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秋到新渠村(散文)
新渠村是不被外人所知的小山村,是深山岙里的小山村。我走进新渠村纯属偶然。
一
10月5日下午与小蒋老弟结束仙居自驾游,悠哉悠哉返程。途经金华市辖的盤安县境内省道公路与乡村公路连结的三叉路口处,见无往来车辆和路人,停车,山凹处方便;抬头猛然看到“新渠”古村示意牌,一个“新渠”的古村?突发对古村好奇,随起意前往,无意间撞进了一个深山岙里的古村落。
导航指引下,沿着这条我并不知晓的乡村公路进山。
秋日的下午,山谷里风和日丽,暖意洋洋。公路上并没有行人,也没有来往车辆。公路沿着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向前延伸,溪水清澈,像透明的丝绸带子慢慢地流淌着;溪边的野草在秋风中开始显现出金黄色;不知名的各种野花依然绽放着艳丽的花瓣,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在微风中摇曳着,在姹紫嫣红中吐露着入冬前最后的芬芳。车辆马达轰鸣声打破了宁静的山涧。
翻越一道山岗前,公路与小溪分道扬镳。公路两边的山坡,梯田层层,层层叠叠,阡陌纵横,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行云流水,潇洒柔畅。梯田里长的是即将成熟了的玉米,正待人们去收获,望着这丰收的硕果,给人以喜悦之情。车辆在山坡上行驶,转湾,爬升,再爬升,再转湾;梯田给车内的人带来的视觉似乎也在运动着,显示其特有的动态美。偶尔间我会产生梦幻,到底是车辆在运动还是梯田在运动?抑或是梯田车辆互为共同运动着?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我一时还真难以分辩。
身居江南水乡的我,虽然早年也长时间从事农村工作,到乡村,到农户,但那也只是在靠近宁绍平原地带的水乡或丘岭山地,很少见到大山里大面积的梯田。看着纤陌纵横的梯田,我开始感慨当地百姓的勤劳。
进山时三叉路口的古村落示意牌告诉我,这里是古村落。我不知道这里的百姓从什么年代开始在这里生活,繁衍,开垦这些赖以生存的梯田;我不知道这里的百姓为什么会选择到众山峻岭里的深山岙里生存、生活。这里的百姓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梯田上挥洒着勤劳的汗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与大自然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梯田是这里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千百年来如此;梯田虽美,梯田融入了人的因素和情愫,才显得更加的美丽。白天,人们在梯田里劳作,如白居易所言“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梯田里一派生动活泼景象;黄昏时,又如白居易所言“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复归于宁静中期待着明天。
二
一路七拐八拐,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终于到达新渠村上马石自然村口。
新渠村是浙江省盤安县维新乡东部深山岙里山村,原名上马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进村后在村委办公室前的宣传窗里了解到,新渠村是由上马石、下长田、上长田、碗连坑、长坑五个自然村组成,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村。宣传窗里介绍说是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村。真心佩服当代人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和水平,明明是贫困山区中的贫困山村,却表以“欠发达”字样来作表述,规避一目了然的“贫困”字眼,让用词在视觉冲击力上达到缓和“贫与困”的刺激,给人以完全不同的认识印象。
这里连绵的众山峻岭,起伏很大,坡度陡峻。历史上由于饮水困难,进行了引水上山工程,当地百姓为纪念水渠贯通,结束无水历史而改名。我没有能够查找到新渠村引水工程的基本信息资料。
兴修水利,引水上山,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和人畜饮水困难,在五、六十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曾经掀起过高潮。我在想新渠村的引水工程大概也是这个历史背景下实现的。这类大大小小工程对我们这代五六十岁及以上的人来说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许多人也曾经亲自参加过工地的建设劳动。若说开山辟岭,筑渠引水,当代最伟大的工程莫过于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这个精神曾经激励了全中国人民,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红旗渠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无限光芒,熠熠生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由此我又联想起曾被誉为当代“活愚公”的沙石峪村(见注),被拍摄成新闻电影记录片,一度曾经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其电影插曲词形容“沙石峪,山连山,当代愚公换新天。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我至今仍然还会哼唱几句,只是歌词已记不全。意外的是当我问妻子,是否还记得沙石峪,妻马上唱起了这首电影插曲,而且从头到尾一字不差,一音不错。可见自力更生,艰苦朴素,战天斗地,排除万难,誓把旧貌换新颜的“新愚公”精神影响有多么的深,多么的久。发展起来了的当代中国仍然需要“红旗渠”和“新愚公”精神,而且非常需要,迫切需要。
三
新渠村上马石自然村周边长着许多古树,这是一些什么古树我并不知道,对于植物知识,我向来知之甚少。站在村口古树下,放眼望去,四周山色连天,叠翠流金。抬头仰望着古树,“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已枯死,但在这里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仍然涌出鲜活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与事。在我眼里,这棵高大挺拔的古树之于这个村庄的地位,无异于老家五泄江堤上已经有五百年树龄那棵老香樟在我心中之地位。
沿着村与山的缓坡上行走,一棵棵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的古树,昂首云天,巍峨挺拔,树冠相叠,枝柯交错,浓绿如云,给整个村庄添描上一层神秘深幽,如梦如幻的色彩。上马石自然村的古树在我到来之前的9月27日-28日,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王茂良一行来盤安调研指导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实地察看上马石古树。一个穷乡僻壤山岙里小村古树,竟然引来京城专家,由此可见上马石古树的重要地位。
俯瞰整个自然村,屋宇铺排得错错落落,依山坡而建,类似于我在山城重庆所见到过的风格,古朴淡雅。穿行在上马石自然村中,我不曾遇见村民,几乎家家紧闭房门。在我们驾车离开欲去下长田自然村时,看到一辆小型现代牌轿车驶入,在我们曾经停车地方走下一男一女俩,手上拿着一些生活用品,看来应该是村民。
下长田自然村有一户人家正在修缮看似将要倾倒了旧宅。我与年约六旬的女主人交谈起来。得知这里是女主人婆家,男女主人平时生活工作在仙居县城,儿子在杭州滨江工作。女主人听说我与小蒋老弟也生活在杭城,一下子激动起来,好似他乡遇故知,为我们作了详情介绍。我在女主人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搜索到的资料,对新渠古村落有了了解。
据说到过新渠村的人,都有感于该村占比在95%以上的清一色的泥墙屋,全村共有泥墙屋160余间,大多建于三四十年代,部分建于八十年代。特别是下长田自然村的泥墙屋是现在保存不多的特色比较明显的古村落,共有泥墙屋80余问,由于坐落在半山腰上,房屋错落有致,在落日的余辉下,金黄色的泥墙与金黄色的太阳交相辉映,似一幅壮美的画卷。
新渠村除拥有清一色的泥墙“黄金屋”打造的“古村落”外,还有比“古村落”更古的古院落、古遗址、古树、古桥。在新渠自然村落中间有一座清代宣统期间的“四合院”,共有12间,其中正屋7间,飞檐走壁,外墙是古时的青灰色大砖垒砌而成,梁、柱、门都有雕花,以人物为主,栩栩如生,梁头雕有龙和狮子,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饰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门堂地面用小石头铺砌而成。新渠的碗连坑自然村有明代抗倭古战场遗址。新渠的明代古桥曾是仙居通往溪下路的古道。全村共有4处古树群,规模之大、古树之多,其他地方很难再寻其二,特别是下长田自然村的古树群,堪称其中的老大,光古松就有30多棵,枫树、柳杉各有10多棵,有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树群与清一色的泥墙“黄金屋”一起,更增添了这个“古村落”的韵味和意境。
在搜索新渠古村资料时,意外地发现,盤安县在历史上与我的故乡诸暨,还存在着渊源关系,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婺州为东阳郡后,东北部属诸暨,东部属临海,西南属永康,中部属乌伤。
一次无意间撞入一个不被外人知晓集古村落、古院落、古遗址、古桥、古树于一体,是秋季中获得的最大果实。
注:沙石峪村位于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是全国闻名的当代“活愚公”村。20世纪60年代,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解放前,沙石峪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之称。解放后,在老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勤劳朴实的沙石峪人硬是在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先后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
2018年11月4日晚于柯桥金昌开元公寓楼