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我的奶奶(散文·家园)

精品 【八一】我的奶奶(散文·家园)


作者:尚思华 童生,503.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04发表时间:2018-10-19 19:10:28

【八一】我的奶奶(散文·家园) 奶奶离世将近四十年了,每当想起她,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之感。我为没能赶上孝敬奶奶而遗憾。在我的心里,奶奶永远是那么高大、坚强、勤劳、善良和睿智,她就像一块永不褪色的丰碑!
   奶奶生于上个世纪初期,听老人们说,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月,我的爷爷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留下兄弟二人相依为命。由于两个爷爷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且长得结实,所以,没有花费太多的钱物,就娶得一位贤德能干的佳人;其中,奶奶还是个没落大地主家庭的千金闺秀,通情达理也略识得几个文字。她长得高而挺直的身材,黑黝黝的长发上拖着个小高簪,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鹅蛋状的脸型,一身得体且素雅的衣装,配上那双“三寸金莲”的小脚,有一种中国古代女人特有的美。
   她与爷爷结为伉俪后,靠着父母留下的仅有的六亩田地,辛勤耕耘,精心打理,支撑了小家庭的生计。后来因为父亲和大叔的先后诞生,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负担。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和叔叔慢慢地都到了上学的年龄,那时只有富家人的孩子读得起书,穷人家的孩子想都不敢想。奶奶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她深刻地体会到: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于是,自己节衣缩食把父亲和大叔送进了学堂。奶奶靠着纺线织布换取钱物,爷爷靠着给那时“好家”扛长工、打短工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就这样,他们凭借着自己一双勤劳的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经营着这个温馨的小家庭,日子过得可谓井然有序且有滋有味。
   然而,社会的动荡让人无法自控,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就开始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后来逐渐深入到内地,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造成千百万中国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死亡。我的家乡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蹂躏和践踏。
   有一年麦收时节,日本鬼子再次闯进家乡,奶奶的这个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可恶的鬼子们住进了奶奶的家,杀死了很多家禽,还宰了奶奶家最值钱的一头耕牛,烧掉了奶奶一家人的衣物和柴垛,把家中麻袋里的豌豆,用刺刀划开,撒得满院子都是,屋里的水缸、锅、碗等家什都成了碎片;同时还打死了躲在坟地里的小爷爷。把奶奶和爷爷多年经营的家弄得一塌糊涂。后来,家破人亡的小奶奶,忍痛割爱把大儿子交给了奶奶抚养,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儿子离开了家乡。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穷人们哪有活路。奶奶的家本来就不宽裕,遭此灾难已是雪上加霜了,况且还又捡了个侄儿养活。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屋漏偏逢连阴雨,不巧的是那年秋季,又逢天气大旱,庄稼几乎颗粒不收,穷得揭不开锅,这是奶奶一生最潦倒时候,为了生存下去,奶奶不得不天天出门,到处拾柴火找野菜、捋树叶……勉强度日。寒冬腊月天也只能吃上两顿饭。
   越穷越能激发人的斗志,贫穷的日子让奶奶有了新的认识:贫穷就会受人凌辱,没有知识就难有出路。为此,奶奶坚定了信心,一定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于是,奶奶打定主意,让我父亲坚持读书,让我叔叔去学医。奶奶娘家的大哥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外科医生,医术精湛,颇有影响力。奶奶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在医学上有所造诣,曾多次回娘家恳求哥哥收留大叔从医。可是,由于那时奶奶的哥哥,家大业大,膝下亲属太多,最关键是不想外传,所以,迟迟不肯答应。后来,几经周折那个舅爷才勉强收叔叔做家里小伙计,这样,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学医,叔叔才有了学医的机会。为了能让儿子们能安心地读书学艺,奶奶则通宵达旦地纺线,爷爷每晚都是点燃一根麻杆棍,代替煤油灯照明,趁着微光,用自制的拐耙把奶奶纺的线,一挂一挂地拐好,以便织布卖钱。换取最低的生活保障金。这种窘境直到1949年的8月,父亲师范毕业,叔叔学医也有了成就,奶奶爷爷肩上的担子才算减轻。
   后来,奶奶和爷爷又先后给我添了一个姑姑和小叔。由于奶奶大脑潜意识里始终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她的做人原则是:穷死也不穷孩子。于是,又省吃俭用把姑姑、小叔也送进了学堂读书。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在那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年代,读不起书的人比比皆是,只要能读点书就有用武之地。从我能记忆时起,姑姑就当上了村里民办教师,小叔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我们这个家庭就成了别人眼里的书香门第。
   在我的记忆里,从前奶奶那个大家庭已经分成了四个小家了:奶奶爷爷的家,大伯一家,父亲和大叔也各自一家了。奶奶依然是这个大家庭的总管,不管谁家有什么大事,一般都是奶奶拍板。虽然奶奶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但是还是一碗水没有端平。我的那个伯伯,爷爷的亲侄儿没有读到书,奶奶只是像其他家庭那样,给他盖了房子,娶了媳妇,让他有个温暖的家。可是大伯起初只是觉得奶奶只要收留他就很满足了,后来看到这兄弟姊妹们都有点出息了,心里开始就不平衡了,他总是跟我父亲比,跟大叔比,心里特别不开心,就成了奶奶的终生对头了。在我很小时,就听大伯不断地骂奶奶:老偏心。奶奶总是反复地解释说:没办法,谁让他们的舅舅多怜悯了他们。但是,伯伯就是心中纠结不堪,骂了奶奶一辈子。姑姑出嫁后,为了能继续当民师,只得又回到娘家永久地住下来。接下来,小叔叔也成家了,我们这个家沸腾了。从解放前的一个家变成了如今的六个家了。可是,奶奶依然奔走在六个家庭之中,谁家有事了,都会找奶奶援助。看到这满堂的儿孙们,奶奶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从我和堂妹出生那年开始,奶奶就不再从事生产队里的劳动了,专门在家洗衣做饭及照看我和堂妹了。我和堂妹是同年出生的,我们俩都是家中的长女,所以家长们多多少少关爱了我们一点。
   幼时的我,清晰地记得,奶奶每天早上总是天不亮就起床,首先做好自己那个小家的早饭,然后分别到我们家和婶婶家接我和堂妹。那个时候,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劳动的,只要队长在村里转着喊几声,社员们就会拿着工具去地里干活了,不到点是不能回来的,所以每天上午和下午我们必须呆在奶奶家里。那时的我们一下子由母亲身边来到奶奶这儿,有很多的不习惯,所以想方设法地往回跑或者哭得鼻涕淋漓,奶奶总是千方百计地哄着我们,一会儿给我们泡米花、做面糊,一会儿给我烧红薯、泡馍馍等,久而久之,我们才有了亲切感和安全感了,不再拒绝奶奶的爱护了。就这样,我们在奶奶精心呵护下渐渐地长大。
   劳动惯了的奶奶总是想方设法地给自己加压,每天除了做三顿饭、喂三遍牲畜、看管两个孩子、洗衣服、打扫卫生之外,她又捡起了她的老本行——纺棉花。
   那时,奶奶家的墙角边终年放着一辆手摇纺车,它成了奶奶一生的伴侣和经济支柱,更是她的最爱,只要有一点空闲,她都会去亲近它。奶奶那时用手亲自编制了两个圆形的草质的蒲毯,在纺车的两边各放一个,我和堂妹就各坐在一边,并且给我们各自准备了很多吃的和玩的东西,而后,奶奶就放心地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安心地纺线。我凝神地观看,奶奶右手摇动着纺车,左手捏着棉条,随着嗡、嗡、嗡、嗡的声音,一根白色的细线慢慢从棉条中抽了出来,慢慢地拉长再顺到黑色的锭子上,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拉长落下,线穗子也就跟着一层一层地加大,最后变成了一个银色的肥桃,把它从锭子上慢慢取下来,仿佛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一般。那种喜悦之情无法述说。多少次我都在那个“嗡嗡,嘤嘤”的声响中慢慢地睡去,又在这永不停息的声音中醒来。纺车成了我们伙伴,那声音成了儿时的摇篮曲。我们在这声响中渐渐成长着,奶奶也就在这美妙的声音里给我俩讲故事,猜谜语。最先让我们猜的谜语是: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雁,身上插了八根剑,飞的嗡嗡叫,蹲着孵个蛋。奶奶笑眯眯地问:“两个小丫头,知道这是什么吗?”我俩傻傻地望着奶奶,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大母鸡”。奶奶笑得前俯后仰说:“两个差心眼的撑憨了胡说,是纺车。”接着,又让我们继续猜:一个娘娘黑瘦黑瘦的,生个小孩白胖白胖的。奶奶目光迷离地望着我们:“这个谜语简单,知道是什么吧?”我俩依然一脸的疑惑,无语,奶奶指着纺车上的锭子说:“看看这锭子上是何物?”啊!我们恍然大悟了。后来,只要奶奶纺线,我俩就习惯性地坐在那里,奶奶给我俩讲了不少做人的事,更讲了很多故事,最让我难忘且揪心的就是她当年跑日本慌的故事,我听后为奶奶的艰难而痛哭,为日本人的丧心病狂而深恶痛疾,为社会落后受欺凌而辛酸……就这样,奶奶的故事伴着我们度过了多少个朦胧的岁月。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和堂妹就开始上学读书了,从此就不在奶奶身边了,但是,奶奶依旧重复着她的使命:我们脚下的弟弟、妹妹们还有表妹、表弟都还等着奶奶照看呢!等我们这个家族大大小小16个孩子都能自己吃饭了,奶奶已是老态龙钟了。
   我初中毕业那年回家,看到奶奶:腰背弯曲,目光呆滞,面黄肌瘦,头发灰白,神情恍惚,俨然一个精神萎缩的老奶奶形象展现在我眼前。当我学业还未完成,最后一次瞧见她:头发披散,衣服凌乱,眼眶凹陷,神智模糊,怀里紧紧抱着几件长短不一的衣衫,踉踉跄跄地在院里来回地走动,她的儿女们上前安慰,她一概置之不理。我好心疼,轻轻地走到她身边,拉她进屋休息,她便使出全身力气,把我推到一边,并且嘴里还不清不楚地嘀咕着:“没良心的,都不是好东西……”而后,听叔叔说,奶奶患上老年痴呆症,不吃不喝也不配合治疗了,所以越来越严重。我的心疼得纠结不堪,我为奶奶的处境担忧而痛苦:爷爷离世后,奶奶失去了可以倾诉的人,心里孤寂,郁闷又过于忧虑,沉默寡言;加上父亲兄弟三人为赡养奶奶,采取轮流伺候,一月一换,老人们适应环境有一定的定式,折腾来折腾去,没有一个安身之处,这也许给奶奶心灵造成了伤害,也都是造成神经错乱的原因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奶奶后期思维虽然有些混乱,但她的思想意识早已形成,所以,才说出她沉积已久的话。人老就变小了,特别需要亲情安抚,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奶奶那时太可怜了。
   唉!奶奶的一生太不容易了。生养了三儿一女,还养了一个侄儿,仅就盖房子、结婚就已经够难为她了,可是奶奶仍旧还再培养出几个读书人,真是太难为她了!现在想想:她的一生一直都是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的,趟过了旧中国的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岁月,又挨过无数次的年馑,尝尽缺衣少食的苦难。她的脸上写满了艰辛和沧桑。她为这个家的付出人人皆知。在我们村里可以算得上楷模啊!在我的心里,您永远都是那个勤劳能干、坚强睿智的永不褪色的“旗杆”。
   奶奶呀!您的一生尝尽了酸甜苦辣,我没齿难忘。我们虽然都是您这棵树上结出来的果实,可是却没能赶上孝敬你一天啊!我为没有能让您尝到一口美味和买上一件衣服而愧疚啊!不知您如今在天堂还好吗?但我每年清明节的那天,都会准时来到您的坟前,给您送去多多的纸钱,跪着祈祷祝愿:让您在天堂不再缺衣少食,过得幸福美满!
  

共 42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的奶奶》,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称呼,然而悠悠岁月,始终没有让作者眼里的这块丰碑褪色。奶奶贤德能干的千金闺秀,与勤劳善良忠厚老实的爷爷结为伉俪。靠着一双辛劳的双手,把小日子打理得井然有序。然而再美好的日子,也逃不过“九一八事变”的洗劫一空。那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与损失……血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文章通过一条感情链,在想象中不断涌现出奶奶生前一幅又一幅亲切画面,用奶奶走过的一生事迹,体现了中国大地上,一个弱女子,顽强拼搏辛苦操劳的一生,为了自己的儿女们能够出人头地,倾尽全力,无怨无悔。作者选取了生活中几个典型细节,创作有声有色,情感炽热,超越时空柔入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让人们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发奋图强。文末作者还没有忘记提醒人们,要多关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孤独少一些再少一些。作者的感觉意象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情感和思维的层次。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品读起来意境深远,耐人思索,余味不尽。力推欣赏,欢迎赐稿,远握问好。【编辑:草原飞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02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尚思华        2018-10-19 20:15:00
  草原飞鸽老师好!谢谢你精准的按语,给我的拙文添上了美丽的凤仪,远握问安了!
尚思华
2 楼        文友:墨琴        2018-10-19 20:34:23
  感人肺腑,点赞!
3 楼        文友:尚思华        2018-10-19 20:46:04
  谢谢墨琴老师阅读,握手问好!
尚思华
4 楼        文友:闲妹        2018-10-19 20:56:56
  亲情总是让人感动。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5 楼        文友:尚思华        2018-10-19 21:01:30
  人的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亲情!
尚思华
6 楼        文友:一品青蓮        2018-10-20 07:41:45
  意义深刻,感人至深,很不错的一篇文章,学习并问好作者,秋安!
看看这人来人往,他们的脚步彷徨,故事没有结束,理想落花流水一场;十字路口的迷茫,究竟,你和谁缘分相当?
7 楼        文友:今生何求        2018-10-20 11:54:19
  真情动人的故事,让人深思的主题。拜读了。
今生何求
8 楼        文友:雨荷清妍        2018-10-20 12:57:01
  欣赏好文,浓浓亲情让人感动,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
雨荷清妍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