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浅谈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再认识

  【古韵今弹】浅谈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再认识 ————关于创作《释迦牟尼佛颂》等佛教文学作品的告白


作者:渤海渔翁 布衣,27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40发表时间:2018-11-01 09:15:59
摘要:此前,在【江山文学】暨【古韵今弹】诸位老师鼓励支持下,老朽已在【江山文学】【诗词古韵】栏目连续传发了【歌行体】长篇叙述诗【释迦牟尼佛颂】七章,计有一千八百余韵。为答谢【江山文学】暨【古韵今弹】诸位老师的厚爱,此后,还计划将拙作《诸佛菩萨颂》、《高僧大德颂》、《五百罗汉颂》等一组诗文陆续传发。为增强与诸位文友的交流,今天借此机会,将老朽创作此组佛教文学作品的初衷做个简短告白。敬请诸位文友不吝赐教!

浅谈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再认识
   ——关于创作《释迦牟尼佛颂》等佛教文学作品的告白
  
  
   诸位文友,大家好!此前,在【江山文学】暨【古韵今弹】诸位老师鼓励支持下,老朽已在【江山文学】【诗词古韵】栏目连续传发了【歌行体】长篇叙述诗【释迦牟尼佛颂】七章,计有一千八百余韵。在此期间,葬心君等诸多文友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又欣获刘春庆君赠诗鼓励,谨在此一并致谢!缘此,为答谢【江山文学】暨【古韵今弹】诸位老师以及诸多文友的厚爱和鼓励,特别答谢【古韵今弹】诸位老师的热情鼓励支持,自今而后,还计划陆续将拙作《诸佛菩萨颂》、《高僧大德颂》、《五百罗汉颂》等一组佛学诗文在【诗词古韵】传发。为增强与诸位文友的交流,今天借此机会,勉以【浅谈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再认识】为题,谈谈弘扬传承佛教优秀文化的一点浅见,借以将老朽创作此组佛教文学作品的初衷向诸位文友做个衷情的告白。敬请诸位文友不吝赐教。此先行致谢!
  
   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上,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三大宗教。这是毫无争议的!然而,老朽今天要在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佛教虽然久以宗教传布于世,却是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缘起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佛祖释迦牟尼认为: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从来就没有什么造物主和救世主,不仅他教的教主不是,就连他自己这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佛教教主也不是。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大至太阳和月亮之类的星球,小至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等,有情的生命体以及无生命的物质,都是因【缘】而生,又因【缘】而灭的;他们以及它们在娑婆世界的六道之中自生自灭往复循环,轮回不止,在生生灭灭的轮回过程中,不断变换着存在的形式,永远不会不消亡。天行有常,再大“神通”也抵不过“业力”,自然界固有的运行规律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有道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果跳出宗教这个桎梏般的窠臼,以创新性的思维,从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佛教,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佛教教义这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缘起论】之义理;佛教对大千世界之中没有造物主和救世主的认识;佛教对宇宙间万物缘生缘灭,变换存在形式,永不消亡法则的认识;佛教对“神通”抵不过“业力”,自然界固有运行规律不可改变的认识等;与我们在【国际歌】中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的主张两相比较,竟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何其相似呀!
  
   由上述可知,佛教教义所蕴含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科学性和现实性”也早已为历代高僧大德给发见了。远在唐代,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偈语就意在昭示天下:阿弥陀佛所化现的西天极乐世界,不过是给信众指引出了一个修行方向以及修行所要达到的崇高目标:只要众生通过苦修,消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努力把现实世界打造成和谐美满的【人间净土】,那么,这个和谐美满的现实世界就是人们所向往的【西天极乐世界】了!六祖慧能的这个主张,在人类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在任何国家,对促进个人修养的提高,对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性的指导意义!民国时期,又有高僧大德呼吁指出“佛学乃是一门科学!”。其后,禅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则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更为坚定明确的指出“佛教乃是正信,不是迷信!”这些高僧大德通过鞭辟入里的理性分析,已将佛教神秘的宗教外衣给揭了开来,并萃取了其奥妙义理的精华展示在了世人的面前,让大家清楚地目睹了佛教暨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灿烂多姿。所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切切不可一提及佛教,就要去与迷信挂钩。如果一提及佛教,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与迷信划等号,泼洗澡水把孩子也给泼掉,那我们就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不足取的!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认识到(佛教界称:已证悟到):在广袤的宇宙中,并非只有一个太阳系,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许多星系;在其他星系中,还有许多许多星球。于是,便在佛教文化中产生了“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专有名词。又,在广袤的宇宙中,不仅仅在太阳系的地球(佛教称:南瞻部洲或南阎浮提)有人类的存在,其他星系的星球上也有人类存在(而且还能清楚地说出其他各星球人类的体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性)。释迦牟尼佛还认识到(佛教界亦称:已证悟到),在清澈的净水之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存在,因此,便有了“僧喝一碗水,八万四千虫”的说法。所以,为了避免杀生而造成罪过,僧众在喝水之前,要先用稀布制成的笊篱过滤过滤。释迦牟尼佛诸如此类的论断,目前已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所认同或证实,这不能不说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我们之所以说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乃是因为,就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水平而言,这些宏观的和微观的结果,是释迦牟尼佛无法感知和证实的。缘此,关于释迦牟尼佛对宇宙奥秘诸如此类的认识,我们尽可以说这是他的猜想和预测。然而,这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的洞察力则是毋庸置疑的!又何来迷信之嫌?
  
   佛教作为宗教,自然会蒙有神秘的宗教色彩。然而,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对宇宙人生奥秘探索和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佛教对大千世界之中没有造物主和救世主的认识;佛教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缘生缘灭,变换存在形式,永不消亡法则的认识;以及佛教对“神通”抵不过“业力”,自然界固有运行规律不可改变的认识等;均是极具科学价值的。而如果用唯物主义的手术刀将佛教的宗教外衣给剥开,我们就不难发现,佛教所蒙有的那种令人心醉神迷的神秘的宗教色彩,不过是人为涂染上的油彩罢了。对此,我们必须保有清醒的认识。当前,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佛教文化,我们必须对佛教暨佛教文化进行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并坚持与时俱进地的方针对其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要运用辩证思维去探索研究,不可偏执一端。
  
   譬如,佛教经典中的“神话”(宗教神话)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纳入经文的?“神话”(宗教神话)在佛教经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弘扬传承已经融合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的优秀佛教文化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对待佛教经典中那些关于释迦牟尼佛的“神话”(宗教神话)?佛教的主要“义理”有那些?在传承佛教“义理”精华的过程中,如何弘扬优秀的佛教文化?等等。要搞清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探索研究的。举例来讲,一方面,我们不能一见到佛教经典中诸如“太子降诞非凡童,粉雕玉琢放光明。神目如电射斗府,足行七步莲花生。”之类的奇幻描写就信以为真,就顶礼膜拜,高诵阿弥陀佛!须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是有其固有的成长规律的,哪儿会有一个婴儿一出生就“神目如电”又能“足行七步”的道理。如此奇幻的出生情景,恐怕就连释迦牟尼佛本人也未必肯采信。作为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智者,怎么会相信这种怪诞的事情呢?因为这事太过离奇,是违背自然界固有的运行规律亦即违背人的生长规律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清楚这些佛教经典中的“神话”(宗教神话)是人为地给佛教暨佛教文化涂染上的神秘油彩,是愚昧迷信的产物,而将其视如敝履,从而给贬得一文不值。若片面地来认识和对待佛教“神话”(宗教神话),我们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探索研究就步入歧路了!我们要对佛教暨佛教文化进行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就须对上述问题予以层层剖析:
  
   首先,让我们来探索探索:佛教“神话”(宗教神话)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堂而皇之地纳入经文的问题。这就需要秉承“树从根头起,水打源处来”的古训去追本溯源了:释迦牟尼自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之后,一直到八十岁涅盘,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忙于给广大信众讲经说法,根本没有时间编辑整理自己讲过的佛经,更没有时间给自己写自传。在这些事情上,他和我们中国孔老夫子的命运有些相似,那就是他们生前教学所讲过的经典言论及行为故事,都没有在生前整理出来入书,皆是由弟子帮忙收集编订出来的。令人遗憾的是,人类有一种夸耀或高赞师长的陋习或通病,特别是宗教各教派,在崇敬师长的心理或在本教派利益的驱使下,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弟子给老师追记过去的嘉言懿行,往往免不了似当今的新闻记者撰写人物通讯或报告文学一样给锦上添花。认真翻阅【论语】和佛经,这种事例是不难寻到的。【论语·学而】中,子贡向子禽解释孔子四处求官的行为就是典型的一例,他道:“啊呀,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呀!”好似他们老师四处求官本不多体面的行为有多么高尚一样。而如果打开佛经来看,好多佛经一开篇,便是由弟子们先激情澎湃地一个接一个地给他们老师颂唱一大通赞歌。而历史上各个教派为互争雄长,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佛道两家不同版本的“老子化胡说”便是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公案。根据世界各国佛教界共同认可的史料记载,自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教经典结集共有四次,从第一次结集到第四次结集,先后经历了五百年的悠悠岁月。在这数百年的悠悠岁月中,经过弟子们的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地锦上添花,便自觉不自觉地推高了圣境,将他们所尊崇的释迦牟尼老师给捧上了神坛。释迦牟尼佛本人从未标榜过自己是娑婆世界救世主,可到了弟子们的生花妙笔之下,释迦牟尼佛便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无所不能了。孟老夫子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有鉴于此。对于佛教经典中人为创作的“神话”(宗教神话),我们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作指导,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不可太过拘泥。重要的是,应该把创新性探索研究的目光集中投注在佛教经典的精华义理之上。
  
   或有朋友认为,上述论据并不充分。那就再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的汉高祖刘邦,明明是凭仗着“汉初三杰”的辅助,依靠麾下的将士经过数年浴血奋战,才打下了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可偏偏有人神吹说,刘邦乃真命天子青帝子,是因为斩了拦路的白蛇才坐稳龙庭的。面对着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刘邦和一个亦真亦幻真命天子青帝子的刘邦,应该信哪一个为真才是?客观地来讲,佛教经典所载释迦牟尼佛许多圣行,特别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话”(宗教神话),并不一定有什么事实来做摹本,更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叮嘱弟子如此来宣传的。请注意:处于那个自然科学落后的蒙昧时代,出于对师长的无上崇敬,以及出于维护本教派崇高形象和利益的需要,在五百年悠悠岁月中,经过了若干次推高圣境的锦上添花,释迦牟尼佛的“神话”(宗教神话)中究竟含有几多水分,是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的!就连向以“秉笔直书”而享誉千秋的太史公,都能留给我们“斩白蛇起义”那样的神话,而在他所撰写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中,留给后人的又何止“斩白蛇起义”这一则神话故事。由此可以想见,那些恪守“出家人不打诳语”清规的大迦叶、阿难、优波离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难道就不能在他们的生花妙笔之下,为他们老师创作出诸多逞奇眩异的神话么?写到这里,不由得蓦然忆起汉武帝当年在我们渤海之滨的故乡高筑祭台,欲赴蓬莱求取长生不老仙丹,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往事。为此,老朽还写过一首【武帝台感怀】以咏此事,其诗曰:“萧瑟秋风绕祭台,际天雪浪涌徘徊。汉武渴求长生药,欲乘龙舟寻蓬莱。应知荣枯缘时令,潮起潮落人难裁。可怜圣明惑方士,痴迷仙术堪可哀。”抒发的就是对于“人造神话”的深切感慨。正所谓“神仙本是人来造,谁见神仙人间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有寻仙不得的汉武帝来给我们做警示,面对林林总总人为创作的神话故事,还有什么不可释怀的呢?
  
   其次,再来与朋友们探索探索“神话”(宗教神话)在佛教经典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对待它的问题。有鉴于以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说:佛教乃是一门探索研究宇宙人生奥秘的大学问。我们之所以要如此定论,乃是因为大至宇宙的起源,宇宙中的日月星辰,以及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小至人世间的花鸟鱼虫和微生物以及它们缘起缘灭的生死轮回法则,都是佛教探索研究的对象和探索研究的范围。就其探索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而言,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由此,我们可以毫无疑义地将佛教称之为“大学问”!若将佛教拿来与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比,只不过探索研究宇宙及人生奥秘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不同罢了!然而,我们若采用分类归纳方法对佛教经典再行审视,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佛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万象,其主要内容不外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神话”(宗教神话);一部分是“义理”。“神话”(宗教神话)乃是人为创作的神话;“义理”则是极具科学性和现实性的义理。老朽虽未通读过包罗万象的佛教经典【乾隆大藏经】,但窥一斑而知全豹,相信这个论断是不差的。

共 1215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古韵今弹】佛教的根源在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估计就连南怀瑾那样的佛教人士也不这么认为吧?“缘起论”也罢,“因缘论”也好,因果相续,如果要延伸到三世,没有那个唯物主义会觉得这个理论还是物质的。听一个外国人说,人类研究世界,上帝笑了。要是按这个方式“研究”宗教,估计释迦族的那个孩子也会笑吧?尽管我对佛教没做过系统的研究,但对于佛教的基本义理,我是大体看过的,或许我只看到了皮毛,但就这些皮毛都觉得作者的这种解释有些“另类”。惠能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作者的理解有些远,惠能没什么文化,他不过是在告诉信徒们,不要从书本里去寻找解脱的大道,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求得心灵的解脱。但“千江有水千江月”,本来是影子,猴子觉得是月亮,拼命去捞。想法可能不认可,但行动本事却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思想只要能存在就说明它本事有存在的土壤,佛教存在了几千年不灭,当然也有它高明的地方。当然这些高明不是作者写的这些,也当然可能不是我认为的。但就如月亮,它只要在天空,那所有的水面都会映出自己的月亮。那么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月亮(佛教)”吧?【风之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渤海渔翁        2018-11-01 10:00:44
  谢谢老师鼓励支持!谢谢!
2 楼        文友:叶舞风        2018-11-02 08:41:07
  '佛教的根源在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估计就连南怀瑾那样的佛教人士也不这么认为吧?'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观点也不认同
   但是看完觉得也是可以说过去的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3 楼        文友:叶舞风        2018-11-02 08:46:30
  一个观点提出来,就会有不同的声音。从作者的文章可以看出,释迦摩尼佛祖研究的也是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不仅是人,还有万物。“遵循缘起缘落也好”“与命运抗挣”也好,都是寻求心安理得的一生而已。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总能看出一些要义的。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3 楼        文友:渤海渔翁        2018-11-04 17:40:48
  谢谢叶老师和诸位文友的鼓励支持!
  
   谢谢诸位老师文友鼓励支持,参与到对拙作【浅谈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再认识】的点评。这里首先要特别说明的是,拙文中所表述的“佛教【缘起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观点”并非老朽个人的“独到见解”,印象中,是一些西方学者率先提出来的。老朽认同人家讲得有些道理,也有些个人的见解,所以才在拙文中如此表述的。其实,在中外学者中,对佛教的类似评定或认识有很多:譬如:马克思曾说:“辨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辨证思维才成熟。”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著名学者章太炎指出:“佛教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等等。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或说法,这都是很正常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么!现而今,大家涉猎的读物范围不同,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有不同的观点或认识,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拙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观点,乃是老朽一孔之见,非主流意见的。欢迎诸位老师文友不吝赐教!在此,再次向诸位老师文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渤海渔翁于2018年11月4日晚草!
4 楼        文友:刘春庆        2018-11-04 07:18:15
  渔翁老师的见解精辟,虽说不是独家,却也是取材有道,得益相彰。是一篇醒世佳文。拜读。祝老师身体健康,禅思精进。
回复4 楼        文友:渤海渔翁        2018-11-04 17:41:39
  谢谢刘春庆君点评鼓励!今回赠小诗一首,以答雅意。诗曰:
  
   锦绣江山景色新,悠扬古韵送雅音。
   为缘神交得相谐,愧受谬赞遥谢君。
  
   顺颂文安!
  
   ——渤海渔翁于2018年11月4日晚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