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长津湖冰雕(小说·旗帜)
一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下午六点,朝鲜北部,在下碣隅里西北方向大约三十里的地方,一个连的志愿军正迎着漫天的风雪行进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他们的目标是下碣隅里南方约二十里,长津湖边上一处叫死鹰岭的高地,他们要在这天夜里,赶在敌人之前在这里设伏,把志愿军总部给第二次战役所设的口袋的最后一个扣子给扎紧,把敌人给“包了饺子”!
他们的敌人是美国陆战第一师,一共八万余人,清一色的现代机械化装备。而此时,他们却还要和另一个残酷的敌人进行着战斗:五十年不遇的严寒降临朝鲜,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本就以严寒著称,这时候气温更是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零下四十度,行军变得异常困难。
这一个连正是志愿军九兵团20军60师180团二连,他们在接到入朝的命令以后,星夜兼程,仅用了八天就到了长津湖战场。
此刻,全连正在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往死鹰岭,但是,风雪太大了,山路又崎岖,一个小时过去,他们也仅仅前进了六七里路。
连长李长顺心里万分焦急,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他们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他站在小路的边上,皱着眉头看着急匆匆从他身边走过的战士们,嘴上急急地鼓着劲:“同志们,在加快点儿速度,咱们一定要赶在敌人之前堵住他们。”
一个小战士走到他跟前,说道:“连长,我给大家加把劲儿吧!”说着,他就掏出了一副快板儿,站在李长顺身边就“呱嗒”上了:“同志们,加把劲儿,赶到前头打洋人。同志们,快点走,千万堵住美国狗。美国狗,想回家。咱用子弹送送他……”
“哈哈哈……”听到他的顺口溜,战士们都哈哈笑了起来,脚底下轻松了许多,脚步也快了起来。李长顺说:“宋阿毛,你小子行啊,张嘴就是一嘟噜一串儿的。”
宋阿毛仰起脸,张开嘴接了几片雪花,笑着对李长顺说:“连长,咱这几年书可不是白念的啊!”又挥了挥手中的快板,向李长顺使了个鬼脸,拖了长音儿说道:“有用!”
“你这小鬼。”李长顺说,“快,跟上队伍。”
两人说着就快步向队伍前头追了过去。
“连长,这朝鲜的天儿可真冷啊!”宋阿毛一边跑一边说,“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看见下雪呢!”
李长顺听了他的话,好像想到了什么,就问他:“怎么样?还能坚持吗?”
宋阿毛笑着说:“连长,你还别说,前几天,刚见到下雪的时候,我那是一阵兴奋啊!下了雪的山川原来是那么美,一点儿也不觉得冷,现在倒是感觉这雪花落在脸上就像针扎一样,还有点疼呢。”说着,他把两手捂在脸上用力的搓了搓,然后,又露出了那张笑脸,“这样就不感觉太冷了。”
“呵呵,那就好,注意保暖。”李长顺看着宋阿毛那还带着孩子气的脸,心中不免忧虑,但这个时候,他也只能鼓舞着他继续前进而不能有其他的任何帮助了。
朝鲜的天气实在太寒冷了,这是宋阿毛他们这些南方的孩子没有经历过的。李长顺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知道严寒对这支南方过来的部队意味着什么,那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考验不啻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进行一场血战。
早上就已经有战士反映被冻伤了,有几个战士的耳朵被冻僵了,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就拿火烤,结果,整个耳朵就流了下来,这让这些南方人惊恐万分。
李长顺就赶忙向全连讲解预防冻伤的知识,让战士们一边行军一边从路边的草丛里寻找靰鞡草,找到了就塞到鞋子里,他们的鞋子还都是单胶鞋呢!他让背着背包的战士分散在各个班里,休息的时候,几个人就围坐在一条单薄的棉被上互相取暖。
可是,那还只是在平原地区,最低气温只有零下十几度。然而像今夜这样的暴风雪是连长李长顺也很少经历过的,狂风裹挟着大雪迎着面吹来,就像刀割一样。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李长顺借着雪光,看了看地图,他们已经迂回过了下碣隅里,离死鹰岭只有不到十里路了。
“这温度,恐怕也得有零下三十多度了。”李长顺心里嘀咕着,他搓搓双手,他的手也快冻僵了。看了看身边的宋阿毛,这个小战士这一会儿也不说话,低着头一步一步朝前大步迈着。李长顺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姜,掰了一块,递给宋阿毛:“把它吃了,就会暖和一点。”
宋阿毛抬起头,说:“连,连长,你,你留着吧,我,我也有。”他的牙上下磕着,话也说得结结巴巴的。
李长顺不由分说,把姜块塞到了宋阿毛的手里:“别说那么多废话,快把它吃了,这是命令。”
宋阿毛只好接过了姜,放进嘴里,嚼了起来,一边嚼,又一边说:“连长,还真管用啊!不冷了!”
“去你的吧!你这小鬼!”李长顺拍了宋阿毛的脑袋一下,笑骂道。
“同志们!这大雪啊,不是光下给我们的,我们冷,美国鬼子也冷!我们困难,美国鬼子也困难!大家鼓鼓劲儿,一定要让全身都动起来,不要冻僵了。”李长顺大声对全连的战士们说。
“开动两只脚板儿抄近路,一定要超过美国鬼子的车轮子,必须赶在敌人之前到达死鹰岭。”宋阿毛也顺势开始鼓动。
终于,这一个连在晚上十点四十分,准时到达了死鹰岭。李长顺看了看高地下方的湖边公路,那里离他们只有几十米,公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平平整整,没有一丝痕迹。看来,蠢笨的敌人还没有撤退到这里呢!
“同志们,抓紧时间构筑工事,准备阻击敌人。”李长顺下令。
可是,除了厚厚的一层积雪可以挖得动以外,积雪下面是冻得像岩石一样的泥土,大家手忙脚乱地忙活了一阵子,也只是把积雪挖出了一条沟。
看着连冻带累已经精疲力尽的战士们,李长顺只好改变命令:“大家以班为单位,靠在一起取暖,有棉被的同志,和大家一同使用,带着辣椒、生姜的,也拿出来,大家伙儿一人吃点御寒。”
所有的战士,都按照连长的命令就地休息,他们怕把自己的枪也冻上了,就都把枪抱在怀里,五六个人一团儿,挤在一起,把仅有的棉被搭在迎着风的那一面,这也只是能勉强不被冻僵。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半个小时以后,李长顺再次下令全体修筑工事,全连再次“乒乒乓乓”干了一气,可地面实在太坚硬了,最后不得不把堆积起来的积雪像泥土一样拍实了做了掩体,李长顺命令全体进入战斗位置,等待着美国人的到来。
就在李长顺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紧急行军的时候,下碣隅里,美国陆战第一师的工兵旅正在用推土机推着美军在这里修建的补给所。
一师的师长史密斯两天前还在叫嚣着:“要让中国人把血流干!”可是此时的他面对上司愚蠢的继续向北进攻的命令,却正在咆哮:“陆战队,向南进攻!把所有的补给全部销毁!一点也不能留给中国人!”
推土机把成吨的衣物、饼干、罐头等补给品推成小山,然后被浇上了汽油点燃,冲天的大火烧红了半边天空。
二十里之外的死鹰岭上,李长顺他们也看到了这大火烧起来的光亮,他不知道这是敌人在销毁补给品,他立即命令全连进入战斗状态,于是所有的人都伏在了冰冷的积雪所堆积成的战壕边儿上,瞪大着眼睛盯着高地下方的公路。
二
李长顺看着风雪和严寒中一动不动的战士,思绪又回到了半个月之前……
第九兵团原本是部署在福建东南沿海,准备渡海解放台湾的主力之一,然而,自从六月份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人为了保住自己在东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和对抗苏联的前哨阵地,悍然出兵朝鲜半岛,并派出了第七舰队到了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挠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随着朝鲜战局的发展,解放台湾已无可能,而东北战事发展却令人不可预料,美国人的飞机屡屡越过鸭绿江轰炸我边境军民,麦克阿瑟还狂妄地说:“鸭绿江不是战争的最后界限!”
这时候,迅速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打败美国侵略者,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已经迫在眉睫。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九兵团在十月底从福建沿海开始往东北地区调动,准备第二年春天入朝,扩大战果。
李长顺他们这一个连的兵力分乘两节闷罐子车也跟随大部队向东北进发。
随着越来越往北,坐在闷罐子车里的战士们感觉到越来越寒冷了。
出发时,他们都配发的是南方地区的冬装,只有薄薄的一层棉花,这种棉衣在北方只能被称为“夹袄”,充其量是春秋装。他们原本是等着到了沈阳再统一配发棉衣的。
过了郑州,宋阿毛扒着列车的门缝往外一看,不由得伸了伸舌头,“哎呀”地叫了一声。李长顺知道他惊讶什么,头也不抬地问他:“是不是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一马平川的黄土平原啊?”
宋阿毛坐到李长顺身边,问他:“我滴娘哎!连长,这北方一到冬天就连一棵树也没有了呀?怎么连一点绿色都看不见啊?”
“去你的吧!什么叫没有树啊!那是树上的叶子都落了,知道不?”李长顺教训他。
宋阿毛呵呵地笑了:“连长,这我怎么能不知道啊?我只是头一回看到这大片的没有绿色的原野,所以感到好奇!”
“好奇,好奇,有你个小鬼头好奇的呢!”李长顺不以为然。
宋阿毛又问:“连长,你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和美国鬼子交上火呢?听说这美国鬼子的武器装备比咱们要强多了。”
“咋?你怕了?”听到这里,李长顺打断宋阿毛的话,问他。
“谁怕了?日本鬼子都被咱打败了呢!”宋阿毛说,“再说了,那好几百万蒋介石的军队不都是美式装备吗?不也是被咱打得屁滚尿流?我才不怕他呢!”
李长顺赞赏地看了看宋阿毛,又若有所思地说到:“美国鬼子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天爷啊!”
“啥?老天爷?”宋阿毛瞪着满是疑惑眼,问李长顺,“连长,咱们都是无神论者,就是老天爷来了,咱也不怕他!”
李长顺一拍宋阿毛的脑袋,说:“好小子!你说得对,我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战无不胜,不管是美国鬼子还是老天爷,都要彻底击溃它们!”
宋阿毛像是又想起了什么,他凑到李长顺的身边说:“连长,你是东北人,冬天下雪了都是什么样子呀?好玩不好玩?”
李长顺看了看他,说道:“等你到了东北就知道了。”然后,他又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记住,到了东北,冬天是不能在外面尿尿的啊!”
“为什么啊?”宋阿毛不明就里。
李长顺就告诉他:“天太冷呗!在外面尿尿会冻住的!你就娶不上媳妇了!”他用手指刮了一下宋阿毛的鼻梁。
一车厢的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宋阿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十一月六号下午,一直晃荡了一天的火车忽然停住了,李长顺打开车厢门,看到这是一个小站,站台上写着“山海关”三个字,并排的几道铁轨上都停着运兵的列车。
不一会儿,有通讯员跑着过来,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挨着传达上头发布的最新命令:“由于情况紧急,第九兵团不再到沈阳停留,直接开往朝鲜,参加第二次战役。”
几分钟以后,列车就再次出发了,李长顺心里更加忧虑了:战士们都是南方人,还都穿着单薄的军装,也没有携带任何御寒的物品,这样进入朝鲜,该多危险啊!
车到了丹东,再往前就是鸭绿江了,部队接到命令,原地休息两个小时。
当李长顺忧心忡忡地打开车门准备下车的时候,车厢外的站台上站着的当地驻军看到他们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快步走到李长顺跟前,问他:“你们的棉衣呢?”
李长顺回答他:“还没有来得及发呢!”
“哎呦喂!”那个军官急得在原地直转圈,“你们穿这样的军装去朝鲜,别说打仗了,光冻就把你们给冻死了!”
李长顺告诉他说:“我们一路开过来,部队临时得到了入朝的命令,根本就没有得到配发棉衣的机会呢!”
“嗨!”那个军官看了看手表,“还有一个小时五十一分钟,你们等着。”说完,他转身跑出了车站。
李长顺站在站台上,他也感到了刺骨的寒冷,再看其他的战士们,也已经顶不住外面的寒冷,又都挤到了车上。
半个小时以后,那个军官又回来了,他身后跟了大批的解放军战士,手里还抱着许多棉衣棉被,战士们来到火车前,就开始把手里的衣服往车厢上扔,有的战士还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了下来扔到了火车上。
原来,这个军官就是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他发动了驻扎在丹东地区附近的部队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捐献给入朝作战的部队。
正在他们往车上扔棉被的时候,车站的外面又来了大批的群众,他们也都带着棉衣棉被,纷纷要求把自己的东西献给志愿军战士。原来,当地的群众看到战士们抱着棉衣棉被往车站跑的时候,也感到十分惊讶,一打听,知道是一支志愿军部队还没有棉衣,大家就自发回到家里拿出了自己的棉衣棉被来支援志愿军。
李长顺感动了,他连忙招呼战士们,赶快挑选合适的衣服套上,把棉被扎起来背上,一边说着,就到了开车的时候,列车缓缓启动了,可是还是有很多群众在往车上扔棉衣。就这样,李长顺他们仅仅在进入朝鲜之前得到了一点点补给,这点补给对整个部队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请继续在八一展示您的才华!(^_^)
祝您生活愉快!文思泉涌!佳作不断!(^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