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词中“春草”(诗词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词中“春草”(诗词赏析)


作者:萱草合欢 布衣,36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69发表时间:2018-10-26 21:30:4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林和靖的《点绛唇》、梅圣俞的《苏幕遮》、欧阳永叔的《少年游》为世人所知咏春草之绝调,然后又说较这三首词更早的是冯延巳的“细雨湿流光”五字,都能摄春草之魂。
   春草,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生机与活力。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首词是如何写的春草,以及词中的这些春草给人的又是怎样的感觉。
   先看正中词《南乡子》: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起首由景引情,由“雨湿芳草”引出思人之情连年不绝。而后抛出“烟锁凤楼”描述闺中之人在烟雨迷濛的小楼中追忆如烟往事。歇拍感情发展到极致。下片具体描绘闺中之人从夜晚到次日黄昏整日里的思盼之情。
   这里不说其他,单就王国维称赞的“细雨湿流光”,来分析这五个字究竟好在哪里。
   “细雨”,微小的雨。“流光”,结合下句“芳草年年与恨长”,可知动词“湿”先是作用在“芳草”上,故而“流光”取义“流动、闪烁的光彩”。雨虽细小,但许多小雨点聚落到一处,就会逐渐变大,形成雨珠。当雨珠的重力大于草叶对它的支撑力的时候,它们便会顺着草的茎叶向下滑落。而这些雨珠本身又是晶莹闪亮的,所以词人用“流光”恰当不过。单此二字,已见高妙。再看它前面下的动词——“湿”。“湿”,除了能够进一步说明雨丝细微、润物无声,还能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微雨在草叶上逐渐形成雨珠并且浸润雨珠的过程。由这五个字可见词人平素对事物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细雨湿流光”,是词中女主人公眼中所见,同时也是她心中所感,暗含雨湿光阴之意。看似平静的景物描述,实则蕴含了闺中人对光阴如此流逝的惆怅、惋惜与苦恼。而这雨又是“细雨”,恰合引发和传递幽怨的情思。如此,与下句及后文相连,便水到渠成。次句“芳草年年与恨长”,与首句联用,既是内容上的注释又是感情上的延伸,愈显情韵。后来苏轼在《玉楼春》中有句“草头秋露流珠滑”,或许也受了这五个字的启发吧。
   再看林逋的《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暂不说这首《点绛唇》如何写春草,且先看它的总体思想。在《宋词鉴赏辞典》一书中,潘慎对此词作了赏析。他说该词下片中的“王孙”指的仍是春草,而前面的“离歌”,是“新草送衰草的离情别意。只有衰草去,新草才能蓬蓬勃勃地繁荣壮大,这样就给大自然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也揭示了客观世界新陈代谢的规律。”道理似乎说得不差,但据此理解,通读全词,总觉过片突兀且与后文龃龉。所以,“王孙”在词中指的并非是春草而应是亲人或友人。
   下面,详细说一说这首词。
   上片开篇是“金谷年年”,为什么词中要提到“金谷”呢?
   金谷,我们知道指的是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私人园林。石崇在《金谷诗序》中曾写道:“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由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石崇有钱、有闲,并且会玩。而这个金谷园,之所以出名,除了因为它本身是这样一个优美、宽阔极尽视听之娱的境域,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这《金谷诗序》。《诗序》中还提到,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石崇宴请苏绍、潘岳等名士,加上石崇自己共三十人在园中饮酒作诗为王诩饯行。所以,从这之后,金谷园也就渐渐成了饯行、送别的代称。
   在这首词中,提到的金谷园首先应该指代送别的地点。与下片的“长亭”相对应。这样,上下片的连接方能顺畅。其次,通过引入昔时繁华无限的“金谷园”如今已然荒废无主,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世间的沧桑变幻,拓延了词境。这是词中“金谷园”的作用。
   而送别又为何能与春草联系到一起呢?《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看不到游人归来,一望无际的是那萋萋春草,暗示年已过、人未归。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开篇“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说的是别后,思念如同河畔的春草一样,向远方无限延伸,用的是比兴。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更为直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别友人之时,春草萋萋,离情依依。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春草作为送别怀思的意象由来已久。这首《点绛唇》,描写的景物是春草,抒发的感情也是离情别绪。有人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词亦如是。所谓融彻的意境,即眼中景与心中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林和靖的这首词,确实做到意境融彻,景语即情语。接下来分析该词对春草的具体描写。
   首先词人把春草限定在特定的环境里,这也是为给春草融入特别的感情做铺垫。接下来的四字“乱生春色”说的就是春草。是啊,不需要人为去栽种,只要春天一到,它就能四处肆意生长。一“乱”字,写活了春草的生长特性,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草的生长状态。同时,词人下的这一“乱”字,还是送行之人其时的心中感受。离别在际,任凭是谁,内心都不会平静。所以见到遍地的春草,词人感受到的不是蓬勃的生机而是“乱”。接下来的两句“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则是说伴着如烟似雾的绵绵细雨,枝头上的残花落了一地。上片总体是说,在这昔时送别的地方,在这个如今不再有人看管的荒园里,词人见到的景象是:杂草丛生,残花满地,细雨濛濛。这样的环境描写极力渲染了送别时荒凉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下片直说送别时的情景。初读下片,不禁使人联想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道边,黄昏落日下,离人渐行渐远,再也望不到他的身影。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看得见的只有那无尽的萋萋芳草。情在景中。
   接下来再看梅尧臣的《苏幕遮》: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上片描绘的是以雨后、江边、春晓为背景的芳草图,下片写离情。
   这首词写的也是春草,与林词不同的是,此词才是通篇皆写春草的,即离愁别绪也是从“春草”口中道出的。
   词的上片,以轻快的笔调,形象地勾勒出春草的生长环境、颜色与形态:清新、明丽。下片抒情,将春草人格化。“接”、“迷”、“怨”和后面的“老”都是以“春草”作为载体的。“接”,行为动词;“迷”,行为兼心理动词;“怨”,心理动词。感情步步加深:首句平静,次句延展,“堪怨”句起势。起而遽收,此为敛也。敛而不放,是为下文铺垫。“落尽”句既起波澜又生感喟且为结句过渡。最后以“老”字收束。这一“老”字,在行文结构上与上片歇拍“嫩”字呼应,在内容上不仅仅强调了春草的颜色,更在说明是一种状态,是生命自然的生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包含了期待中度过的又一个春天。草犹如此,人何以堪?想必这便是静安先生所说的能摄春草之魂吧。下片这后三句亦有词人自伤身世之感,读来令人动容。
   最后,简单欣赏一下欧阳修的《少年游》: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这首词写的还是春草,寄的仍是离思,与冯延巳的《南乡子》同属一个主题。只是感情色彩上有差别,前者思中含怨,而此词侧重的是思念与期盼。在风格上,欧阳公的这首词上片明朗许多。比之前三首词,该词气象相对雄浑,意境也尤为开阔。
   上阕直接书写春草的句子是:“晴碧远连云”。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室外一切景物都会显得更加清晰、真切。“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说当春天的脚步来临时,草是新生的,从泥土中刚刚钻出来,只有放眼远望,才可见明显的绿色。而此词是仲春季节,草是葳蕤繁盛的,所以凭阑望远,愈显青碧。“远连云”,一望无垠,与远天相接。此五字,可谓美矣。景美,词美。仅凭此一句是看不出丝毫别绪离愁的,相反,倒是赏心悦目的佳景。然而词人却给这美丽的景致安排了“思人望远”这一故事情节。诗词“沾事则易感”,而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起首栏杆“独凭”已见情绪,柳永句“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可作本词前两句注脚。“千里万里”顺承草色而来。数量词叠用,有视线向前推进的效果。“二月三月”,点明时间,承接开篇的“春”字。上阕结句,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词中主人公已不止一次独自凭阑望远了,如今又到了春天,但仍旧望不见自己期盼的人儿归来,千里万里的路上,见到的只是连天芳草,还有那一幕幕离别送行的场景。触景倍伤情,词中人此时内心的感受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里值得称道的是“千里万里”、“二月三月”。看似极普通的几个字,但写诗词作品的难度在于:字数声韵受限制,前后文意需相连,还要传达出特定的情感,更须注意的是不能与前人的同题作品雷同,也就是要自出新意。我们来看欧阳公的这两个四字句,承前启后,气势开阔,仿佛信口吟来。单句人人能道,连用古人所无。只这两句八字,便已足显大家风范。
   过片仍是纵横之笔,借典引情。尽管这情来得不如上阕自然、真切,但通过特殊的句式和用典,我们读者可以感受到词中感情的加深。而后面的几句又回到故事中来,风格婉约,与词章首句一致。“哪堪”一句是针对上阕而言:晴日里愁绪尚且无法排遣,又如何独自面对这疏雨黄昏?至此,相思之情无以复加。自然引发下句“更特地、忆王孙”。
   以上,对王国维所赞赏的几首与春草相关的词作了粗浅的分析。词人不同,作品的风格也各不一样。草木本无情,然一入诗词,便生出许多感情来。“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只有作者的心中先有了某种感情,才会将这情自然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
   王国维称赞上述几首词能摄春草之魂,除了因为这些词对春草的描绘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外,更主要的,是这些春草,在词人的眼中和笔下都是有灵魂、有感情的。由古至今,世间动人心者,莫过于情。

共 40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春草本是微小物,但是在王国维的眼中却充满了生机。他细腻的把几位大家写春草的词娓娓道来,详尽的分析作者内心情感。借春草抒发胸怀,有哀怨也有怅然。景,物,人,在几首词中分别表达了不同情绪。有的婉约,有的大气。借写春草,而又把内心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一篇好的赏析文。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8-10-26 21:40:48
  春草在诗人笔下有了生命力,成为一种象征。不同的人给予它不同的色彩。感谢赐稿菊韵,问好秋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