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我的三百元尴尬(散文)
1978年末,我结婚了,父亲对我说:“你兄弟姊妹都还小,你是老大,又是咱们家第一个大学生,希望你结婚以后不能忘记娘家,每年给我300元钱。”听了这话,我掐指一算,每月需要给父亲25元。当时我们工农兵大学生工资只有每月36元,如果给父亲25元,我就只剩下11元,怎么养家糊口?于是我没有答应。和父亲讨价还价地说:“不行,我最多只能给20元。”父亲当时不相信一个大学毕业生只有36元钱,听了我的话很生气,大骂我是“不孝之女!”
我怀着愧疚的心情来到单位,发工资的时候,偶然发现我们工厂的党委书记月工资300元,国家行政13级干部。当时我就发愤:“我一定努力工作,争取早一日工资达到月薪300元。这样我就可能给父亲每年300元了,父亲就不会骂我不孝子孙了。”
后来我从三线企业来到烟台芝罘区,在一个中专学校当老师。有人介绍我业余时间给夜校代课,每课时4元钱,我答应了,于是等一个学期结算下来的时候,我就把代课费的一半寄给父亲,父亲收到我的钱,夸我是个孝顺的女儿。我心里美滋滋的。
1986年,为了帮助父亲拉生活的重车,也为了小妹妹的教育和前途,我将小妹妹接来烟台读书。虽然小妹妹只是读了中专,但是她的吃穿用费、零花钱、书本费我来负责,可以帮助父亲省去一些开支。父亲执意每月给我20元钱,作为给小妹的生活费,他说:“我不能让你妹妹感觉是寄人篱下。”我答应了。心里却不是滋味。当然20元钱不能解决小妹的所有花销,但是有这么个说道,小妹就会感觉是父亲在供她读书。她的心里会舒服些。
1989年,小妹毕业回了老家,我的讲师职称评上了,工资涨了,于是我立即回复了每月给父亲30元钱。这样一年下来有360元钱。另外每学期末赶上过年过节,我会将在外面代课给的讲课费给父亲一半。这时候,弟弟妹妹都已经参加了工作。父亲来信说:“不是老子无情,是生活太窘迫,所以你结婚的时候逼着跟你要钱,现在弟弟妹妹都已经工作了,我也有退休费,你不用给我寄钱了……”看了这份父亲的来信,我的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掉。我真想说:“不是女儿不孝,实在是因为女儿无能,挣钱太少,无法满足父亲的要求。”
虽然父亲说不要钱了,但是我执意要每月给父亲寄钱,而且数字随着我的工资增长而越来越高。到90年代的时候,我的工资加上其他收入已经达到3000元一个月。于是我开始每月给父亲300元的生活费。父亲那时候回到太行山老家生活,每次汇款单送到村里,父亲都会高调地跟人家说:“我闺女寄钱来了。”他很享受女儿寄钱给他的感觉,我也很享受去邮局给父亲寄钱的快乐。这时候300元钱对我来说已经不是负担了。
进入21世纪以后,我每月给父亲寄钱没有增加,还是300元钱,但是过年过节,父亲生病什么的,我都会几千元、几千元的寄钱给父亲。弟弟妹妹家办喜事,我也是按千元计数的。父亲来信说:“闺女的一片孝心,老父领了,你不用总是用钱来表示你的孝顺了,请有时间回来陪我说说话吧。”开了这样的信,我又一次泪流满面。父亲老了,他开始想念女儿的陪伴了。于是我千里迢迢回太行山看望父亲。父亲带着我走亲戚,并在村子里请大家看电影(请县城的放映队到村里放电影)。父亲说:“乡亲们,我养了一个好女儿,每月都给我寄钱,已经快四十年了。谁说养儿防老,女儿也能防老。乡亲们好好培养你们的闺女吧!”可见,父亲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父母都去世了,我开始每月拿出300元存起来,等弟弟妹妹有困难的时候,就从这里拿出钱来支援他们。人家有钱人都做公益事业。我就在自己家建立一个慈善资金把,支援弟弟妹妹的生活所需,也是帮助社会安定团结吧。另外,我现在每年给婆婆3000元钱,从拿不出300元孝顺父母,到拿出3000元给婆婆,就是我四十年的生活写照!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不是300元到3000元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张凤英
听奶奶说,我家祖上很有钱,在县城开着一间染坊,是远近有名的财主。几个姑娘都读书识字,成为当地的才女嫁给了京城的有钱人。只有唯一的男孩整日吃喝嫖赌不务正业。
后来老祖宗死了,那个纨绔子弟当了家。由于不识字、又不管理生意,把生意全盘托付给账房先生经营。他作为主人只有吃喝玩乐从不查账,不管理家业。结果年底到了,账房先生卷上铺盖走了,把所有的资产都变成现金后都卷跑了。染坊只好倒闭了。债主要走了房产和土地,全家人只好到破庙里过着乞讨的生活。奶奶说:“造孽啊,也不知道上辈子作了什么孽。”
还好,过了几年乞讨的生活就解放了,定成分的时候,我们家定了贫农。听说那个管账的卷走了我们家的钱,自己在保定府开了工厂,成了资本家。解放的时候被工人打死了。奶奶说:“这叫做祸福难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