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刊视界】巧嘴儿
广播电视新闻系毕业的大学生姜燕,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软磨硬泡,到了那家《大众文化》报社实习,由于他采访到民间一个书法家,以“巧嘴儿”命题的报告文学,在文艺论坛副刊发表后,轰动整个省城,引起社会震惊,事迹冲洗着人们的心灵,大家感慨万千。姜燕也就因此名声大噪,主编收留她在报社工作了。
这位“巧嘴儿”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从小开始练习毛笔字。他的真名叫练坚,今年二十八岁,成为名家,获得中国书法最高荣誉奖是近几年的事。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姜燕从街谈巷议人们口中偶尔获悉,在这个似乎被世间遗忘的角落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人,这就是练坚。
走进这个优雅安静的书房,书房不大,汗牛充栋,整体设置十分简单,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摆放着一个精致的笔挂,上面依次挂着大中小号狼毫毛笔5支,错落有致,取了笔套的毛锋,垂落似倒锥子,桌面上有一个很起眼的比一般要高大的笔架,作临时搁笔之用,还有一个砚池用作储存墨汁。除此以外没有多余摆设,也许多余的东西会影响分散注意力,只有这样,进入这个房间的人,只能做一件事,不能做其他事,显然,这个书房就是练习书法的专用场地,在这样的场合里,才能专注用心书法练习。
“练坚您好!我是《大众文化》报社实习记者。”姜燕见练坚坐椅上小憩,发出一声甜甜美美细音。
“哦,欢迎!欢迎!”练坚欲站起,姜燕示意不用。
姜燕没多顾及练坚,眼球早已被悬挂墙上的那幅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深深吸引。她只知道这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历代书法家的范本,却不知是出于练坚之手。
“这是你临摹的手迹?”
“嗯。见笑了。”
“真有点不敢相信。我对此也有些浅薄造诣,与真迹不分伯仲,手法不简单哩!”
“不是我的手笔。”此话一出,使姜燕如在太空中架飞机云里雾中穿梭般,不知所云。
“刚说是你的手迹,这会儿又否定是你的手笔……”没等姜燕说完,不知什么时候站起的练坚一个趔趄差点没摔地。
就在姜燕作出本能反映时,她用手欲拉他的手,却扑个空,抓住的是空袖管,吓出一身冷汗,忙不迭托住他后背才没让他摔倒。
“啊?你没有手,是一个失去双臂的人。”马大哈,马大哈呀,进来时咋没发现,也没听说过,只知道他的书法出名。姜燕边说着边在内心自责起来。
“是的,我是在一次意外雷击中截肢,失去了双手。”练坚显得十分坦然,带着几分笑意说。
“那这幅三百余字的《兰亭序》作品是如何写就的?”姜燕疑惑的双眼盯着练坚两只笑眼,她以为是在他发生意外前用手写的。
“用嘴衔笔写!曾获全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哩!”说者轻轻松松,听者心紧绷绷,身子差没一蹦万丈高。
“啊……”姜燕一声惊讶震撼便哑言。
接下来,两人在采访交谈中得知,练坚失去手后不言弃对书法的执着,凭着坚强毅力,历经磨难练就了这般常人以手执笔,都难以达到的从容、自信、果断挥笔自如的状态。从而走向书法自立,生活充满阳光。难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心路历程?
临别时,练坚叫住姜燕,他要为她送上一幅书法作品。
但见他张开口娴熟衔取笔挂上的一支中楷毛笔,蘸上墨汁,随着走笔开始,头部悠然晃动着,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前时而后,时而上时而下,时而高时而低,提按使转,收放自如,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圆秀苍润,不偏不倚,线条体势,中规中矩,力透纸背。不会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两行竖直书法作品诞生。他汗流浃背,搁笔微微一笑。
姜燕,这时刻意仔细观察了练坚的嘴唇,咬笔处上下唇有两个分别上下凹陷的半圆,她经他允许用手摸了摸,硬邦邦,是老茧,她捧着这幅作品,心儿酸酸,眼泪汪汪。不能握手告别,她大胆地给他一个飞吻之别,他满意笑辞。
姜燕在回报社的途中,边走边想,《兰亭序》不仅是笔法技艺高超的书法作品,还是一篇感叹人生的美文,正是练坚为人的写照,表达对生命的感慨,人生苦短流露的同时,流露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回到报社时,姜燕已酝酿好腹稿,提笔,主人翁“巧嘴儿”的敬称就跳出了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