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回归心灵之旅:“词刺激”叙事法(随笔)
初识“词刺激”是2013年9月26日晚。
01
在QQ群里,杨小洪老师发来一篇他的学生的作业,他说,学生是用“词刺激”方法完成的。我很好奇,一口气读完。
学生作业:心有玫瑰,还是猛虎。
今天上了一节颇有冲击力的西方思想史。原以为杨老师也和别的老师一样,喜欢游走在幻灯片的世界里,用空白乏味的陈词滥调告诉我们历史演变的过程。然而在他说出第一句话的时候,我似乎就感受到了他那猛虎般的气质,表面的斯文是无法掩盖内心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于是那并不明朗的声音在我的脑子里绽开,一点点的,占据思维。
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学长在日志里写到的窥探欲,我觉得我在老师的测试中解剖了自己。我还是喜欢肆无忌惮的写自己的想法,表露自己的情绪。杨老师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再狗血,我们也要热血。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缺乏热血的情怀,不为身边的小事所触动。当麻木不仁占据了我们的内心,我们是是也应该把内心的寂寞呼喊出来呢?
我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平等,虽然要跟着杨老师的思路走, 也许对很多有性格的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对于我这种普通的人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机遇。内心一表达自己的想着终于可以有机会和别人交流感情,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缘由吧。
村上春树说过,我们要记得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要记得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要记得曾经聆听为你的人,因为这些人组成你生命的温暖,使你远离阴霾,也正是因为这些温暖,让你成为善良的人。我感谢杨老师给予我一个机会聆听我的心声,让我单纯想做一个善良孩子的梦想更加坚定。人与人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让彼此了解,相知相爱,成为打开生命之窗的那个知己。即使路途很遥远很苦痛,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还是要走下去。
可能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那个问题特别没有意义,但是那也是我真心想问的,不明白的,为什么要做词刺激测试,但是当我认真的回答那个问题时,却发现自己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我觉得意义就在于让自己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平凡又感动。我不想在乎收获什么物质的结果,我只想简简单单的明白一个道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爱人,爱己。
我直觉捕捉到的是下面两句话:
我觉得我在老师的测试中解剖了自己。我还是喜欢肆无忌惮的写自己的想法,表露自己的情绪。
人与人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让彼此了解,相知相爱,成为打开生命之窗的那个知己。
杨老师说:应该捕捉词语,而非句子。
这有些颠覆我的认知。我习惯阅读后摘编“好词好句”,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我也是这样指导学生写作的,我们每学期整理一本“好词好句”,学生习作时放进不同段式中完成自己的习作,我们称之为“仿写”。难道,我错了?
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阅读了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和布鲁纳的《思维研究》,开始从知觉入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制——概念的获得。
02
“我能否接受词刺激测试?让自己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
发出短信,等待杨老师的QQ图标闪亮。
21:22:33,杨老师发来测试提示:1)首先确定刺激词,把它作为联想核心;2)填写联想词;3)每次写联想词,都默想刺激词,写下脑海里冒出的相关词;4)按照要求写完所要求数量的联想词;5)开始测试前,请仔细参考所给的示例。
这是他的学生的一份作业,记录如下:
第一步:结合“词语”一词进行联想。
学生的直觉捕捉:单词、术语、意思、用法、句子、同义词、造句、来源、反义词、语境。
第二步:阅读关于“词语”的论文进行概念词摘编。
学生的摘编分类:
正式:沿革、理性、终极关怀、语录式人格成长、倾听、分享、重构个性化意义、潜力、团队合作。
方式:描红、批注、图示。
龙卷风:风卷残云般的、过后是破坏、也或是重新塑造、毁坏与重生只是一瞬的区别。
……
第三步:结合课堂语境进行叙事。
学生的课堂叙事:
头脑风暴好比龙卷风,讨论之后,是彼此之间思想的相互交流以及摩擦。龙卷风过境后是一片狼藉,需要重建,需要对自己的原有价值、原有想法进行重建。
关于老师,我觉得这是个性问题。这门课的上课节奏很快,有一种你追我赶,争分夺秒的感觉。虽然我有时候跟不上节奏,老师在进行下一项的时候,我还在纠结于之前的任务。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考验的方式,也是一种锻炼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突破自我,找出自己的极限。老师的这种方法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十分有效果,我还是十分赞同这种上课方式的。开阔思维嘛,真正的头脑风暴是自己的一场头脑风暴。
老师说现在要在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与自己的文字进行对接。我现在想到的是一场龙卷风过后一片狼藉的大平原地带,房屋倒塌,作物损失惨重。没错。初次的头脑风暴过后也许我们的思想好比这片平原,各种混乱,各种萧条。所以说我们需要一架收割机,一架挖掘机,整理,没错就是整理,整理思路,滤清思路,把被堵塞的道路要重新打通起来。
今天这堂课真的是相当忙碌的,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一切全要自己来掌握,老师下达任务,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自己拼尽全力飞快解决。不及时跟上就意味着你要落后于其他人,就意味着你下一次的开始又比别人慢。
03
在学生的“作业”中,我发现了“词刺激”的灵妙。
直觉捕捉。这是知觉过程的第一个步骤,这一阶段人们以开放的态度尽可能的搜集有关刺激物的材料,以便寻找出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此时人的知觉对大量的信息敏感,对每一个于此相连或者有关的特征进行集中,以便对事物进行精确的归类。词刺激的刺激源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个场境。
分类梳理。布鲁纳认为,一个人对世界和周围环境的认识首先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而这样的模式最先是从个人的文化背景或信仰中汲取的,并且适应于个人的。学生阅读文本,有选择地摘录概念词进行归类是认知过程的主要特征。将所有词语通过认知结构进行分析,用某种特定方式归类取决于更为基本的能力,即要识别某种事物,首先要将事物分属于不同的类别。随着类别的不断复杂,归类就涉及到认知的策略,这是文本分析的过程。
叙事探究。概念的获得实质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把他所获得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对现实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预见。所以,叙事是一个积极地选择信息、形成知觉的过程。
我意识到,知觉的产生一定有一个前提的刺激物存在,叙事需要关注一些刺激于大脑形成初步印象的教育场境,捕捉概念词获得概念,然后用环境事件诠释概念。环境事件成为知觉启动的热身环节,以此,叙事开始了。
04
中午我当小白鼠,做课堂词刺激测试,刺激源是一幅“秋景图。
枝头,新长的嫩叶最终还是敌不过秋风阵阵,枯黄了自己的一生。一阵寒风,瑟瑟地抖落下来,划过我的指尖,跳着一曲优美哀怨的圆舞曲坠落大地,咚的一声,我听到生命触及大地神经的巨响……
这是我敲出的第一段话。
“看到一张图片,你能想到什么?”杨老师问。
“课堂。我想到了杨老师的课堂。”我答。
我做了如下阐释:
课堂上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是闭塞狭隘的,杨老师显然对同学们的答案很不满意,在一声声的催促引导下,终于同学们的想法变得天马行空,超越了图层那积累千年的分子,深深渗入纸张的灵魂:小狗与课桌,鼠标与马路,房子与火山,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开始有了灵魂的交流。
“发现自己!”我敲出第一个概念词并作出阐释:
第一次词刺激测试,我想杨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我发现最真实的自己,因为择词靠的是本能,遵循的是最本质的自己。
“体验式学习!”我敲出第三个概念词并作出阐释:
体验式学习,是辨。杨老师的课是学生唯一敢质疑的课。在传统的上课模式中,学生不会做跨思维选词。杨老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思想潜藏在学习任务中,等待学生去发掘,就像这副“秋景图”,是大自然孕生的宝藏。
“课堂”、“发现自己”、“体验式学习”,有了觉察过程的一点一滴,我对课堂的认知有了一条清晰的路线。
我对自己的感悟做了如下总结:
在半小时内心智的提升让我更加痴恋词刺激的惑魅,我似乎豁然开朗于对生命成长的引领。我清晰地意识到,理智上的了解是概念的产物,它不等同已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身心活动。如何不落入推理思辨的泥沼,又能在每一个当下持续灵光一闪的顿悟,是词刺激修养觉知的难题——
方法在于:从最初透过直觉,绕过理性,来培养时时刻刻醒觉的心。
成长在于: 真实不现实,现实不真实,删除一切幻像和假象,进入根本和本质,当下解脱。
智慧在于:生命在极限时,更容易体验到精神的力量,专注于某一点不断深入强化,更容易触摸灵性之光!
今天的词刺激让我明白:没有人必须在你需要的时候帮你,只有你自己,所以让自己独立、坚强、快乐、幸福,才是需要做的,毕竟只有自己必须和你生死与共,陪伴永远。
杨老师回应:潮起潮落,无边无际。无边海浪,奔腾千里而来,如回归大海的浪花。静静地坐在海边,沉静在夜色里,等待浪花的再次汹涌,这就是直觉的力量。
05
我尝试把“词刺激”引入自己的课堂。
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尝试。三篇文本一节课读完。一篇A4纸短文,学生最快的用了17.6秒读完,2分钟内写出了百字阅读体会。一节课下来,少了思维的盲从,多了分享的快乐。
一学期下来,经历词语联想、概念思维、无声阅读、创意写作四环节训练后,学生不仅提升了读写速度,而且改变了思维模式,提升了心性素养。
我们的创意写作课程也研发成功。
创意写作课程是基于3-6年级“写作要求”细化分解形成,包括整合话题信息,引导学生前置学习,课上展示交流,课后完成习作文本。创意作文形式可以有诗歌、散文、杂文、论文、信件、童话、故事、演讲、解说、广告;创作作品可以是为学校校刊、网站、广播写稿,也可以投稿给报纸杂志,还可以结集出版。创作过程的读者也非常宽泛,包括同学、老师、父母、祖父母或笔友;在教学流程上,相比于通常每学期每周2课时安排写作课的不同特色是,每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每个流程一般经历五个相关阶段:
第一阶段:预写作。“预写作”是写作的前期准备,(1)选择话题。教师用头脑风暴列出3-5个话题。(2)学生自选话题搜集文本素材,可以是书籍、文章、短信、视频、图片照片,也可以是生活故事。(3)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捕捉印象深刻的词语。如浏览、扫读、跳读、猜读、寻读等。(4)记忆交流。组内或全班交流,有梗概复述、原文复述、创新复述、图象描绘复述、故事叙述复述等。
第二阶段:打草稿。⑴确定主旨。围绕话题写出10-30个联想词。⑵把词语分类并分别作出解释。⑶同伴分享,重组词句成段。⑷拓展生活链接,完成草稿。
第三阶段:修改。⑴同伴阅读草稿。先组内再全班多形式交流阅读体会。引导先对核心概念进行质疑,再结合自己的内心活动,捕捉关键词3-5个,写下1-2句顿悟感受。⑵教师反馈。教师对接学生心灵回应。再通过讲评,引导学生调出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源,如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回复习作。回应和讲评中,关注唤起情感体悟,升华理性认知,涵养纯净文字,表达真心真情。⑶修改初稿。先自己修改,再请同伴修改,最后教师修改。
第四阶段:校订。民主选出优秀作品,由写作编辑组的同学修改,其他作品由文本组内同学校准,侧重修改标点、错别字、语病、分段等。
第五阶段:发表。采用“小剧场”形式,自己做广告宣传并“卖票”。卖票人到其他班级做演讲,买票人不用钱用“学分”。演出结束后采访,写“成长日记”,作品结集出版或发表。
06
创意写作是心灵的对话,是性灵的自然流露,是愉快的精神之旅,是以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言语写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是最能显示个性的人类创造性活动之一。
以下是运用上述方法对五年级上学期期末阶段进行创意写作指导的某些环节。
引导“快速阅读捕捉印象深刻的词语”举例。
教师出示基本教学文本《在等》。这是一封短信,是教师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文字,用辞的格律记录了三个成长阶段的灵性感悟,桃花红、菊花黄、雪花白的意象轻灵美丽,主题“爱的能力”鲜明精彩,文本内容如下:
在等/桃花红/晕染青花瓷的初装/在等/菊花黄/采摘陶渊明篱下的心情/在等/雪花白/飘飞智慧的灵光/粉笔黑板课堂/捡拾/爱的力量/灵性抚醒春阳/绽放满世界/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