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秋之韵”征文】红螺寺听秋(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秋之韵”征文】红螺寺听秋(散文)


作者:京城散人 秀才,170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54发表时间:2018-10-30 16:42:58
摘要:在瑟瑟秋风中,我不想寻书阅文,去钩沉史话,不想追溯千年名刹的奇闻轶事,不想让绿植丰茂、秋色斑斓化作唐宋诗篇,更不愿让好奇心缭乱拜寺的意境。在这座北方建寺年代最悠久的寺院,只想静下心来,闭目听秋……

【荷塘”秋之韵”征文】红螺寺听秋(散文) 北京,有些季节较显冗长,如盛夏与寒冬。有些季节,总感到经不住风雨、等待,甚至稍纵即逝,如丽春与爽秋。
   迎来桃红杏白、梨花清明,即便因事而辜负了,尚有一池碧荷、满目杨柳接续。而倘若与枫红菊黄擦肩而过,前面惟有冷峭之景、落寞之冬了。
   入深秋,我婉拒邀请、暂停敲键,去红螺寺听秋……
   面对红螺山,进入红螺寺。我深知醉心画面会进入视野。崖谷上下绯红的黄栌、山门周边苍翠的松竹、佛殿前后明黄的银杏,连同花房内五彩缤纷的名菊……始建东晋、历经磨难、多次毁损多次修葺的净土道场,在诗词的气韵中静立着。
   然而,在瑟瑟秋风中,我不想寻书阅文,去钩沉史话,不想追溯千年名刹的奇闻轶事,不想让绿植丰茂、秋色斑斓化作唐宋诗篇,更不愿让好奇心缭乱拜寺的意境。在这座北方建寺年代最悠久的寺院,我只想静下心来,闭目听秋……
   首先,入寺听竹。山门周边蜿蜒曲径内,那片长势、数量、面积皆为京城之最的竹林,为元代云山禅师培植。
   此时,我萌发一个想法——春、夏、冬观竹,莫如秋后听竹。清明时节,百花绚烂,春潮带雨,莺啼燕舞,总感到心不在焉。七月流火,蝉鸣蛙鸣、蚊虫萦绕,时有疾风暴雨,总感到难以静心。腊月寒冽,一片萧索,朔风强劲,或遇雪压竹林,总感到一片茫然。惟有在深秋时段,面对以坚毅之态、守望之情傲视寒冬的竹丛,静聆其“心语”,感思其禅意,方显旷达与超然。在徐徐清风中,天高云淡下,我坚信古竹内核的一片灵性。
   在竹林间,我微闭双目伫立着,细听山拥竹、风穿竹、鸟栖竹的轻灵声韵。无意间,听到了竹林之间轻声叙述《怀柔县志》中“御竹林”的那段往事……
   它们说,当年康熙帝在红螺寺降香,正值深秋。其实这好理解,若在春时,山寺间杜鹃艳丽、桃李鲜明;若在夏季,一泓碧池、荷香四溢。深秋季节,红螺醒目。果真如此,目光敏锐、擅长品味的一代明君,怎会让视点集中于数百杆翠竹之上?遥想当日,环指竹林叹赏,下旨清点株数,留言重点保护竹林的盛世君主,不知是否料到,经历数百个寒暑之后,当年的613杆翠竹,现已拥有百万杆之多,漫漫如“摇翠之海”,竹林之景观,早已被往来者称为“御竹”。善哉!善哉!
   深秋,在名山古刹静品竹韵,或是疏落竹影摇曳的节拍,或是一池秋水倒映的韵致,或是淡云悠远折射的空灵,或是常翠枝叶蕴蓄的禅意……四周很静,是风动?是竹动?是心动?终究要看慧根深浅、领悟多少?
   我恍然感知,这片四季常翠、俗称“玉镶金”的黄槽京竹,在古刹梵呗的感召下,默默地悟证着人间的因果。
   在曲径竹丛间宁静一时,我便拾阶而上,向梵音悠悠、佛殿聚集的中院走去。入院、整衣、请香、礼拜,在大雄宝殿前,迎风而立,摒除欲念,涤荡心尘,默念佛号……
   礼佛之后,我环顾四周,“听秋”的意念再次萌发。但见大雄宝殿两侧千年银杏叶如淡金、枝叶繁茂,与袈裟明黄色相近的树冠,在缕缕秋风中摇曳生姿,与红色门窗的佛殿、蓝色通透的秋空、深褐色香炉、银白色石阶以及黑底金子匾额、楹联,形成了鲜丽之景。忽来一阵清风,席卷上扬的银杏叶纷繁如蝶舞,在信众、游客身上悄然滑落,一如金色勋章……
   我伫立寺院一隅,再次微闭双目,感知萦回禅风的秋韵,似乎听到,这座北京年代最为悠久的寺院,一代代著名禅师的语句,在耳边回响着。金代,皇室最高权威的大圣安寺住持——佛觉禅师,在此住持并讲学;元代,皇家高级顾问兼荣禄大夫大司空——云山禅师在此说竹论法;清代,精修禅宗、净土宗的际醒大师,在此住持,每日念10万声弥陀法号;光绪年间,净土宗第十三代印光大师来此,想信众讲经……
   试想当年,远山黄栌枫叶如诗、秋景如画,寺内黄叶飘飞、秋阳朗照。与红螺寺结缘的大善知识,向弟子、居士播扬佛法、启迪禅悟。佛殿摇摆的风铃、起伏如潮的诵念、远空归雁的啼鸣、晨钟暮鼓的缥缈……共同组合成了一曲曲空灵的禅音。
   晚秋天短,不觉已是斜阳夕照。我走出中院,向后山慢行,忽觉一缕花香随风飘至。对照季节、依据经验,我认定是菊花吐艳。于是,循着菊香,来到红螺寺菊展之地。
   走入花房,眼前一亮,红螺寺景区员工正在辛苦栽培着供游人观赏的名菊,有数千盆。有经典品种墨魁、绿云、国华冲天、人面桃花、金边绿衣、蕊珠宫等。或橙黄、或淡紫、或葱绿、或嫣红、或乳白、或混搭色彩……各呈丽姿,清香四溢。陶醉之余,不知人在菊中还是菊在人中……
   在千年古刹赏菊,我一改近距离拍照、凝视、深嗅等习惯,伫立一隅,闭目调息,静静地聆听这千年古刹中的名菊心声……
   名菊在述说着,古刹与名菊,在多地早已结缘了,每年都吸引众多赏读者。北京阐福寺的大型菊展、乐山乌尤寺山上山下的名菊景观、开封大相国寺的菊花盆景……名菊互述到此,自信满满。她们之中,有花在提问:“我们作为凌霜抗寒之花,常伴青灯黄卷、晨钟暮鼓、木鱼声声,是否也有所觉悟、随之升华?”
   面对名菊、观者,我忽想起了广东潮州市佛协副秘书长、潮州佛母寺住持、禅净密兼修的圣空法师的一段讲述……
   法师说,一座古村的寺院,有高德老僧。那日,偶得几株名菊,于是精心栽培,不久禅院满目锦绣、清香扑鼻。继而,一位村民向老僧提出要些菊花回家培植,老僧欣然应允,挖出几株较为粗壮的菊花相赠。日后,全村村民纷纷前来向老僧索菊,致使寺院菊景消失了。小和尚对此不解,认为最初的热情,换来空空如也,岂不可惜?老僧微笑着告诉弟子,今日寺内无菊,明日寺外村中会随处赏菊、花香四溢,缕缕清芳会盈满寺院的,小和尚立即领悟了。
   走出菊屋,走出古刹,回程途中朗空悠云。回望掩映于炫彩秋叶中的红螺寺,又想起了寺中竹香园的一副楹联:古木庭院留客醉,竹林宴饮伴花香。

共 22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红螺寺听秋》是一篇游记性散文,作者以北京的秋为背景,从红螺寺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入笔,用浑厚的文笔,写出了一种人生哲思,写出了生命真谛的禅悟。景物的优美,厚重的人文历史,不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此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性散文,写出了一种难得的人生与生命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如此,文章亦如此。此篇文章的意境的形成,以作者的心性和所写景物的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作者在心与物、情与景交融之际,达到了一种“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的高深境界,“俯拾即是”,并不是说作者在取材上的“随性”,而是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景色,选择竹林、菊、寺,是更注重“随心”,作者表现的清幽的环境与心境一致,现实与历史的空无一致,表现的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深厚的人生哲理,写出了一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禅悟境界!实属散文之中的精品,推荐阅读共赏。感谢投稿荷塘,荷塘期盼作者的更多精彩!【编辑:上大人孔乙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京城散人        2018-10-30 17:04:27
  多谢上大人孔乙己深解与精评。虽拙文却幸遇知音,甘爽也!
本名:冯新生。笔名:心声、京城散人。 生性散淡、诗文为伴。云下行游、茶旁敲键。 笑看功利、远离羁绊。敬仰禅林、心香一瓣。
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0-30 17:19:09
  编辑一篇文章或者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是用心去阅读这篇文章,从题目开始。周作人在《金鱼》一文章关于文章题目有一段叙述:“虽然后写题目是一件难事,有时竞比写本文还要难些。”《红螺寺听秋》,首先题目就在第一刻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作者没有陷入俗臼,写“看秋”而是“听秋”,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用来感知外界。“观音”不做“听音”,就是观音菩萨六根融通,可以观音。作者匠心独运,在题目上就融入了“禅”的内涵。其次,是对作者文法的欣赏,作者对红螺寺秋描绘,抓住竹林、菊等景物,在此之上不露斧凿痕迹地插入历史文化,禅的故事,分别就秋的秋色、秋意,描绘出了秋的真正含义。第三,是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就如欧阳修在《秋声赋》所云:“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作者写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哲思,对历史的思考,对生命的禅悟意境!感谢关注荷塘,荷塘期盼老师的更多精彩!
3 楼        文友:天龙        2018-11-01 05:45:38
  感谢老师对荷塘征文的大力支持!期待老师更多美文佳作!!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