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浑水河边吹清风(赏析)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陟县作协主席、民营企业家郭要飞先生,倾注三年心血,几易其稿而完成的一部四十余万字的长篇乡土风情小说《湾湾的浑水河》,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如今文坛上乡土小说的创作者千军万马,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写出震撼人心作品的作者却是凤毛麟角。许多作者内心深处的诗情画意和纯洁真诚已被物欲横流的思想理念淹没。正是这种潮流撕裂了人们高尚的道德底线,摧毁了纯洁的精神家园。而郭要飞先生则异军突起,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写得别有洞天,写得颇具特色,写出了坚持正能量和纯文学的现实主义作品。“浑水”河里奔清流,“浑水”河边吹清风,他的作品就像美酒佳酿,在乡村街巷里飘着浓浓的芳香,举杯饮之,细细品味,新的味道清淡爽口,旧的味道醇厚绵长。从郭要飞先生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来自于怀川大地农民的纯朴与善良;也看到了一名真正的男儿面对生活压力的那份坦然和自信;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名真正的文学创作者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伟大情怀!
《湾湾的浑水河》讲述的是豫鲁两省交界处浑水河边的潭西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故事。主人公梁清风作为县文化部门的创作员,在村党支部书记杨帆以及乡亲们的强烈要求下,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岗位和文艺创作梦想,坐到了村办工厂厂长的位置上。在他奋力拼搏,历经千难万险,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之后,遭人妒忌,使人误解,被人暗算,甚至妻离子散,险遭牢狱之灾。最后他万念俱灰,在狂醉之后,纵身跳入了湾湾的浑水河。好在吉人天佑,误会不仅被解除,而且在上级领导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下,他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继续带领乡亲们走在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改革大潮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某些地方被搅成了一河浑水,“浑水河”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寓意。“浑水河里,鳖和鳖都在眠,鱼和鱼都在撵;浑水河外,人和人都在演,狗和狗都在舔。河岸有鲜花,河上有桥筏,河中有鱼虾,河底有泥沙。”任何在“浑水河”里扑腾的人要想洁身自好,两袖清风(谐音:梁清风),就必须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者饱蘸浑水河的浓墨,描绘出了官场百态和社会众生像。浑水河又是一面镜子,岸上的人们能够从中看到河水倒影出来的自己的灵魂与人生。人们抱怨清水遭受污染,河水浑浊,都在期待着,浑水能够早日变清。
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各种人物关系犹如蜘蛛网的结构,确实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围绕着主人公“两袖清风”的梁清风,善与恶,美与丑交替出现,小人物的命运出现了大悲欢。耿直清廉、有胆有识、能力超群的梁清风,正义与智慧化身的孙严代、精明吝啬的杨大林,灵秀多情、聪明伶俐的藕花姑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小说讲述了那片土地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真实的生活境况。重点描写了村办企业艰难困苦的发展过程。它以潭西村为典型题材,以点带面,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在那个年代的发展变化。
小说全景式、多角度地着重描写了在那个历史时期,潭西村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和不同人物的命运。它以社会大环境和时代的变迁为背景,深刻揭示了基层组织和普通村民之间的社会矛盾,以及人物之间的个性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不同人物隐藏在内心的善良、虚伪和丑恶的人性;积极评价和褒奖了致富带头人对农村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热情歌颂了党的改革开放和“三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小说描写出了那个时期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出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把一个偏僻贫穷的乡村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结合起来,在具体而细微的家庭生活、村厂琐事、儿女情长中表现出了历史的动向。小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从细事中往历史深处开掘,透露了一些悲壮、凄美的乡村爱情故事,记载了一些使人难忘的乡村生活细节,显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社会图景,书写了一部发展“三农”的新史诗。
《湾湾的浑水河》是一部乡村发展史诗,书中所描写的,既有宏大的场景,又有生活的细节,它以朴实的怀川地方语言和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手法,讲述了怀川农村所经历的那段既让人欢笑和痛哭交织又让人心灵强烈震撼的历史。愚昧和陈腐的观念在那片土地上根深蒂固,从而演绎出主人公爱恨情怨、命运多舛以及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悲壮人生。同时,也是对正在走向消亡的中国农耕文明的难忘回顾。
郭要飞深得赵树理先生文学创作的三昧,先从浑水河、潭西村的根源娓娓道来,然后从容不迫地将这部长篇小说徐徐展开,让你欲罢不能,不忍释卷。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我只看了八遍,第一遍浏览,第二遍用眼,第三遍用心,第四遍块块,第五遍条条,第六遍细节,第七遍分类,第八遍对应。八遍对于百遍来说,相差极远,因此我对本书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透,只能从本书的三个特色上做一次浅谈:
一、思想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湾湾的浑水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积极评价和褒奖了致富带头人共产党员梁清风对农村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热情歌颂了党的改革开放和“三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重大变化。显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社会图景,书写了一部跌宕起伏、鸿篇巨制的三农发展史诗。郭要飞在书中成功塑造了国家金融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谈生风、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毛阿兴、大行市市委书记陈立山、乡党委委员梁清风、潭西村党支部书记杨帆、党支部委员孙严代等共产党员的正面形象,尤其对梁清风、陈立山重墨泼彩,工笔描绘,呼之欲出,光彩照人。
在事业遭遇困境时,主人公梁清风语言铿锵,非常激动地说:“我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一个想法,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甚至献出生命。人活着,就要干得轰轰烈烈;就是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见本书357页)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他忠厚朴实,不求荣华富贵,只求事业有成。他不是一位舞枪弄棒的莽汉,而是一位诗文俱佳、温文尔雅的儒帅。他也不是一味的高大全,极富有人性化色彩,既是英雄主义的象征,同时也有顺应环境的权变。他有勇敢有畏难,也有自己的挣扎和屈从。他的性格复杂而鲜活,既有在庆祝母亲六十大寿时,对受赠别人金镏子的跪对列祖列宗的深深忏悔,也有对美女藕花、文香的复杂情感。他把儿女情长穿插于完成历史使命这一主线上,表现出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本色英雄。梁清风这个人物很温馨,很接地气,很有人间烟火的味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扎根的文学作品,是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梁清风不是被刻意拔高的高大上英雄人物,而是个扎根于乡村土地、特别接地气的真实可信的先进人物。扎根于泥土的才有生命力;融入人间烟火的,才有感染力;有思想深度和内涵的,才有共鸣力。《湾湾的浑水河》这部小说爱人民、爱土地、爱国家,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二、时代特色
文学作品要有社会责任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文学作品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活题材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让人从中悟出生活真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要有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要有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郭要飞是扎根于农村土壤的优秀作家,作品真实反映了农村在时代洪流下的变迁,有深厚宏阔的历史感。是对现代豫北农村风貌的全景式展现,是作者饱含血泪的的生命情结的表达,他的眼里为什么含着泪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特别深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整个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权力和资本对于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进行了改变,旧有的伦理、农耕时代的规则就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变革和历史转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其中乡村变化最为明显。传统的中国乡村,既诗意、安稳也保守、贫穷。遭遇激变后的乡村,改善了保守、贫穷,没有了诗意、安稳。在向小康社会努力发展的进程中,乡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始终是重要问题。农民主体分层加剧,社会客体改造困难,混合成了一部主体旋律明确的农民命运交响乐。郭要飞的笔触与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以及国家对农村问题的关注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写出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一滴水珠能见太阳,从中也能看出中国乡村的整体现实。
《湾湾的浑水河》通过众多人物的演绎,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土中国进行了准确描摹,全面、细致、真实地暴露了许多当时农村固有的顽疾,它像是一部历史档案,记录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大事件、大冲突。例如村集体经济由兴盛到衰微;政府机构臃肿,农民负担沉重;繁重税费征收中的官民冲突;计划生育推进中官民智慧与力量的博弈。
小说中详细描绘了高规划、快发展,行政指令大贷款,村村一哄而上,大办五小企业小酒厂、小纸厂、面粉厂、小食品、小日用等集体企业,利用集体经济管理灵活的优势,暗中行贿,“巧妙公关”,贴上了鲜艳夺目的黄金招牌,大钻国营企业的空子,一时灿烂辉煌,风光无限;继而盲目生产,发生了资金紧张,县乡村政府发动群众集资,赖账不还,痛剪了老百姓的“羊毛”;乡村企业产生了三角债,无奈绑架扣人,利用非法律手段强行讨债;后来银行银根收紧,很多村办企业资金链断裂,纷纷关闭垮台。
县乡政府机构臃肿。正如三主乡党委书记所说:“乡大院一百多号人不说,工商所,派出所,税务所,变电所,民政所,司法所,邮电所,这所那站等等等等,我大略一算差不多就四五百号人,全乡老百姓就两万多,平均三四十个人就养一个闲人,想想都害怕,还不敢往上边一级一级地算,那才要老百姓的命呢。”(见本书142页)
每个农民都得交纳“人头税”乡统筹(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村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每个人头必须交纳三十元直至一百多元的“乱摊派”,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
村办企业税费沉重,都是搞两本账逃避税务,不避税就没有利润。例如:乡税务所专管员单进对村办企业主要领导和财务人员开会说:“现在的企业都有两本账,一本是应付税务方面的,一本是企业内部的,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两本账都要交出来……如果发现用偷、逃、漏、丢、骗等等手段来逃避税收的,将按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性质严重的,将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见本书83页)
计划生育官民冲突异常紧张。乡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马黄吆喝道:“政策是上吊不解绳,喝药不夺瓶,有房拆房,没房背粮……”(见本书196页)
以上的种种矛盾冲突有的已经终结,有的还在延续,已经成为当代农村发展进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必然。
《湾湾的浑水河》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土中国的时代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百态的万花筒送到了每个读者的眼前。
三、艺术特色
《湾湾的浑水河》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主要还是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大行市太阴县三主乡潭西村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勤劳致富,战天斗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谱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篇章。所以说,该小说的教育意义还是很明显的。而且,整部小说都彰显着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思想,这也是最传统的一种创作手法。小说的整体构思严谨,框架和主线清晰突出,故事情节精彩巧妙,人物形象多元鲜明,对于爱情、亲情、友情描写得真挚细腻,有着浓郁的豫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偶然和巧合的手法,匠心独运的构思,忍禁不禁的情节,对美好事物及正面人物进行了热情赞扬,对丑恶现象和反面人物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和鞭挞。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塑造了许多的反面典型,每个反面人物都在特定的环境里表演着不同的角色,为情节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作者给诸多的反面人物都起了一个很贴切的绰号,而这些绰号也只有起在乡下特定的人物上才会有这种讽刺效果。
本来我的创作时间很紧张,是没有工夫看别人的长篇小说的。但我也在创作长篇,极需要借鉴我希望得到的经验,想瞌睡恰巧拾到了一个枕头。《湾湾的浑水河》就好像是方言词典,语言通俗逗人,风趣幽默,对我很有用处,再一个就是文中很有情趣,充满了很多民间笑话和各色各样的酒场段子,引逗得我不得不看下去。这个小说寓教于乐,还是宣扬正能量的作品,作者在商海里爬摸滚打几十年,社会实用经验非常丰富,学了就可以使用,值得老师一观,对于老师今后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融合、提高文章的情趣吸引人阅读大有好处。
这篇文章我写有三个版本,一个主题是“呼唤农村政治民主”,一个主题是“揭露和抨击农村基层职权腐败”,一个就是这个歌颂党的版本。我比较来比较去,觉得还是这个版本政治安全,符合当前政治要求,于是就将这个版本投稿给了【秋月菊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