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去农村

编辑推荐 【春秋】去农村


作者:岩峦叶红 布衣,14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26发表时间:2018-10-20 10:08:17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仕儿下农村一事告诉大家,做一个好父亲挺难的。仕儿的父亲一些作为不可取,这世上不能不说沒有这样的父亲。而我们做父亲或将要成为父亲的,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孩子们崇敬的好父亲才是。


   当年如果靠自己,这辈子也休想走出大山的仕儿三兄弟与母亲。正是在父亲千辛万苦的努力之下,才得以来到城市旳。
   可是、十年后,仕儿居然又回到了原点。他要重新回到,他曾来自但并不熟悉,只有依稀记忆的农村去自食其力,去安家,且是一辈子。
   离开家的主因当然是仕儿自己,弟妹们至今都还是这种认为。他们有一个伟大的理由,说仕儿不象个老大,让父母无可奈何:“长兄如父的大哥没有分担,给这个家制造很多麻烦。”
   真是信口雌黄,什么话就这么随便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再去如何说。
   至于父亲对仕儿的心情,是心痛,舍不得?一定不是!应该是:“父责已尽,只能这样,沒有什么对不起儿子的。”仕儿希望弟妹们能原谅他如此看父亲,好希望能彼此说开。
   这割肉之痛,真也有狠心。走到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这个十六岁的大儿子,也就是仕儿。他擅作主张,就要离开,重回父母异常熟悉的,深知儿子也许会自毀前程,也许会把一生留在也一定是异常艰苦与老家相同环境中时。为父沒有半句的规劝与丝毫阻拦,沒有半点不舍,只让走人。大言不惭:“我们没有让他走,是他自已要走,以免祸害全家!”
   哭笑不得的是,父亲竟然有意无意的造成了仕儿非去农村不可的假象。
   这天,喜报贴上门的第二天下午,仕儿亲耳听到了父亲和母亲在前房对话。当时仕儿就站在厨房后门口,他是放学后从父亲他们房间走到那儿的。他们不知道儿子就站在那儿,母亲不知所措的问道:“不去行不行?”父亲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道:“喜报都贴上了门,你说不去行不行?!”母亲沉默了,没再吭声。她一文盲,地道农村妇人,完全受制于这位高级知识份子丈夫,丈夫只一句话便让她没了说话回嘴的余地。而且、这是益仕自喜报上门,去农场之前近一个月中听到父亲说过的唯一一句话!
   由此全家都认为和担心,生怕父亲因此会犯错误,特怕因此全家老小会被遣送回老家农村。特别是母亲整日胆战心惊,担忧着父亲,担忧着这个家,怕得不得了。仕儿就听到母亲说起过父亲学校某老师一家老小被遣送回农村老家的事。显然、这不是道听途说,是仕儿父亲放出来的骇人听闻的口风。这使得仕儿到了一经报名就非走不可的地步,又何来只差父亲对仕儿下跪一说?!
   其实、一旦让人明白过来后,这是很打脸父亲的。当时农,林,牧三场是企业联合招收工人,不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以仕儿的去留并不会违犯政策,不可能连累全家被遣送。父亲知书达理,应该非常清楚明白这其中道理和常识。相反是父亲把仕儿去农场一事有意与此混为一谈,吓坏了仕儿母亲,也镇摄住了仕儿。他们却真的在迷糊中不知所措,无知无识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那么、为什么仕儿父亲会放出这种口风,让这种无端恐惧在家中蔓延不加澄清,也不劝阻、阻拦儿子的荒唐行为?只能是一点:一定要让仕儿走人!
   父亲利用了仕儿母子的无知,这与他的慬小慎微不沾边。为了最终能支走仕儿到农村去农场,他开涮了除他之外一家大小几十年,乃至后辈多少代!
   不是吗?如果他不想让仕儿走,他就一定不会让自己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养大的儿子无知的去毁掉一生!
   让离开家能得到最大好处的正是仕儿父亲,不是別人!只要仕儿离开家就可以使他减负!如果没有父亲的这种“坚持”和“不理不睬”故意露出破绽,仕儿如何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户口本?不可能的!不信?!这种类似失窃现场可以重设一试。一切都按父亲既定线路顺利往前走,真是悲哀呀。
   其实、并不是仕儿“偷偷”。当着母亲的面,仕儿爬上凳子顺手轻易地拿走了户口本。紧贴一边站着的母亲并没有反应,她是睁眼望着仕儿拿走户口本,且任其出门扬长而去下户口的。
   母亲的反常,就己经露出了破绽。她头脑简单,只是仕儿当时也没有觉查。这一点误及了仕儿一生!如果有所查觉父母非赶他走的态度,君子可欺不可辱,仕儿是头犟驴,他一定不会让父亲满意的。
   弟妹们责怪仕儿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言语,很疑惑是否是父亲让母亲传闻给他们的也未可知。
   多么简单,只要把户口本重新藏一下,不要再放在浅灰色皮箱里就行,或放到父亲学校办公卓抽屉里也一定万事大吉!仕儿就是再想去,下不了户口,如何去农场!如果说这是道理,这就是道理。
   更灾难的是害了二儿子,这才真的是“恰似一江春水东流去”。仕儿如果去不了农场,兄弟也去不了,会少好几年活受罪。有了他们兄弟俩助力,父亲这个家一定会大变样的,当然会更好。
   回头说仕儿,一个未成年犯了大罪尚可免刑。仕儿只是无知且自己受,该是多大罪无可赦呢?……。
   知子莫过于父,知父莫过于子。还是父亲懂得多多,仕儿直到五十多年以后才弄明白,差了太多太多。他真的是异常佩服父亲,这不由得使仕儿想起当年父亲居然糊弄住了那么多“精兵強将”,帶他们母子四人安然出大山的情景,佩服!
   这一次也只是略施小伎俩于仕儿母子,竟几十年,乃至一生使他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如果父亲猜中当年,他一定是不会让去农村的。他还是特別疼仕儿的!真的!如果等半年不去农村,第二年,64年春夏交替、阳光明媚的季节,仕儿就能欢欢喜喜的进工厂上班,就可以帮父母了。可是父亲没有料到。也是命中注定有此一劫,美好的一切变成了泡影。
   仕儿很无助,父亲也太苦了,他需要减负!有了机会哪能不用,是儿子又怎么样!
   也应承认,社会局限,让他没得选择。不过、那年退休时给了他选择向好,却又不用,最终还是把仕儿永远地留在了农村,这做父亲的!……。
   隨着母亲的強硬,终于让仕儿沒了最后迴旋。他只剩下一条可去的路:下农村去农场!而这一切,所谓的“少年壮志”又被说成了完全是“自讨”的,是“想去吃饱饭”。“自讨”没错,否则就不会有父亲的“有的放矢”。
   一直以耒,仕儿把下农村全怪在自已的不听话,只有自责,也听凭弟妹们怪罪。多年后,直到古稀,才豁然明白过来,母亲的眼泪是舍不得儿子走,并不是不让走。她也让走!她被父亲吓唬住了。最后他们取得了一致,共同放走了仕儿!不只是父亲,更不只是仕儿少不懂事!
   不过、很庆幸,还不晚。直到今天,他才知道自己终于能把话说明白了。让弟妹们能听懂了,仕儿心里舒坦了好多。
   仕儿下放的跃进队有个老乡勤中,小时被父亲过继到地主家做儿子。谁知赶上斗地主,地主穷了下来。他沒成少爷,反倒成了地主儿,长一头赖子,剩下几根稀毛只身跑到湖北。后来只得取一寡妇带三个拖油瓶,由此恨死了“为他好”的父亲。必竟骨肉连心,后来生父知道找了来认他,要他认祖归宗。可是他恨极老父,那么多姊妹为什么只单送他一个!且不再理父亲。半月过去,父寄居同乡家等他回心转意不着,不得已只身回了河南杞县老家。从此勤中也再也没去探视一回,父子絶了来往,如今早过世。真是不该,二人不都苦?又怎能只怪其父呢?不过、仕儿父亲不同,至死不变。
   说到这里还得哆嗦几句,是的、在仕儿脑海里,不能不说父母一点沒错。但能说那些卖儿卖女,易儿而食的父母愿意吗?时代与不得己喚醒了人的兽性一面,对他们能说什么呢?有用吗?没有用!让它淹没在人性的长河里,让一切过去吧,仕儿也要好好活上两天。
  

共 28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观点,有些是应该体谅的,就大部分父亲而言,愿望上总是为了子女更美好。这要根据本人的见识和时代变迁分别理解。许多人只是看到眼前,给子女的安排本来出于好心,后来形势变了,好心变成了坏事。如将儿子过继给地主,作为父亲,哪知道会是后来那样的情况?城里孩子下放,当时是“不可阻挡”,这父亲可能考虑得很长远,抑或是为了让儿子更安全。总之给孩子造成了“本不应该有的环境”的后果,他父亲当时很难预料。这篇文章意义很深,应该仔细体会。【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