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祖国】还想做月光里的小孩(散文)
晚上,有月。月在天上。霓虹灯影里,看不深情。
院子里,两个儿童在玩滑板。见他们欢天喜地,单纯无忧。忽然间,也想做月光里的小孩了。月光里的小孩,有一份满足。
小时候,就觉自己很容易满足。夏里,能有一丝风吹就满足。冬里,能有一双鞋穿就满足。春天,能有一朵花开就满足。秋里,能有一片落叶就满足。黑夜里,能有一片月光就满足。
月光下,游戏是童年里的最美。用几块石头站在远处,然后用一块石头去撞击另一块石头。把一块石头打倒,就是欢喜!哪怕做过一千遍,都没有要厌倦的时候。天空很小,欢喜很多。一只萤火虫路过,都足以让我们欢天喜地一个夜晚。
那时游戏很多,多得数不过来。月光下,你想怎么玩,就能怎么玩。你可以坐着或趴下来,用楝树的枣子去玩撂羊窝,一个窝窝一个窝窝撂下去,能撂得热血沸腾。你可以用柳树或椿树的枝条,削成一段段小棍棍,在上面刻上图案或文字,高高扔起来,然后再用拇指和食指去抓取。你可以在地上画几个大方格子,在里边蹦蹦跳跳地磕老瓦或丢沙包。你还可以两个人蹲在一起玩憋死猫,或吃老虎或对对碰。还可以三个人在一起,玩二五八、三六九、四七十,看谁最后能闯出关口。你还可以和一群人在一起玩黄狼拉鸡,玩磨刀杀羊,或玩大刀砍、绿绿眼……那样的夜,很少要睡下。舍不得,多好的白月光啊!即便是一个人,也可以自在自地玩推铁环,玩自行车链条制作的洋火枪,玩藤条弯曲的弹弓……
小时候的月光,安静而美好。更多是白,棉花团样的那种白。柔柔的,亮亮的,仿佛水银泻地,一眼就能看到底。那些个夜晚,我们就像这月光里的鱼。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童年婆娑。
一到周末,奶奶们都要搬着凳子来我家,让我读书给她们听。清亮的月光下,读高玉宝,读封神演义,读呼杨合兵,读杨家将,读济公活佛……我能读出一腔的激情澎湃来。花瞎子舅老爷,每个月都要来我们村子里唱几场琴书。他的琴书唱得确实好听,琴也拉得好听。特别是拉到伤心处,声音低回婉转、如泣如诉,听了让人想哭。他唱陈三两爬堂,唱罗通扫北,唱王三保下苏州,唱王华买爹……唱得大家白天里有事没事都要号上一两嗓子。就是到了现在,村里人还都要说,舅老爷的琴书唱得绝了门,赛过灵璧著名琴书艺人高小眼。当时,我们听不懂,而每一场我们都从不缺席。大人们在听书,我们在玩自己的游戏。月光溶溶,岁月融融。
孩提时,最喜欢月光下去看电影。听说哪个村子里要放电影,一天到晚都能乐得屁颠屁颠的。不只是上学有了劲头,连干活也都有了劲头。太阳没落山,就三五成群地跑到场地去,抢一个绝佳位置,坐等电影开场。那时,个个都是电影迷,即便几十里外有电影,也要奔跑着去。寒来暑往,从不放过。即便那电影,看过了三五遍,也不忍心离开。那时最喜欢看放映打小日本的片子,《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每个片子,都能看得热血喷张。回来路上,走在沟渠上,走在山坡上,走过芦苇荡……边走边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秋收完,最喜在月光下钓虾。那时,每一个池塘里都有鱼。随便翻开一片草丛,都能捉住十几只或几十只。母亲用纱布缝成一个鱼网,用一根木棍或藤条支起,里面放上炒熟的豆粕,用纱布袋子装好,再用石块压上,放在水下。三两分钟提起,几十只乃至上百只的小草虾,就会活蹦乱跳地被端起。有时候,还能捉住泥鳅,捉到趴地虎和尼古丁。近些年,由于污染重,河塘里不见了草,更不见了鱼。小时候,跟母亲去湖塘里割草,渴了就直接饮池塘里的水,啜饮得浑身畅快而通透。那时,我们是单纯的,水是甜润的,天空是湛蓝的,月是皎洁的,空气是纯净的……
那时,作业少。那时,烦恼少。那时,欲望也少。儿童就是儿童,光阴就是光阴。
现在,城里没有月光,城里的月光被埋在灯红酒绿里。
霓虹闪烁的街道上,人影憧憧。这样的夜晚,看似斑斓锦绣,但不够安静。灯火通明处,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的白月光。浑浑浊世里,我还想做月光里的小孩。

感谢风子老师分享一篇馨香文字,好喜欢!敬茶!祝您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