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雨夜走秦淮河(散文)
2018年8月12日,我们前往秦淮河,一睹了秦淮河那神秘诱人的风光。
南京的夜比西安来得早,不到七点钟,夜幕带着蒙蒙细雨便垂垂地下来了。华灯初上,夜游秦淮河的人们已排起了长龙。秦淮岸边照壁上的两条金色的“巨龙”腾空飞舞着,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长江奔流而下。
秦淮码头,灯火辉煌,游人如织。码头上已不见三两人乘坐的“七板子”了,满是可乘坐二三十人的机动船,都装扮一新。等了一会儿,我们也乘上了游船,几十号人挨挨挤挤坐在座舱里。轻纱似的白雾,一丝丝,一缕缕,如烟如尘,悠悠地从眼前飘过。灯光倒映在绿晕的河水里,摇摇晃晃,闪烁不定。
画舫沿着弯弯曲曲的河流穿行在“十里秦淮”画廊中,淡淡的雾,似乳白色的薄纱,萦绕在身边。大大小小的船都亮起了灯火,黄黄的灯光映在碧糊糊的水中,反晕出片片朦胧的波光,透过薄薄的烟霭,前方的游船在水中荡起了一波波涟漪;船上忽明忽暗的拍照闪光,夹着隆隆的桨声、游客的说笑声,都一股脑儿渗进薄霭和涟漪里了。
雨雾斜洒,画舫即将经过第一座桥——“文源桥”。此桥初建时称“黄公桥”,为纪念明洪武二十四年状元黄观而建。明初黄观原住东石坝街,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第一,称“三元及第”。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清桥跳秦淮河自尽。黄观闻讯,在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为纪念黄观,便在他曾居住之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处建木桥,名叫黄公桥,1997年,更名为“文源桥”。文源桥与“文德桥”相呼应,寓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远远回望,在文源桥的左边就是那恢宏的夫子庙、高大的江南贡院。斜风细雨中,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掩映在薄雾中,透过金黄色的灯光,贡院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了。
画舫前行不久就经过了平江桥,在游船的正前方有一道水门——长板桥,又称“长桥”,水门上刻有“风雅白鹭”的横额,进入这道门,也就进入了白鹭洲公园景区。白鹭州原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家族的私家花园,民国时期成为茶社,1924年茶社的老板在整修房屋时,发现了嵌在墙壁中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的正是《登金陵凤凰台》,当时园中的沙州上芦苇丛生,有白鹭群飞,于是将此园命名为白鹭州,也就是今天的白鹭洲公园。
抬头看桥,低首凝视河水,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描绘的景象:“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一会儿又联想到俞平伯描绘情景:“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两者各有各的心境,但此时我却不知我的心境更适合哪个?
往来的画舫在水上缓缓行进着,宛如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宫殿,从船舷到舫顶,各色的灯透过濛濛的雨雾,和着水里多彩多姿的灯影,那氤氲的水波也被染成了色彩斑斓。这与朱自清当年描绘的“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雾;透过这烟雾,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的情景极为吻合,天、地、河在雨雾中相依相偎,说是朦胧,又不像;说是融合,也不妥帖。任你去想象,任你去解读。
都说秦淮河的景是由桥编织的,每一座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凭靠窗栏由西向东展望,深邃的河上,一座座拱桥在色调各异的灯光照射下,既风姿绰约,又空濛幽渺,充满了朦胧美和古典美。
船在前行,思绪在飞,那些沉淀了千年的历史,透过斑斓迷离的光影,在我心头缓缓地流淌。“秦淮灵秀地,自古多风骚”。进入这“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秦淮河,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佳丽们和文人政客相互交缠的一段段醉生梦死的故事,与雨夜的灯光一起倒映在朦胧的水中,不停地跳跃着……
不久船便来到了“浣花桥”,它是清代的一座古桥。古时候秦淮湖畔美女如云,白鹭洲花团锦簇、白鹭齐飞,春暖花开时,秦淮河上的佳丽们喜欢来这里踏青赏景、摘花佩戴,成为古金陵一道风景线。文人墨客都觉得这里的景致能与成都杜甫笔下的《浣花溪》相媲美,于是将此桥名为“浣花桥”。浣花桥上的亭子高雅别致,东面楹联书:“同摇蓝桨浣花影,月落秦淮凝鹭洲”。西侧楹联书“自古销魂处,从来风雅地”。
穿过浣花桥,前方有一座单孔石桥“玩月桥”,玩月桥也是南京著名的赏月胜地。史料记载,每年中秋之夜,很多文人学子们都会到此赏月,吟诗答对,即使不会写诗的人也会来此附庸文雅。
说到诗词,我们游船的右岸就是一道百米的“诗词碑廊”,它再现了秦淮河上的风花雪月,这里选刻的多是历代名人留下的佳诗名篇,诗旁刻有美人的肖像,正所谓“才子配佳人”。游船的左侧有一个小小庭院,这是秦淮八艳之首马湘兰的故居“孔雀庵”(又称“湘兰居”)。马湘兰是明末苏州人,曾痴情地爱上了她的老师王百川,王百川也曾手把手教她写字画画,但是王百川为了高攀最终娶了别家的千金,马湘兰一气之下,来到秦淮河畔,成了一代名妓。由于她擅长画竹子和兰花,故号“湘兰”。
湿气浓浓,画舫在水上缓缓行进着。穿过二水桥和长廊,船的正前方是一道高高的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南京的明城墙。我们看到的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武定门段城墙。朱元璋打下南京后,听从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于是先不称帝,而是自称吴王,经过三年筹备,于公元1366年开始动工建设,动用了20万民工,耗资600万的黄金,花费了21年的时间才建成明城墙,明城墙全长33.676公里,现在保存完好的有约21公里。
驶离白鹭州公园经“王昌龄夜宴处”,返回主航道,穿过文正桥,到达东水关。前面的这个水关是内秦淮河入城的地方,又称为“上水门”,东水关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用来调节秦淮河的水位和防洪,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它辟为“通济水关”,原来一共有三层,最上面一层已毁于战争,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第二层,有十一个洞,这些洞也叫券,供守城将士们居住和储藏战略物资。最下面一层装有水闸,并且有一道水门,中间装有铁栅栏,以防止敌军从水路潜进偷袭,所以历来是通水而不通航,于是船调头驶向中华门城堡。
中华门也叫聚宝门。1931年修建中华路时,此门改称为“中华门”,现门上的“中华门”三字是蒋介石所书。朱元璋最初建城墙时,国库空虚,建城的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由江南富户承担的,其中承担最多的就是江南首富沈万三,据说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都是由他出资建设的,而且他承担的是南京城墙上耗资最多的部分,因为南京最大的三座城门——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是结构最复杂的部分,尤其是正南面的这个中华门,它呈一个目字型,由四道城门,三道瓮城组成,两旁有马道,每个城门都配有一个千斤闸,瓮城上各有藏兵洞,可藏兵三千,积粮万担,当敌军攻来时,打开第一道城门,敌人涌进来,这时候城头上的士兵关上城门,放下千斤闸,将敌人困在瓮城里,藏兵洞里的士兵万箭齐发,好似“瓮中捉鳖,关门打狗”,因此中华门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瓮城”。
雨雾随着船的摇荡,时浓时淡,很快就远远地看到了出发时的泮池码头,再过一会画舫就将回到泮池码头,这时船家放慢了速度,在原地打着旋。船夫兴致很高,主动地解说起了这附近迷醉的风景。旧时的秦淮河的南岸是灯影迷离的“红灯区”,有名的“秦淮八绝”的旧居大多都在这里。所谓“八绝”就是八位品格极高的绝色妓女,她们身处下贱,心忧国家,在民族存亡、正邪倒置之时,表现出了铮铮铁骨,受到了后人的敬仰。李香君就是清代剧作家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主人公,她不但花容月貌,而且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愤世嫉俗,不惧权贵。不少名人还在题诗歌颂李香君“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的刚烈之气。
画舫摇荡了十来分钟,来到了与文源桥相呼应的文德桥。文德桥是赏月的绝佳胜地,文德桥与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并称为江南三大赏月地。相传诗人李白在此酒醉之后,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却将水中圆月搅成两半。后世为以示纪念,在桥旁修建了得月台。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时,升至中天的圆月倒映在秦淮河里的影子被文德桥一分为二,各投在文德桥的东西两侧,无论从桥的哪侧往下看,河里都只有半枚月亮,所以就有了“文德分月”的奇观。可惜我们来的时机不合适,没能见到皎洁的月亮,更没能见到“文德分月”的奇观。不过,能在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里欣赏秦淮河的风韵也是一件幸事也!
画舫悠悠荡千年,续缘秦淮觅缠绵;才子佳人匆匆过,几多美梦留江南。今夜我们不是才子也不是佳人,可坐在画舫的我们,谁敢说在看景的同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找当年那些才子佳人的感觉,在寻觅一个相似的梦?
当游船回到泮池码头时,已是夜里十时许。回首秦淮河,灯影迷离,雾纱飘渺,似梦非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