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祖国】丁香树下诗意浓(散文)
我编写的河南省武陟县的《董永传说》在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焦作市还为我开了电视颁奖晚会,称赞我“把董永留在了焦作”。因为我是传承人,所以经常有各级领导或文人学者指名要我陪同他们游览小董村里的董永庙。
2018年9月9日上午,我在陪同中原智库三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吾、中原智库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毅兵、中原智库三古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方文,中原智库副秘书长李向红、焦作市政协常委董世坤、焦作市文产办副主任侯红霞等领导同志,调研罢董永庙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武陟作家群前来采风,郭要飞送给了我一本《西乙诗歌选集》。几十年不见,郭要飞认得我,我却不知道郭要飞是谁。当他说自己就是郭中朝后,我拍了拍脑袋,噢,我想起来了,原来郭中朝就是我1975年秋天就结识了的诗友,他一改名换“马甲”,我竟然一时认不出来了。“西乙”就是“要飞”的“简写”,郭中朝老友的诗集我一定要认真看看。记忆的闸门一打开,结识诗友郭中朝的往事就跑到了我的眼前。
1969年3月我当兵入伍,体格单薄,难以和别人在体力上较劲,只好写写划划,全凭手中的笔杆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军营的每一天,我都写日记,哪天不写字,哪天就睡不着,养成了每天都动笔的老习惯。
我1975年转业到武陟县粮食局,安排在秘书股里耍笔杆,工作不忙,想入非非,无知狂妄,误认为当时全国只有几个样板戏是因为编剧太少的缘故,我不编剧,舍我其谁!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脚大脸丑,在县粮食局业余时间仿照《智取威虎山》的格式写出了十场大戏《保粮尖兵》,内容是保管员张冬森等人战胜阶级敌人的破坏,用生命和鲜血保护国家粮库的传奇故事。我连做梦都想着要搞成引起全国轰动的样板戏。
当时武陟县指导业余作者的文艺创作组设在武陟一中的老校园,分工负责指导我搞文艺创作的老师是段新民。金色秋天的一个上午,段新民老师通知我去谈剧本。段老师的办公室只有一间,门朝西,很狭窄,屋里放满了文稿和书籍。段老师让我就和他并肩坐在了他的床上。
段老师平易近人,和气可亲,非常婉转地劝我,当时可以上演的剧本都是根据下达的任务集体创作的,个人创作的剧本不可能有什么结果,要我把剧本放下来,专心来写诗歌。我呕心沥血写出的剧本无疾而终,顿时心情十分沉重。他为了安慰我,就笑着拿出了我在夏季征购公粮时向他投稿的组诗《夏征赞歌》,夸我的诗歌写得好,说在即将印出的这一期内部刊物上已经被选用。他怕我不信,还拿出了刻好的蜡纸来作证明。
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的非常文雅的中年人走了进来,特别关心地问段老师近来有什么创作的优秀作品。段老师诚惶诚恐地赶紧回答有有有,毕恭毕敬地捧出了这一期的稿件让他审查。他看了一遍后,就对段老师做起了指示:“这一篇许百顺的散文,写得很好,‘我爱……,我爱……,我爱……,但我更爱硕果累累的金秋’,作者从秋天的色彩下笔,以细腻、真情的笔调抒写广大的农民群众,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刻画出来,歌颂农民,赞美农民,令人感慨!作者写得立意高远,格调清新,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尤其是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将火热的秋收季节描绘得绘声绘色,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确系一篇歌颂党、歌颂农民、歌颂家乡的优美文字。还有郭中朝的组诗,写的都是农民群众日常使用的箩筐、扁担、平车、拉袢,铁锅、案板、筷子、饭碗,作者有着澎湃激昂的情怀,作者赋予了诗歌生命与激情,感悟与执着。诗句有着让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令人感慨。作者很善于将事物的现象融入诗魂中,以物喻意,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一组诗歌,情感真挚,诗情饱满,读来让人回味无穷。相比之下,孙巨才写的这一组诗歌,写得就不怎么样,‘车水马龙运金山,歌声笑语地连天,座座金山都占满,站在山顶扎粮圈’,他是不是还得再加上几句,‘扯片白云擦擦汗,对着太阳吸袋烟。’这完全是大跃进歌谣,浮夸风嘛。真不如郭中朝的诗歌言之有物,掷地有声,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戴眼镜的中年人终于走了。我的心冷冻成冰,强忍住了眼泪,不敢流将出来。段老师为我宽心说:“他就是县委宣传部长王文亮,学识渊博。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他走了就是我说了算,郭中朝就好比杜甫是现实主义,你好比李白是浪漫主义,两者缺一不可。你的夏征组诗既然已刻好了蜡板,是一定要印出来的。不过,王部长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你也要认真学习郭中朝的现实主义。”
段老师把郭中朝的组诗草稿让我认真揣摩,说他是民办教师,确实如此,诗稿的纸张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看得出是用一毛伍分钱一杆的蘸笔蘸着伍分钱一包泡成的蓝色墨水写成的,每首诗歌都写得激动人心,我越看越爱看,感到他比我写得好,不由我心服口服。
后来,我在段新民老师的住室里结识了郭中朝,虽说我年龄比他大了一岁多,但我这个小哥哥在写诗上确实不如他这个大弟弟,从此我就把他当成了我的诗歌老师,不断在诗歌创作中向他请教。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忙于带职上学,捞取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工商经济管理专业两张大专文凭,再加上考评经济师,就放弃了诗歌写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郭中朝忙于当厂长,搞企业,诗歌也写得不多了。
再后来,听说郭中朝在上海办企业成了大富豪,就不知他写不写诗歌了。
弹指一挥间,匆匆数十年,血气方刚的棒小伙都变成从心之年的鹤发老翁了。现在,我一拿到郭中朝老弟的诗歌选集,不由得心里特别激动。一连几天,我反复研读了这本《西乙诗歌选集》,感到有些话涌满胸膛,不吐不快。
我一翻开《西乙诗歌选集》,一首《丁香树下》精致感人的美丽小诗就映入了我的眼帘:“含了羞的丁香花/风吹/无声/是谁惊飞了云雀儿/留下寂静。
滴蜜的丁香/滴蜜的蝶/滴蜜的蜂/嘤嘤/嗡嗡/有情有景。
丁香树花下/池塘边/一对年轻的心/醉入水底/游龙戏凤”。
这首诗饱含着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诗人借开花的丁香树比喻美丽年华,比喻情窦初开、情真意切的美妙时光,将主人公那种含羞、骚动、激昂、渴望的情绪意念表现得含蓄而又热烈。这首诗成功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与开花的丁香树、云雀、蝶、蜂等小动物与恋人的关系,凝聚成传情达意的意象群落,以及将感受视听化的艺术效果,读之不由人不激动万分。诗歌极具画面感,极具视觉冲击力,几乎铭刻在了读者的心里,让人过目难忘。全诗在看似平静的意境里,是波澜起伏的心的大海,使人充分感受到了丁香花开的芳香和美丽,把丁香花的浓郁注进你依然粉嫩的记忆,把那水灵灵的爱恋从灵魂深处释放无余。
我打电话向郭要飞请教此诗的意境,郭要飞说:“我热爱丁香花,喜欢在丁香树下作诗,丁香树下诗意浓。丁香是雅俗共赏的观赏花木,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居多。它绽放于百花斗妍的仲春,芳香优雅,纯洁美丽,纷纭可爱,是十二花仙子之一。丁香花又名百结、情客,既能观赏又能药用,温中和胃,止呕抗菌。它象征纯真无邪、初恋、勤奋、思念、谦逊,寓意着爱情和暗结同心的希望。它盛开时芳菲满目,清香远溢,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淡雅、高洁的象征。而在国外,丁香花则拥有天国之花的称号,寓意着光辉。丁香花是素雅的,它那白色或淡紫的小花,常常不为人们所注目。也许有人嫌它不鲜艳夺目,然而它实在是很可爱的。它不贪求赞美,也不奢望爱恋。它价值不凡又含而不露,为着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它无私地将小小身躯,全部投入到了祖国的医药事业之中。丁香的性格是温柔的,但也不缺乏热烈,它虽然素装淡裹,却有许多的内秀。丁香又是严肃的,它柔中有刚。丁香花开,它那幽幽的清香,迷醉了恋人,迷醉了春天。丁香花开的季节,它那高贵的香味刺激我诗兴大发,顺口而出,吟唱出了这首《丁香树下》的小诗。”我听了以后,非常感慨,郭要飞真像内心崇高外表低调的丁香花啊!
我研读郭要飞的诗集,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他的诗歌风格是把话说得惊心动魄,震憾人心,特别有独创性,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不卖弄,求情达,去雕琢,写心语,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沉的内心展示。我结合他的身世遭遇认真了解了他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明白了这个诗集就是他心路历程的诚实吐露,真实记录。
他是一个沁河边农村的穷孩子,他也有自己的金色童年:
《童年》
童年的顽皮/就拴在羊尾巴尖上/屁颠屁颠/在河滩的青草地上游荡/童年的笑声/像秋后的红柿子/一个、一个、一个/挂在黑不溜秋的老树上/童年,蘸着雨水/把小路踩成一行蒸馍/童年,用几滴假泪水/隔着指缝看妈妈惋惜的模样/童年的故事/就像丰收后的玉米/一嘟噜一嘟噜/挂在老宅院的墙上。
“文化革命”开始后,郭中朝不得不辍学回家劳动。他不怕苦,不怕累,被评为了劳动模范:
《知心的伙伴》
我知心的伙伴/身高四尺九寸半/晚上同床共枕/白天一同上班/我身上留有她的身影/她身上沾满我的血汗/修复黄河大堤/俺被评为模范/大家把俺推到台上/左肩趴着我知心的伙伴/红花映红了双腮/同志们报以掌声一串/我知心的伙伴/拉袢/拉袢/我知心的伙伴。
他走下了民办教师的讲台,坐到了村办酒厂厂长的位置上,酒厂由一万元起家,经过了八年的奋斗,职工达到了三百多人,企业在全省酿酒行业名列前茅,本人被焦作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家。诗集中的《厂长的一天》、《庆功会》等诗歌就是他当时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厂长的一天》
把太阳从被窝里拽出来/披一件昨日的疲倦/用匆忙而又深沉的脚步/催开别人的梦眼/业务、财务、外务、一座座陡峭的山巅、全都坐在沙发上/只好叼一支香烟/耐心地游览。
讨好、气愤、假笑、捣鼓/是波浪/厂长是船/一起一伏/悠悠然然/把未批完的文案炒成菜/伴一点妻子的唠叨/灯下独酌/把明天的工作打成捆/让梦酿酒/放在枕边。
《庆功会》
把大海端起来/把欢乐的歌声斟满/夹着锣鼓声下酒/快把疯狂饮干。
莫要扳倒大山/切成宽大的肉片/请来一盘香蕉式的月牙吧/润一下俩月来的疲倦。
请把歌声降低/请把舞步放缓/刚才飘落的流星/是不是来提意见。
真想把歌声编成网/撒向遥远的蓝天/把夜空的星星提过来/做一道金色的大餐。
在郭要飞好友如潮的纯真友谊里,他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
《送别》
我真想变成一只铁锚/把河岸紧紧地抓牢/让将要远去的船儿/化为我窗前的小草。
我真想把我的心/抽成悠长的线条/让你牵着那一头/任凭到天涯海角。
不,你应该是航海家/去大海把珍珠打捞/用你那有限的青春/唱出壮丽的歌谣。
对,我应该化成天空的虹桥/请踩着我走向云霄/夜晚那颗最亮的星/那是我的心在照耀。
在武陟县西陶镇西白水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里,郭要飞也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感情生活:
《藕》
褪去淡雅的衣裙/露出如雪的裸体/这是哪位少女的玉腿哟/静静地亮在这里。
是谁透析了你的肌体/惊飞了我的神魂/枉费了一片真情哟/你竟然不是一心。
《夏夜农家女》
轻轻地踩碎了月光/悠悠地抖一身麦香/嘿嘿地偷偷笑了/款款地停顿在池塘/撕一片草叶遮羞/拽一根柳枝站岗/亮两瓣儿白莲似的臀片/扔一地荷花般的衣裳/缓缓地/步入池塘/谁说不是一瓶/冰肌玉液酒/醉了月亮/麻翻了牛郎。
在农村酒厂走入低谷之后,郭要飞站得高,看得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跃入了商潮大海,先是到省会,再是到上海,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一首《赶海》诗歌充分表达了他当时的真实心愿。
《赶海》
把笔帽轻轻地合上/尚留一身疲倦/该翻的都已翻遍/找不到二两酒钱/我于案前长叹/我于长叹中击案/连盒烟都不能兑换的诗笺/我把它撕成波澜/乘着这波澜东去/游向那商品的海岸。
郭要飞在商场上爬摸滚打,获得了成功,现任上海沪菲电缆公司总经理,挣够了黄金白银。他在物质富足之后,又腾出手来,拾起了骨子里的写作爱好,大搞精神产品,创作出了很多的小说和散文,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还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湾湾的浑水河》,但他这一生最喜欢的还是创作诗歌。他在衣锦还乡之后,曾写下了很多思乡的诗歌名句。《村头沁河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村头沁河边》
是的,就在这里/儿时,把笑声撂进河里/撅着光屁股/要把它捞出来/后来/把沉重的思念打成行李/扔在上海/现在用百万元钱币/也难兑换一张乡情的债券/真想/把多彩的陆家嘴/裁剪成一叶帆船/永远停泊在故乡的港湾。
我得知您百忙,心中甚是挂念,请您一定劳逸结合,多多保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