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论散文诗(随笔)
散文诗,是一种新型的文字载体。文学写作的新生事物。有人说“赋”属于古代的散文诗,这话笔者不敢苟同。如果说按诗歌不分行的论调去认知,那么“水调歌头”,那么“完溪沙”,“念娇奴”,“鹧鸪天”是否也可以归纳到散文诗的范畴呢?
顾名思义,散文诗是散文和诗歌的共同体,它在散文和诗歌的夹缝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里所说的是指现代诗,而并非古诗词)。它不但继承了散文强大的叙述功能,还具有诗歌独特的,朦胧.简练.跳跃以及韵律美的可读性。故,近年来,倍受一些文学创作着们的喜爱和追捧。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种创作手法,并未得到文学界的认可。甚至,有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的垃圾文学。直到2012年10月11日,在经过了诸多的等待和猜测之后,莫言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引人注目的特殊身份,才使一些对中国文化持有怀疑态度的外国专家和学者们,不得不对中国文学刮目相看。
散文诗是现代诗的进化的一支分流,严格的说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文字载体,它和“基督教”,“佛教”一样。属于外来物种。它随着五四文学和外国思潮的涌入,发展和演变出来的一种白话文。从而迅速地蔓延,生根发芽,日益壮大。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诗人在古诗词的基础上,借鉴和参阅了外国文学特征,继而才促使了现代诗的诞生,散文诗继而跟进,一发而不可收拾。
最早开辟白话文的先驱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他在1919年的“新青年”上发表一篇题目为“朋友”的白话诗,开辟了新诗白话的先河,继而涌现出一大批以“周作人”,“刘半农”以至于后来的“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一批新思想的文学爱好者的跟进而发扬光大。事实上他们刚开始的创作,也有很重模仿外国文学的痕迹。
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这一文体概念是法国著名文学大师“珀特莱尔”,继而受到许多国家文学爱好者的认同和青睐,并涌现出了如俄国的“屠格涅夫”,印度的“泰戈尔”,黎巴嫩的,“纪伯伦”,以及西班牙的“阿左林”等等一批散文诗的写作及推进者。而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散文诗这一文体概念是“刘半农”发表在1918年“新青年”的“烧”,从而开启了我国散文诗的先河。如果把我们衍传的古诗词比作是一位耄耋老人,那么现代的散文诗充其量顶多是一个新生的婴儿。
中国文学进入世界的视野,已成不争的事实,但实际上在国内,散文诗依然没有它的文学地位。反观我们的鲁奖条例不能说不细,修订次数不能说不多。三年一届,作为文学范畴的散文诗,至今仍然无缘无故地被排除在参评范围之外。
其余诸奖,均与散文诗无关,直到2012年2月28日修订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条例(骏马奖)中】,在诗歌的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含散文诗,才使之走向文学圣殿的大雅之堂。在众多散文诗爱好者庆幸的同时,也心生疑惑。难道散文诗是一种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学载体?难道散文诗仅仅存在于诗歌后面的括号里?这不能不说是散文诗爱好者们的遗憾和悲哀。
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涌现出了以“邹岳汉”“宓月”,“周庆荣”,“宋晓杰”等一大批散文诗的精英作家积极推动,并出现了专门宣传散文诗的报刊媒介,使得散文诗日益成熟,并呈现出了欣欣向荣之态势。以及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散文诗学会,“协会”,这对散文诗从此走近大众,走进读者的视野,起到了桥梁的巨大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散文诗的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旗帜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