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家书传承家风(随笔·家园)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平天下,是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孕育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君子”文化。
杜甫的诗《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语道破家书的价值所在!家书是家人之间写的信,信古来有之,而且信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寄托着我国的传统美德。自古有“飞鸽或鸿雁传书”的美谈。外交时多派“信使”传递。
50、60、70年代前的人大都会写信,也有盼信的经历和体会,现在的人手机、电话普及,写信倒成了异常,不过,我们都很怀念那个有信写、盼信来的感觉!
这两年,我一直都有给某人写封信的想法,只是这样的人,一直不能确定是写给谁好!去年暑假,在女儿21岁生日的时候,我以信的格式写好,以微信的方式发给了她。她收到信的时候,觉得妈妈很用心,对她的爱很独特!记忆犹深!
早年读过《傅雷家书》,为傅雷教子的故事感动,但做不到身体力行,望着已长大成人的女儿,很惋惜错过了最美的年华,没有采用这样直击心扉的方式与她交流。
国庆长假,女儿从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大毕业,想着买本书作为给女儿的见面礼,在书店遇到这本书,觉得很好!趁着女儿倒时差,想先睹为快,7天小长假,白天忙碌,每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那年,那信》,是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所著,是她献给爸爸妈妈和家人的珍贵礼物;《那年,那信》详细记录作者父母自相识到现在家庭成员间1700封信的精彩片段,68年来,家里经历了好多事,搬了多次家,但他们珍惜这1700封信,因为这些信都是情的记述、爱的记载。白纸黑字,真真切切,尤其是现在看到这些泛黄的信纸,一下子会想到很多往事,看着这些信,一边笑着,一边流泪。作者说:“父母给我们留下的是生命的痕迹,是时光的记录,是全家人的集体记忆,是最珍贵的传家之宝。”作者用“信中信”的方式来讲故事,信分别写给家里三代和四代的9个人,引出老信和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都是她的至亲,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总有些东西要传下来。
从这本书、这些信里可以看到一个家,又不仅仅是一个家,就像拼图,一个个家庭拼出了世间图景。不同的年代,世间图景在变化,这些信也有着民间的历史记录价值。
作者的父母说:“这些信,年长的读者会觉得熟悉,儿女的同龄人会有共鸣,年轻人呢,如果他们能从中看到一代一代的来路,我们就很欣慰了。”
其实,如果能真的静心拿起笔,在书桌上铺上几张雪白的信纸,净手虔心一笔一划给亲人写封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入信封、再满怀期望地提着信到街上的绿色邮筒里投递,感觉会特别好!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家书里记载着家庭成员的成长故事,传承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我爱我家的故事都需要信来传递,纸信也好,微信也可,愿全天下的家庭都有修身立德的“君子精神”,有家书可藏,家风可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