的,谁会相信?一个活生生的人说死就死了。最后,史怀璧的叔叔托人求情,才保住史怀璧。后来,史怀璧瞒着家人悄悄问史先菊的父亲借了二十块钱要出去闹革命,走了。这二十块钱,本来是史先菊置办嫁妆的,可父亲还是借出去了。二十块钱,可是个大数目啊!她多少年来,一直不能忘。
   史先菊老人说,兄弟姐妹八人,家里穷得活不了。就恨呐!觉得参加了(党组织)就解放了。虽然她也害怕,可她更想过上好日子。
   1938年4月1日,是史先菊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她入党了。“史凤祥、史怀德是入党介绍人。”史先菊老人说,“我符合八个标准了。”说到这里,老人神采飞扬。这个重要的日子,老人一生难忘。
   入党之后,史先菊更是遇到什么就做什么。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合着做甚就做甚”。只要是党组织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第二年,她结婚了,嫁在了离自己家不远的郝家垴村。幸运的是,爱人王成云也是地下党员。至此,两个人开始默默地为党工作。他们家在村子边上,窑洞边是一条深沟。两边山坡上树木密密匝匝,特别适合隐蔽和撤退。她的家成了党的交通站和联络点。铁英等人来了就住在家里。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比较贫穷,家里面常常多出几张嘴,婆婆很不高兴。可为着解放过上好日子,史先菊夫妇还是接纳了来家的同志们。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叫同志们委屈。
   日本人来了,郝家垴成了维持村,可党组织的活动在悄悄地继续着。史先菊还记得她属于五区,铁英是区长,李毓秀是副区长。她胆大心细,做着传递情报的工作。每逢东村赶集,她就假装去卖东西,把情报传给在东村的刘扑则,然后再给史海仙。
   “刘扑则,是区委。”史先菊说,“史海仙,嫁到了代照岭,是跟着她娘住在东村的。”
   史海仙和“洪部”的人熟络,因此,重要情报只要给了史海仙,必定会传递到战斗在敌人心脏的自己同志手里。因为郝家垴是维持村,一开始,敌人并没有注意到这里活动着地下党。
   可慢慢地敌人有所察觉。看守城门的人搜查得越来越紧了。她把情报梳到小蒜蒜(发髻)里,不行,人家要拆开头发。她又把情报缝在深里子的鞋里,躲过了搜查。尽管她想出来许多办法,可渐渐敌人还是发现了有人在传递情报。城门,再也难进去了。
   怎么办?
   想来想去,最后想到在城外一个窑洞完成情报交接。史先菊把这边情报送到窑洞走人,那边史海仙取了情报继续送进去。因为是东村人,搜身自然免了。
   1942年春夏间,铁英、李毓秀等人在沁县石科不幸被捕。当时他们正靠着麦秸垛休息,手里还拿着区上的文件,望着蓝天白云,正憧憬着打跑日本鬼子的好日子,没想到敌人突然摸到了他们身边。来不及躲避,也来不及藏文件,几个人被捕了。尽管武光汤是段村人,可证据确凿,一时也难以脱身。怎么办?被捕入狱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他们是否承受了沾水皮鞭、带刺钢鞭的抽打,或者也承受了夹手竹板、坐老虎凳以及灌辣椒水呢?外面的同志不得而知。时间久了,同志们难免受折磨和摧残,他们能受得了吗?党组织想传递些工具进去,好让他们想办法自救。传递什么样的工具?太大了无法送进去,太小了不起作用。思来想去,几个人想到了关押之处的墙,可以从墙上挖个洞,趁夜色逃走。几经斟酌,反复思量,都想到了找点趁手的东西。对,就送铁钉,藏在干馍里。
   “有多大一个干馍?”我们问。
   “这么大!”史先菊比划一下说。实际上是先烧好一个小一点的馍馍,然后把铁钉塞进去,在外面又裹了一层面,又烧了一下。烧好的干馍送给刘扑则,辗转送到了史海仙手里。史海仙把送来的干馍交给了在“洪部”里可以说上话的看门人,并嘱咐:一定送到自己的亲人手里。自己的亲人就是关押在里面的李毓秀。
   在里面的武光汤、李毓秀、铁英他们拿到“工具”,撬开牢房的根脚(房子的地基)上的石头,挖了洞,才得以脱身逃出来。“可受了制了。”史先菊感叹到,“没有史海仙可真送不进去呀。”
   之后,上司漆树坡的武照堂(音)被抓进去,也是史海仙从中周旋才脱身。那时武照堂的脚冻坏了,在史海仙的帮忙下,说是此人已死,并且臭不可闻,不如把他曼了(方言:扔了)。史向成把武照堂背了出来,过城门时说,快开城门,死人臭得闻不得。边说边捂住嘴,躲过了搜查,出城。郝家垴李占宝(音)用平车把武照堂接回去,在自己家住了十多天后,武照堂的脚好转了才走了。
   往事历历,史先菊老人年事已高。每一个回忆都让老人的心再一次难过。战火纷飞的岁月,朝不保夕的生活。恐怖,惊惧,让很多人的心不堪重负。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无论何时,谁不愿意求得一份安稳生活呢?这里离县城不远。想想不远处盘踞着日军,谁的内心不是战战兢兢?生活在继续,好日子还没有来。“怕,怎么不怕呀!”史先菊说。可为了早点解放,老人说,有决心,不退党。
   最难忘,武三三(大名武海余)。
   武三三,南庄村一个普通的民兵。一个被历史烟尘淹没了的名字,却让史先菊牢牢记在心里。“他才是真真正正为国家办事情的人。”史先菊说,“咱不该忘了他。”
   1943年冬至前夜,武三三奉命在武家庄放哨。当天,我们的队伍在高家庄,晚上要转移。这个夜晚注定不平静。可武三三不知道。
   站在岗哨的武三三心里喜滋滋的,妻子已经在家里做好了饺子馅儿,第二天就可以吃一顿饺子了。一年之中难得吃几次饺子,这回可是把珍藏的鸡蛋也拿出来了,还加了葱和白菜。妻子也得好好吃几个,过些时候,一坐月子,可不敢吃了。想到这里,武三三情不自禁地笑了。妻子怀的是小子还是女呢?要是小子多好,武家就有后了。他想起临出门时还告诉妻子要早点睡觉,双身子的人可不能太受累了。妻子也笑吟吟地回道:“哎呀!不就是去站一晚岗?又不是没站过,快走吧!别误了事。”武三三回头说:“等我回来啊!明天一起吃饺子。”他越想心里越高兴,站在寒风里竟也觉得身上暖和了。是的,心里暖和呀!
   猛一抬头,前面一队黑影。
   他不假思索地问到:“哪个部分的?”
   “哪个部分?”这分明是八路军的话嘛!暗影里走来的是日军呐!武三三哪里知道。等他反应过来,心里一惊,可一切已晚。他想到等着他回去吃饺子的妻子,想到未曾谋面的孩子,武三三心里难过极了。怎么就没有早点发现敌人呢?自己的部队就在不远处的高家庄啊。怎么办?怎么办?
   “说,八路在哪里?”“快说!”高高低低的呵斥声此起彼伏,回答敌人的只有沉默。
   在沉默里,敌人终于失去了耐心。
   剁手!
   挖眼!
   武三三凄厉的哭喊声在夜空里回荡,血殷红了脚下的土地。
   敌人一边折磨武三三,一边在村子里搜查。在村子里休息的区上的两个同志也被抓了。
   察觉到异样的福应(音)家父亲和王成云赶紧打了信号弹。正在桑叶沟行走即将到南亭的八路军看到空中的信号弹迅速调整行军计划,直奔石家岭方向去了。
   八路军战士得救了,武三三却牺牲了。他的妻子远嫁他乡,他未曾谋面的女儿也无缘回到家乡。
   武三三,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民兵。未载于史册,可这浩然之气却气贯长虹。在心里,我为他竖起一座碑:英雄无悔!
   英雄已逝,死者已矣!我看见史先菊老人眼里的泪水在蔓延。老人的手抖抖索索,手中的拐杖也随着抖动起来。让老人回忆往事,有点残忍。可我们又多想打捞一下历史的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年代,记住那些为了解放而牺牲的人,那些默默奉献却不曾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以及明知前方有艰险而继续走下去的人。多少年之后的今天,在回忆里,老人的眼里依旧流露出对往昔的恐惧,心痛。而让老人家能不忘初心,继续走下去,该有多大的勇气啊!
   老人一次次说到,我不想说了,可又一次次提起往事。
   她想起爱人王成云和同志们一起拉桥板,剁路(破坏道路),响炮的艰苦卓绝。
   想起当年村子里七名八路军战士被包围枪杀,子弹落在土里如炒豆子般爆响时的恐惧,想起他们死后席子裹身埋在一处,无法被家人认领的凄凉。
   想起攻打段村时,在她家住着的绘图员因为无法绘制王家垴炮台而着急,李玉如就提上北瓜豆角进了城,夜里到上城找到陈孩家大爷永贵绘制好图又送出来,绘图员才有了完整地图时的欣慰。
   想起在攻打段村时,自己和妇女们一起攒了麦子磨好面送到前线。妇女们还烧好饼,熬好米汤,一路抬着从富庄到阳城再到段村时是如何胆战心惊。
   想起战斗打响时,她们一起帮着抬伤员,给伤员喂米汤时的难过。
   想起搭了梯子攻打城门久攻不下的艰苦。
   想起王家垴炮台在夜里攻下可枪声却响到第二天中午,最后抓住了藏在炮台里一个负隅顽抗的日本人的兴奋。
   想起在白色恐怖中,村子里三男一女在惊恐中退了党,而自己坚持下去的不易。
   想起土改时做动员,扭转人们思想的不易……无论多苦多累多难,史先菊坚持了下来,只为着早点解放。
   太多,太多的回忆……
   血雨腥风,艰难困苦,史先菊老人都挺过来了。
   如今史先菊老人94岁高龄,可她始终不忘自己是个党员。
   感谢上苍,让史先菊老人身体康健。让我们在抗战胜利这么多年有幸遇到老人,聆听老人的教诲。
   感谢上苍,让老人耳聪目明,我们得以了解那个年代曾经为党为国家默默奉献的史海仙、武三三。在我们的家乡,如史海仙、武三三一样默默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名字尘封在历史里,渐渐被人遗忘。我多么希望可以走进历史,寻找那些为家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人。
   我们要走了,老人送我们到门口。一句句叮咛嘱托,一遍遍说起史海仙、武三三,总觉得他们贡献大,而完全忘了自己,其实,老人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八十年党龄,一生风雨,可老人时刻记着,自己是个党员,凡事要走在人前头,却从不想自己该得到什么。
   “共产党解放了咱,群众生活改善了,不是以前的旧时光了。”老人又一次说到。
   过上好日子,是史先菊老人的初心。如今,日子好了,老人始终记着,是共产党解放了咱。
  

共 551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走近史先菊老人,就走近了历史,她是千千万万不屈抗争的百姓的缩影。老人家14岁入党,在漫长的斗争岁月里,她目睹了战友的牺牲,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在艰苦卓绝的险恶环境里,舍生忘死地从事地下工作,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她的讲述中,我们认识了史怀璧、史海仙、李毓秀、武照堂、武三三……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又都是英雄。史怀璧藏在高粱杆里,躲过敌人的搜查,脱险后继续闹革命;史海仙胆大心细,想尽一切办法传递情报,置生死与度外;被捕的铁英李毓秀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借助史海仙送进来的铁钉,成功逃脱;放哨的武三三被敌人抓获,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踪,受尽百般折磨,宁死不吐露一个字;还有被包围的战士,焦急的绘图员,救死扶伤的妇女们……这是一组抗日群像,每个人都那么普通,却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洪流,涌流进历史的册页中。史先菊老人是他们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的代言者,将这段历史讲述出来,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和记住,是为了传承。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史先菊们害怕过,却没有退却过,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共产党会给百姓带来好日子。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将来。这篇纪实散文,用质朴无华的语言,为我们还原了一段历史,珍贵而富有意义,流年欣赏并推荐共读!【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014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8-10-13 11:52:51
  感谢老师分享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
闲云落雪
回复1 楼        文友:蒋平        2018-10-13 13:54:16
  谢谢老师精心编辑,感谢老师的推荐。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10-14 19:03:22
  1、一段珍贵的难以忘怀的革命斗争历史。
   2、共产党的初心,就是给老百姓带来好日子。
   3、朴实的语言,感人的故事。
   4、采访辛苦!向史先菊老人问好致敬!【赞】
回复2 楼        文友:蒋平        2018-10-14 20:28:07
  感谢您的阅读,感谢支持,您的鼓励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