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凭吊泾州古城(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凭吊泾州古城(散文)


作者:太统烟雨 布衣,121.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85发表时间:2018-10-14 14:33:24


   泾州古城在泾川城北的水泉寺,她北面的山叫兼山。以前,我二姐家就住在兼山半山腰的窑洞里,七孔窑洞外加三间瓦房,大门修得也很气派。二姐夫姓赵,叫进宝,从小过继给他二叔,文革前的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在村上也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写得一手好字,每逢春节或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有人请他写对联,真没见他推诿过,总是笑呵呵地,写好了再送过去。
   二姐出嫁时姐夫当时是生产队的会计,后来又当大队的文书、大队长、村主任、党总支书记。和他一起共事的三位都是从支部书记干起,到公社主任、书记、县长、市林业的局长,土地局的局长干到离休。唯有他没吃上皇粮,六十岁后从村主任职务上退下来,专门做了兼山的护林员,这一干就是13年。
   二姐夫,对他村子后面这座兼山很有感情。对全村的每一块地叫什么名称,他也能说上一二三来。像什么菜市口、隍庙口、关井、三元宫、营里头、纸坊街、东门外、衙门街等等,显然是古城消失,而这名称应该是祖祖辈辈留了下来。
   从担任村干部起,就带领着全村人在兼山年年栽树种草,但那时无人看管,春天栽,夏天长,冬天无。后来村上配了6各护林员,这树才慢慢地长大了。说真心话,像他这样的村干部应有数百万人,但做到这点真不容易,没有大爱是很难坚持的。为此他没少挨我姐的唠叨,外甥的埋怨。有一年春节前上山护林,回家时,下雪路滑,摔伤了腰和腿,住了十几天医院,病好了,还是那样,谁也拦不住。我曾对外甥们说:“你爸一生就爱植树。”“随他!”外甥异口同声。话虽这么说,但近几年明显感到身体不如以前了。虽然没有杨继洲官大,但退休了做着同样的事,所以我从心底还是很佩服他的。
   今年国庆节,因还要值班,也不能去远处旅游,正好可以回泾川,看望二姐。在我三个姐中,二姐最疼我,自然与二姐夫感情深些,小时候在水泉寺上泾川二中,每年冬季吃住都在姐夫家。以后学校毕业后,就在县城工作,周未,节假日常去,老父老母逝世后走得更勤些。
   二姐家就住在兼山脚下,大云寺的后面。那天,天高云淡,气温舒适,早早起来早餐后,姐夫邀我再陪他再去一趟兼山。说实话,从高中毕业到现在四十多年了,就再没踏上兼山半步,也真想去看看。出门后我俩沿水泥路盘山而上,一路上能真心感受到城市里享受不到的秋意。赶了一夏,开满绿叶的树木,此时又献出它的叶儿来,铺下一条金色的松软的路,呼吸着秋天充斥着收获的馨香的空气,路边野菊花已开始怒放,阵阵清香使人如履仙境一般,兼山的秋天真美!
   兼山不高,十几分的路程,而要从东往西转上一圈估计得两小时。从上山开始,二姐夫就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说,在每一棵树前都会停下来,边扶模,边介绍,这棵是什么树,那年栽的,那棵是什么树,又是谁栽的等等。虽然树上没有标签,但我明显地感到,每棵树都在他的心中。
   站在兼山顶上,山的西面脚下,是水泉寺村的四个村庄,远处是翠绿、金黄的田园;近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青砖红瓦的二房楼房,映在绿树成荫之中,家家户户房顶上冒着袅袅炊烟;脚下正前方就是新建的大云寺景区,大云寺塔、藏经楼、钟楼鼓楼、博物馆内游人不少,香烟缭绕禅音不时阵阵传来;泾汭河水相绕王母宫山如金字塔一样直插云端;瑶池之后山如卧龙汲水于汭河之中。泾汭两水在宫山前相汇后将有六百余年的泾川县城分为南北,高楼林立,宽畅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街道两旁百年国槐依稀可见,显蒿寺与王母宫面面相对,田野里,处处金黄的,深绿的,淡红的颜色相互映衬,一列列从东往西的列车不时从脚下奔驰而过。泾川大地真是山河壮美,风景如画,让我心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看来,这就是我叶落归根的地方。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脚下的土地就是三千年的古城泾州,汉元鼎三年叫安定郡。这城北的兼山远望非常像五只小龙,王母宫脚下也曾建有五龙宫,为何叫兼山,不叫五龙山,这兼山到底是何意?我虽然去过好名山,但对这兼山二字真不理解,只好向姐夫请教。
   我知道,这兼山曾养育了姐夫,他的祖祖辈辈离世后都安葬在这里。说起这“兼山’二字姐夫并没有正面回答我。再往西面走了一段后才说:“你看,咱俩站的这地方就是泾州古城遗址的北山,小时候我在山上放过羊,摘过桃和杏,听我爷说,真名叫五龙山。”又说:“你看,这兼山的北面就是合道党原塬边,塬与山之间的这条教百米深的沟是建泾州城时人工开掘的,中间不足10米的土梁那时一定是吊桥,从这上北原,经合道、党原可直达宁夏固原市,而固原就是西汉以前的安定,与北地(庆阳)、天水,为三郡,后来由于羌汉战争,才将安定郡从固原内迁到这里。”当初的安定古城北门就在这里,古安定城楼也建在这里。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泾川时常去楼上赋诗做词,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其中《安定城楼》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还有爱情诗的精典之作《夜雨寄北》也是写与王茂元之女王氏的爱情故事。这安定城楼,如果不是因战争所毁,应与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一起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站在安定城楼的遗址上,我不禁感叹,这三个名楼现已誉满大江南北。也曾经历过毁了建,再毁了再建,唯有这安定城楼何时被毁无法考证,近千年在这块土地上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似乎所有的繁华与热闹早已被雨打风吹去,现只留下这遗址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曾经的辉煌。而这山、这沟、这塬,这山与塬之间形成的路,无不显示着当时的人选城池的不易、建城池的聪明与智慧。
   二姐夫说:“这兼山二字应这样理解,古代修城池时要用罗盘看风水,罗盘上有八个卦,每卦有三山,合计为二十四山。每山为十五度,又将其分成五格,每三度一格。十字线落在中间九度内的为“正山正向”,落在两边三度内的为“兼山兼向”。他还说,他曾查过,如《易·艮》说“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说建城池应是先看山脉水行,再定城廓。实话说,古泾州城已毁,我也无法知道古泾州城的中心,也无罗盘证实姐夫的话是否准确,只是觉得网上流传的说韩国的青瓦台风水不好,韩国的总统不能善始善终,不一定错。
   从天人合一的观点看,姐夫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我明显地看到,泾州古城的北山有两座,前山和后山之间还有一道几十丈的深沟,两山重叠的意思也很明显。后来回平凉我曾认真地查阅资料,孔颖达曾记:“两山重叠,止义弥大,故曰兼山。”为查兼山,又在百度上翻出了周渭的《游兼山》。这首七律说:“插空峭壁白云迷,独上高巅万象低。一路接天连楚界,两峰拔地镇南夷。泉飞石涧游魂冷,风捲松涛匹马嘶。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按两峰拔地来理解,我认为,应该还是两山或两峰重叠为兼山较妥。
   泾川的历史太古老了。这兼山二字都这么难以弄清,真是兼山之顶难知“兼山”。
  
   二
   从兼山下来,午饭后,我姐夫又陪我到村里转转,这里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认识。泾州古城的水泉寺离我的老家不远,过东菴、田家沟、兰家山就到,小时候随母亲走姐家,以后的初中高中也是在这里上的。那时还没有公路,沿山就只一条不足二米的土路,只能过两辆架子车宽,兰家山有个小梁,翻过这座小梁在后沟稍西就有一座东岳庙,庙很大,文革时被毁,现原址重建。东西都是居户,北依兼山,南临泾川火车站。再往上走,在贾家庄门二台上有个巨大的人头塑像,叫五祖头,约三米多高,坐西北,望东南,四周有一米多粗的松柏,还有桃杏树,接现在的方位,应该是与新建的大云寺塔在一个中轴线上。在往西行二里多就到了水泉寺村了,那时水泉寺村,一部分人住在兼山的窑洞,一部分人住在西面城墙下的窑洞里,部分人居的是地坑庄子,村里有两处地方,记得很请楚,一是大队部在城城隍庙里;二是史氏祠堂,也是人非常多的地方。水泉寺小学门前,泾川二中门前有有方园数百米的大坑,四周也挖出了好多窑洞,我的好多同学家就住在这深坑之中的窑洞里。
   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初中、高中就是在水泉寺兼山脚下的泾川二中读的。学校就建在一块不太大台地上,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很著名的泾川八景之一的共池涌碧。这里最早是当时的甘肃省立泾川中学,是泾川现代文明的发祥地,泾川人的优秀代表,都在这里学习、毕业、走向当代文明的前线,做了将军、博士、教授、行政大员。未走出去的知识分子,成了当地一代又一代传播文化的教师,建设泾川的劳动者。
   记得当年我上学时,进学校的大门应该比少林寺的山门气势磅礴些。进校门有九十九个台阶,大门一进还有第二道门,二道门与三道门之间,东西两旁是长廊,古柏古松很粗壮,大约1米5左右,还有两座小石山,两个小竹园,真有点像鲁迅故居。进第三道后,是一座非常雄伟的大殿,两旁有六棵古槐,上大殿是27个台阶,那时是学校的图书馆。大殿后是方园三百多米的池塘,池塘的中心有一处八角型的亭子,下面有一泉水湧出,泉旁边另有一存水池,这泉水的很旺,除供千多学生外,又引出后供水泉寺近两千多人的生活用水。池塘四周是倒柳,池内夏季荷花开的很艳。除上课之外,我们总会坐着池塘边上看看书,说说话。
   学校后面的山就是兼山的一部分,很陡。那时学生都住校,有时我们也去爬山,上山之路是岩石的台阶,台阶两边有柏树,现还能看到。最顶处是一处悬崖,微凹,悬崖下建有一处庙宇,真忘记了是何庙了。
   “兼山东望海天孤,中有灵池一镜殊。”这里就是七十五年前泾川的志士贤达在共池遣址,镇海寺上创建的泾川县立初级中学,1944年晋升为省立泾川中学,当时的泾川中学也是享誉秦陇,也曾如“半空玉洞红霞出,千古共池日月异”一样。到我们上学时她已降泾川二中了,1982年后又变更为城关中学。2012年8月16日泾川县委、政府决定城关中学停止办学、整体并入泾川四中。据说当时是要开发旅游,重建共池,修复阮陵,再现泾州城,复原安定城楼,使泾州地望再现。并且与大云寺,王母宫上下呼应,成为甘肃“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州大云寺”的黄金旅游胜地。那天,我真想到故校走一走,看一看,可当我和姐夫来到时,只见校门紧闭,空旷的校园空无一人,读书声不在,唯山门向我诉说当年的辉煌与苍桑。一个办学七十五年的学校就这样消失了,只能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这里,曾经是周朝时共国的国都,是目前唯一存下来遗物就是共池。我和姐夫绕过学校上兼山,站在学校后面兼山的古柏下,我仿佛还是能感到,这里曾是一个国家的存在,共池的存在,是一个国家的存在,共池的消逝,却不是历史的消逝,一个学校的消失,另一个学校建起来。
   这里发生的事件记录在《诗经》的《大雅.皇矣》里。也就是历史上“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的地方。大意是说:密人没大没小,自不量力,来侵犯阮疆,打到了共地,这时候周王坐不住了,心想:小小密人,岂敢来犯。于是整顿军队,前去平叛,因为周朝军队的强大,密被灭,周军从阮班师回朝的事件而载入史册。事实上就是讲述周文王伐密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之后,密须、共、阮等小国相继破败,归顺了西周。
   从《泾川志》上知道,泾川这地方,从周代到清代到民国,这块土地一上发生战争有史记载最为著名的有40余次。东汉的羌起义,北魏的党原之战,唐初的李世民与薛举的泾州之战,吐蕃入泾,泾原兵变,宋之青溪岭之战,明王村大屠杀,清的陝甘回民起义,到吴焕先血沃汭河都是有记载而入史册。虽然在西汉元鼎三年曾称安定,就用名字象征了这块土地的命运。以后随着战事的发展,平凉的拙起,这个三千年的古国古城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今天再次踏上兼山,走入共池,我突然间明白,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新陈代谢,三千多年的古泾洲古城消失也一样,历史就如这泾河水一样,不论前面是崇山峻岭、悬崖峭礕、万里平原,总是奔腾不息,永不后退。昔日的“共池涌碧”已无,阮共方国早已不复存在,三千年的泾州古城只留下少数遗迹,西平铁路已将她拦腰斩断。多少年,多少人,多少次总不知不觉地踽踽独行于泾汭两岸,或仰卧于回山,高峰寺,兼山密匝匝的碧草里,泾州古城陪伴着一代代人度过了多思而迷茫的年华。
   漫步在泾州古城,我看到,泾州古城遗址的水泉寺村已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以泾河大桥为界,东面著名泾川的大云寺塔、鼓鼓楼、藏经楼、博物馆已建成向游人开放。规划内的大雄宝殿,大云寺广场,王母宫景区也在建。在大云寺的东面,已经建成了泾州体育场、泾川职业枝术学校、泾川三中、泾川县中医医院、泾川火车站,泾川县公安局及城关镇人民政府。以养老、休闲、娱乐、居住为主的花样年城正在开发建设中。水泉寺村是上万口人的大村也在进行着新农村的建设。看到整个这些建筑,我明显感到,除大云寺外,整个建设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恢复泾州古城的迹象,少了唐风汉韵,显得零乱无序,并不像省内外大的景区,不论是新建,或复建,都是将山水与当地文化特色、美丽传说相结合,让人在欣赏山水、名胜古迹之时能感悟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益。
   站在这三千年的古城的大地上,我又想,泾川的历史真可用皇天厚土来表示:商周时诸候封地的阮共方国;周穆王拜见西王母;秦始皇亲临回中道;张义谋始祖张轨泾川称帝;胡太后临朝听政13年;武则天重修大云寺;魏征梦斩泾龙王;柳毅传书洞庭女;李商隐仕途失败,爱情诗惊艳千载《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安定城楼》泾州留佳作;范仲淹书写《岳阳楼记》与泾州有关联;谭嗣同游访瑶池;左宗棠千里载植左公柳;于右任题书王母宫;偃姓改阮徒迁华南与越南,寻根问祖到阮陵。我是泾川人,转眼已近花甲。在外地打拼多年,在老家这块土地上啥也没留下,只是做为泾川籍专家进了县志而已!
   也许姐夫的选择是对的,把树栽下,把翠绿留住,让脚下这片不朽的土地,像李白挥笔“秋暮瑶池宴,归来乐无穷”;像李商隐描写的“迢迢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在科学的意义上,这一切或许是有道理的。而由此造成的一种文明的失落,和与之俱来的辛酸,大约也一定是自然的罢。
   繁花落尽君辞去,空缱绻,说风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共 562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细腻的笔墨,描述了泾州古城的独特魅力。泾州古城在泾川城北的水泉寺,她北面的山叫兼山。以前,我二姐家就住在北山半山腰的窑洞里,二姐夫在山上做护林员,对这座山很有感情,我和二姐夫感情很深,经常去山上玩,山上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从二姐夫口中,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兼山的历史知识,对兼山也有了深刻的了解。水泉寺离我的老家不远,我小时候去姐姐家,上学经常路过这里,高中就是在水泉寺兼山脚下的泾川二中读的,对这里的庙宇和寺庙很熟悉,后来也了解它辉煌的历史,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母校消失了,却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泾州古城在历史上很有规模很繁华,但历经战乱,硝烟不断,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惋惜。如今。我站在这千年的古城上,遥望远方,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散文通过我的亲生经历,描述出泾州古城的今与昔,它雄伟的山水和古建筑,辉煌灿烂的历史,深厚的历史底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散文从眼前的景物荡去,回忆中描述历史,给人浓浓的历史纵深感,评古论今,抒发情愫,令人心起波澜,引起共鸣!推荐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8-10-14 14:34:24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太统烟雨        2018-10-14 16:27:09
  感谢老师的精心编按编辑。烟雨在这敬茶一杯,道声辛苦了!
2 楼        文友:悦己悦心        2018-10-14 16:59:33
  很高兴见到甘肃作家,平凉老乡。期待更多佳作问世。
回复2 楼        文友:太统烟雨        2018-10-14 18:16:32
  谢谢您的留评。在江山有好多甘肃老乡呵!
3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18-10-15 06:18:46
  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回复3 楼        文友:太统烟雨        2018-10-15 07:32:14
  谢谢留评,烟雨敬茶一杯,秋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